首页 男生 其他 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

第477章 怎么,你又要改国军标?

  

(小说屋)

  

事情已经走到这个地步,接下来的部分也就没什么好让人担心的了。

  

甚至于,后面一天半的评审环节中,既没有评,也没有审。

  

而是几乎成为期末答疑现场。

  

总之场面一度非常精彩。

  

无论如何,涡扇10的设计评审会,终究还是顺顺利利地落下了帷幕。

  

“小常啊,这算是我开过的最累,但也是最轻松的一次评审会了。”

  

已经签字签到有些手酸的刘振响放下最后一份材料,拧好钢笔帽,用另外一只手端起茶杯喝了一口,然后对刚刚从大讲台上走下来的常浩南说道:

  

“以前那些评审会呢,其实根本讨论不了太多细节,毕竟也就两天时间,再加上前半天其实主要是熟悉整个项目和材料,中间还有好多问题要争论,有的时候,到最后搞得都快要打起来。”

  

他的语气颇为轻松,顿了一下之后又半开玩笑地继续道:

  

“不过这次你可是给我开了眼了,这常老师的答疑环节,光是一个下午就过了不下十五条具体的技术问题,效率惊人呐。”

  

“是啊,脑子累,但省心,也省力气。”

  

旁边同样在收拾东西的另外一名专家也接上了话,用更加精炼的语言总结道。

  

其实常浩南也觉得这个评审会开的让人挠头。

  

全程有90以上的内容都是他一個人在讲,跟自家老母亲上公开课似的,两天下来嗓子都快冒烟了。

  

而十几个专家组成员总共就说了剩下10的话,平均下来每个人不到1。

  

其中大部分还是仅仅一两句话的问题。

  

提问间隙还有水喝。

  

当然省力气了。

  

不过嘴上还是要谦虚一下的:

  

“二位前辈说笑了,评审会嘛,共同讨论,共同进步,不管是争论也好和谐也罢,都是为了项目能顺利完成。”

  

“我们也就是准备的稍微充分了一点,对于专家们的很多高水平问题都提前准备好了对策,所以整个流程可能会顺畅一些…”

  

其实一般来说,设计评审会不是开一次就结束了,初审、复审甚至三审四审都有可能。

  

但涡扇10肯定是不需要后面的了。

  

当然,最后的庆祝宴,是少不了的。

  

在第二天中午的时候,李良新就表示军区招待所晚上已经准备好了场地,请出席评审会的同志们一定赏光。

  

包括全程在后面听报告的列席人员,也安排了比平时标准更高的会餐。

  

虽然常浩南本人实在不觉得有什么庆祝的必要,不过毕竟是盛京军区方面做东,既不用他,也不用从项目经费里面出钱,也不好过于强硬地推辞。

  

再者说,就算他和其他负责评审的专家们不缺吃不缺喝,但对于那些过来长见识的普通科研人员来说,这类吃吃喝喝的环节,在90年代末还是很有吸引力的。

  

就当是发福利了。

  

尽管606所和410厂的后勤经费也和112厂一样,由于大量订单的出现而提升不少,然而在涡扇10项目开始之后,因为全国各地都派出人员常驻,导致负担增加的更多,伙食也就是个饿不着的水平。

  

在把相关的文件和材料交给机要人员保存留档之后,一众人便浩浩荡荡地离开了大礼堂,准备前往之前李良新说过的位置。

  

也是在军区大院里面,不过跟之前几天用餐的机关食堂不在同一个地方。

  

路上,常浩南再次找到刘振响,说出了自己这两天以来一直在想的事情。

  

“刘院士,我觉得,咱们在设计评审这个环节的贯彻实施方面,还是存在一些进步空间啊。”

  

设计评审过去是总参谋部,如今是总装备部主抓的事情,所以这个话直接跟刘振响说倒也无所谓。

  

但后者的反应还是颇有些出乎常浩南的预料之外:

  

“你也有这种感觉?”

  

显然,参与过更多设计评审环节的刘振响也有着差不多的感受。

  

不过,到了他们这个层面,仅仅发现问题那只能叫口嗨,关键在于你要提出一个更有效的办法来解决问题。

  

所以刘振响过去也只是跟几个关系不错的同行聊过这件事而已。

  

其中既不包括杜义山,也不包括常浩南。

  

“嗯…”

  

常浩南点了点头:

  

“其实我之前在翻一些研究资料和项目档案的时候就有这种感觉了,只不过一直不是很直观,这次亲自参与过一次设计评审之后,才又多了不少想法。”

  

听到这句话之后,刘振响反而犹豫了一下:

  

“你们项目的这次评审,跟正常情况确实…有点差别,倒也不太好作为什么参考…”

  

一般来说,哪怕主持项目的负责人水平很高,充其量也就是把评审会开成诸葛亮会,大家群策群力,总归是能找出并解决一些问题的。

  

像这种开会直接开成上课的,恐怕只有建国初期搞两弹一星的时候出现过。

  

但常浩南显然已经充分考虑了这个问题:

  

“我倒是觉得,就是因为有区别,有对比,才更显得有价值。”

  

“怎么说?”

  

刘振响这下也来了兴趣。

  

“我前段时间特地汇总了一下我这段时间参与过的几个项目,发现设计过程中,乃至产品生产和使用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大概有三分之二是从设计阶段就开始引入的。所以,抓产品质量,就应该从产品寿命周期的源头抓起。”

  

“但是更远的不说,就80年代中期以后的这些项目,每一个的设计评审环节几乎都不一样。”

  

“尤其是一些需要多次复审的项目,参加相同型号项目会议的人员可能不固定,导致参加会议的人员对评审项目的关注重点和检查内容不一致、存在该关注的问题没有关注到、问题重复提,这些都会极大地影响评审把关效果。”

  

“还有,就拿这次涡扇10的评审举例子,评审要求和保密要求冲突,除了您和少数专家以外,大多数人都是到了评审现场才第一次看到我的资料,然后马上就进入评审环节,这样前面半天乃至一天,其实效果都不好,偏偏这段时间还是最重要的…”

  

常浩南一连说了好几条。

  

而且都很具体。

  

简单总结就是——涡扇10到目前为止一切顺利是因为有我,但未来不可能每个项目都是如此。

  

只不过说辞委婉了一些。

  

“所以,我的建议是,出具一个有关项目评审,至少是涉军项目评审的国家标准,把过去主要凭经验的事情给规范起来,这样以后就算是一些由低层级机构搞的小项目,也不至于说离开资深专家的把关就乱套。”

  

标准这种东西,对于常浩南这号人来说其实无所谓。

  

但对于整体的工业发展意义很大。

  

因为它可以保证下限。

  

这个提议让刘振响有些意外:

  

“你这是…又捉摸着要改国军标了?”

  

常浩南第一次引起科工委这一级别的重点关注,就是因为之前对于航空发动机测试标准的重构。

  

虽然从工作量上来说,超过90的内容都是后来刘振响带着624所的研究人员完成的。

  

但如果从工作的重要性上看,那常浩南一个人至少占了七八成。

  

刘振响也不免有些好奇。

  

一般来说,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尤其还是年轻天才,应该正是最不喜欢循规蹈矩的时候。

  

但眼前这位似乎尤其喜欢定标准…

  

常浩南则赶紧摆了摆手:

  

“可不能乱说,我哪有权限直接改标准,只是提建议而已…”

  

结果话到一半就被刘振响打断:

  

“行了,在我这就不用装了,你的建议提上去,不说十成,至少九成半的概率都是要通过的…”

  

“说吧,想要怎么改,到时候我再找几个人,跟在你后面署名。”

  

如果说常浩南一个人的建议通过概率是九成半,那再加上其它的一些重磅名字之后,这个概率基本就无限接近百分百了。

  

“主要就是三条。”

  

在得到了想要的支持之后,常浩南也不再客套,直接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一是设立不同级别、不同专业对应的评审专家库,保证人员相对固定。”

  

“二是根据待审项目的类型和重要性、合理确定设计评审时间,尤其是要明确大型复杂装备重大节点设计评审资料由被评审单位提供到指定地点,由设计评审专家在相对充足时间期限内开展交叉复核复查,保证评审效果良好。”

  

“三是借鉴质量管理体系审核的模式方法,实施设计评审检查单,把评审内容标准化,并且保证结果可追溯。”

  

刘振响没有马上给出回答,显然是在思考常浩南的这三条内容。

  

但想了一路,也没想到还有什么能够补充的内容。

  

一直到快走到目的地的时候,他才重新抬起头来,看向常浩南:

  

“有时间把这些内容整理成文字形式吧,不过,记得措辞,尤其是标题要委婉一些。”

  

在这个方面,常浩南自然经验十足,早就已经打好了腹稿:

  

“不如就叫《关于改进提高设计评审有效性的思考》,如何?”

  

(本章完)

  

小说屋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