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

第881章 光电子数据传输

  

听着韩志高和霍鹏华两个人的争论,常浩南也隐隐觉得有点脑子发胀。

  

这种落实到具体层面的项目,他当然也做过不少了。

  

但其中绝大多数,飞机也好,航空发动机也罢,都算是自己的老本行。

  

哪怕重生前没吃过猪肉,至少也见过猪跑。

  

上手自然不难。

  

而少数不算的,比如之前的重型模锻压机,还有更早些时候的软性磨料抛光技术,也总有相对成熟的经验可供借鉴,其中前者更是连总体设计都有个半成品的方案。

  

实际上只需要他解决一些关键难题即可。

  

然而这一次面临的,却实是全新的挑战。

  

超短脉冲激光加工设备,属于字面意义上的从无到有。

  

连理论都是他一点点抠出来的。

  

工程层面就更不用说了。

  

别说国内,国外也没有先例给他参考。

  

只有一点点摸索。

  

不过,常浩南知道,不能让俩人这么继续吵下去。

  

正常的工作碰撞没问题,但要是搞出火气来,那就免不了要影响后续的项目进度了。

  

“霍组长。”

  

他开口打断了这场争论:

  

“如果暂时不考虑体积和质量的限制,单从技术角度出发,能不能实现韩组长的需求?”

  

这类设备又不需要考虑出口,一旦建造完成大概率是放在原地十几年乃至更久不会挪窝,所以就算体积大也无妨。

  

最多就是直接到盛京原位建造。

  

当成基础设施建设的一部分就行了。

  

这个思路让霍鹏华直接就是一愣。

  

在他的职业生涯中,还从未见过如此奇怪的要求。

  

但仔细一想,很多工程问题确实是由于体量限制所带来的,如果在这方面放飞自我,那确实能少很多问题。

  

而刚刚还跟他争论不休的韩志高也开始认真考虑这个思路的可能性。

  

就光路来说,设备体积增大虽然会导致传播距离变长,但这对于激光来说反而不算什么问题,散射和衰减并不会因为从1米变成10米或者20米就不可接受。

  

反而对一些零部件的精度的要求还能降低。

  

一切看上去都很美好。

  

不过,霍鹏华最后还是摇了摇头:

  

“即便不限制体积和重量,最多也只能解决电磁辐射和传输带宽的问题,但是延迟、同步率和损耗还是会存在,甚至还有可能因为体积变大而更严重了…”

  

这個时候,侯询院士也插了进来:

  

“而且很多电子泄露、噪音和失真并不是传输过程,而是信号转换过程带来的,这跟你的设备体积关系不大。”

  

这基本就是最终结论了。

  

常浩南只好把这个有点逆天的思路暂时放下,然后开始考虑其他可能。

  

好在经过这么一打岔,韩志高和霍鹏华俩人也没了继续口头对抗下去的兴趣。

  

“从技术上讲。”

  

几分钟后,霍鹏华再次开口:

  

“利用静磁波器件和超导线是…”

  

这话才刚说出口,第三组负责材料保障的同志就用十分不和善的眼神看了过去,直接把他给弄没声了。

  

闹呢,要是谁能实现室温超导,那直接等着拿诺奖就完事了。

  

显然不现实。

  

一时间,会议室里又安静了下来。

  

“损耗低、带宽大、辐射小、分辨率高…”

  

常浩南在面前的笔记本上列出了对整个数据信号处理过程的一系列要求。

  

然后,突然想到了另外一种可能。

  

一种全新的可能。

  

“如果我们把信号调制到光上面呢?”

  

常浩南的一句话突然打破了沉默。

  

不过,即便对于在座的一众专家来说,这个说法也着实有点别扭,因此竟然没有人在第一时间做出反应。

  

所以他又更进一步地解释了一下:

  

“我的意思是说,在整个系统中采用光电子信号,而不是电信号?”

  

在他第二次开口前的一瞬间,常浩南突然有一种直觉。

  

于是他在说话的同时,把整体思路丢给系统验证了一下。

  

尽管由于这个思路并不完善,导致需要一个极其逆天的科研点数才能够进行完善。

  

但这毫无疑问地说明…

  

思路可行!

  

这让常浩南顿时信心拉满,当即继续道:

  

“光载波频率非常高,所以信号带宽相对载波频率属窄带范畴,线路的传输特性先天更加稳定,而且利用光纤来传输信号的损耗率相比传统的同轴电缆或者波导来说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更是从根子上就没有电磁辐射的问题,甚至连电磁屏蔽层都可以省掉…”

  

实际上,他的这个灵感也是来自于老本行——

  

从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开始,一些技术比较激进的飞机型号,开始将电传飞控进一步升级为光传飞控。

  

二者在原理和设计上相似,但利用光纤代替了传统的电缆,在飞机减重和信号反馈效率方面有更高的潜力。

  

此前,常浩南甚至考虑过能否让华夏的飞机设计跳过电传,直接进入光传时代。

  

只不过仔细斟酌下来,飞机上毕竟还是有大量像是雷达这样依赖电磁辐射的信号源,所以全面转向光电子控制的话,需要多出一个复杂的电光电转换流程不说,雷达信号也可能受到光路噪声或干扰的进一步污染,从而产生新的畸变和失真。

  

总的来说,用在小飞机上难度太大。

  

至于用在大飞机上…

  

技术上确实可行。

  

比如世界上第一种应用了光传飞控的型号就是p1反潜机。

  

但先不说华夏手头就没个正经的大飞机,就算是有,大型飞机对重量、体积和操纵效率均不敏感,似乎也很难发挥出光控系统的优势。

  

p1的光传飞控也更多是作为一个技术验证。

  

所以这个思路就暂时被搁置到一边了。

  

可是话说回来。

  

眼下这个激光加工设备又不依赖电磁辐射进行工作,相反其核心设备还是一套光源。

  

虽然高能激光束和光电子信号完全不是一回事,但至少省去了飞机上必须有的那套电光电转换系统。

  

一次就克服…

  

好吧,其实没有克服。

  

应该是绕过了两个最大的难题。

  

与此同时,在短暂的思考过后,会议室里的其他人也陆续意识到了这个方案的可行性。

  

尤其是霍鹏华。

  

“似乎还不止如此…”

  

他眼神逐渐亮了起来:

  

“因为超短脉冲激光的特性,我们需要一个非常高频率的控制信号才能满足高精度加工的需求,而光纤的低损耗与频率无关,所以高频信号在链路中能直接以初始形式传输而不需要进行下变频或数字化,还能省去两轮信号转换过程…”

  

正如刚才侯院士所说,信号转换过程产生的不利影响是很难消除的。

  

但现在直接釜底抽薪,把这个过程给砍掉了两个,自然是降维打击了。

  

“但这也意味着我们需要另起炉灶,重新设计一整套与光电子信号相关的元器件。”

  

侯院士说着看向会议桌另一端的霍鹏华:

  

“鹏华,压在你们身上的担子可就更重了。”

  

还不等后者有所回应,常浩南就又补充道:

  

“也不光是元器件的问题。”

  

“光电子传输的相关基础,比如光开关特性的建模、光开关时延网络的开关串扰、时延误差、还有这些串扰和误差对阵列方向图和脉冲压缩的影响…这些方面的技术积累都比较薄弱,可能需要我们建立起来。”

  

“霍组长,我可以给你们再申请一些光电领域的人手,不过考虑到项目的性质,这个数量应该也不会特别多。”

  

话都说到这个份上了,摆在霍鹏华面前的根本没有第二条路。

  

再者说,相比于根本看不到出路的传统技术路线,搞光传系统至少前途看上去是光明的。

  

至于道路有多曲折…

  

现在已经顾不上了。

  

“常总,侯院士,我保证尽最大努力完成任务!”

  

他当即起身表态。

  

常浩南见状满意地点了点头,思索片刻之后,又看向了左手边的侯院士:

  

“侯院士,霍组长那边的任务确实很繁重,而我这边的理论研究现在进展又比较顺,所以我考虑,或许您可以把霍组长那边的进展情况也转给我这边一份?”

  

实际上,他就是准备越过后者,把霍鹏华的研发组直接拿到自己手里来。

  

毕竟,虽然常浩南手头的科研点数不够直接把整个项目给做完,但如果霍鹏华能提供具体的问题加上思路,那指引一下具体的研发路径还是没问题的。

  

只是侯询毕竟身为院士,总归还是要象征性地征求一下人家的意见。

  

而侯院士当然也明白这句话背后的意思,于是便顺水推舟:

  

“这样吧,常总,干脆让鹏华以后在提交项目进展说明的时候,给咱们每人提交一份?”

  

大家都是体面人。

  

常浩南作为项目负责人,拍板权还是握在手里的。

  

别人对他尊重归尊重,但他反过来也得兜住了才行。

  

“那好,接下来的任务,就这么定下来了。”

  

常浩南长舒了一口气,目光扫过面前参会的十几名核心成员:

  

“霍组长会后单独留下,我们讨论一下更具体的研发问题。”

  

“其他人…散会!”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