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大明:我,朱棣,开局扬言夺嫡!

第四百零九章暗夜轰鸣

  

“海童,有必要这么紧张吗?”

  

当海童提出,今晚城内所有步军精锐,全都登城值守后,一名万夫长便提出异议。

  

其他几位万夫长,也纷纷看向海童。

  

大家都是万夫长。

  

海童只不过是被王爷,任命为守城主帅罢了。

  

海童环视袍泽,严肃道:“诸位,当初辽阳被明四皇子千里奔袭攻破的教训,大家已经忘记了吗?”

  

几位万夫长神色渐变凝重。

  

当然记得了!

  

十分惨痛的教训!

  

“我们任何人小觑、轻视明四皇子,都是对我们自身不负责任,我们认为不可能的事情,明四皇子恰恰有可能这样做,并且做成!我想,大家都不想成为明四皇子的俘虏吧?”

  

“好了,海童别说了,我现在就调兵去北门。”

  

“对,我会亲自坐镇!”

  

“他明四皇子只要敢来,这和林,定是他折戟沉沙之地!”

  

万夫长们纷纷表态起身离开。

  

海童带着回来报讯的千夫长,亲自登上南城瓮城城头。

  

和林是蒙古人过去的政治、经济中心。

  

虽然蒙古人没有建城的传统。

  

但却在和林,修建了一座城墙高达四五丈,同时配有瓮城,双层防御体系的坚城。

  

这是脱古思帖木儿,捕鱼儿海都不曾有的。

  

海童赶到城头时。

  

麾下两万步卒精锐已经全部登城。

  

站在城头边缘,凝视远处黑暗,片刻后,视线收拢,落在城外,围坐在篝火堆旁,吆喝痛饮的斥候队将士。

  

微微皱眉,扭头,吩咐斥候队千夫长,“你下城,约束好斥候队,率领斥候队去城西隐藏起来,若今夜明四皇子的陆军第一镇真的攻城,就在他们攻城最为激烈时,予以雷霆打击!”

  

千夫长唇角抽抽。

  

虽说,现在的天气,气温暖和,去城外也无妨。

  

可他们赶得着急。

  

并未带任何扎营辎重。

  

而且海童万夫长的意思很明白。

  

大伙儿连篝火都不能点,要秘密隐藏在城西。

  

至于这么紧张吗?

  

他不信。

  

明四皇子真的今晚攻城。

  

陆军第一镇短短几天时间,奔袭千里。

  

还有战斗力?

  

他们骑在马背上,人歇马不歇,都累得够呛。

  

何况,陆军第一镇都是一群汉民组成的军队。

  

他们的耐力,还能比得上他们草原人?

  

千夫长满腹牢骚,最后,在海童越发严厉的眼神注视中,再次悻悻乘坐吊篮下城,带着麾下千余骑,骂骂咧咧中前往城西隐藏。

  

海童目视斥候队隐藏起来,才收回视线。

  

目光再次,投向远处黑暗中。

  

他是洪武九年,从辽东逃回辽阳王麾下的。

  

那年正月,刚好发生了明四皇子被贬之事。

  

他之所以叛逃大明。

  

说实话,是因冯胜。

  

朱皇帝把他们这些蒙古归降将领,配属给前线明军将领。

  

希望用他们在大明受到的优待,劝降更多元军将领。

  

当初,他也积极为大明朝奔走联络,说服很多对北元未来,感到绝望的将领归降大明。

  

可冯胜却屡屡把他的功劳,据为己有。

  

又加,他看出冯胜想当辽东王的野心。

  

归降大明后,他也深知,大明勋贵和朱皇帝之间的矛盾。

  

没有上升希望。

  

又加看到大明内部斗争矛盾极为激烈。

  

他就琢磨,若是大明类似冯胜这些拥有兵权的勋贵,纷纷和朱皇帝对着干。

  

一统中原,新生的明王朝会不会分崩离析?

  

毕竟,朱皇帝出身太寒微了。

  

没有任何底蕴。

  

若是麾下这些勋贵造反。

  

朱皇帝的大明江山,真有可能昙花一现。

  

若真如此。

  

他们蒙古人痛定思痛,或许还能卷土重来。

  

若是再次卷土重来。

  

他们蒙古人应该能吸取上一次统一中原的教训。

  

想要统一中原,就必须坚定不移的把自身变为汉人,接受中原的汉化。

  

这种观点,整个草原精英层,在从大都撤退后,就都如此反思过。

  

多重因素促使下。

  

他最终逃回辽阳。

  

没想到,后面事态发展,与他所判断的完全不同。

  

并未出现,朱皇帝与勋贵间,尖锐不可调和的矛盾!

  

现在看来。

  

明四皇子发挥了很大作用。

  

据说,明四皇子纵横草原凯旋后,明朝骄纵的武将就老实了。

  

带回传国玉玺,朱皇帝天命所归更是被中原百姓认同。

  

再后来,就传出,明王朝全面推行明四皇子提出的乡土村社。

  

民心进一步凝聚。

  

朱皇帝的皇权更加稳固。

  

若无明四皇子的巨大贡献,他可以十分肯定,以他降明后,对大明局势观察。

  

朱皇帝和武勋之间的关系。

  

断然不可能如此稳固!

  

“明四皇子,你们大明的君臣,可曾全盘梳理过,你对大明局势发挥的,举足轻重的作用?”

  

海童失笑摇头。

  

恐怕没有吧?

  

若有,大明内部,就不该有那么多人,容不下明四皇子。

  

他可听说,大明很多人都特别恨明四皇子。

  

临近子时。

  

一辆辆马车,靠近距城五里左右。

  

每一个将士深陷的眼眶内,一对明亮坚毅的眼睛,盯着远处,灯火通明的城头。

  

余光,则全都崇拜、激动,暗暗看着前方,伫立马背的背影。

  

朱棣拧眉盯着灯火通明的城头。

  

守军有些多啊!

  

而且城墙也十分高大。

  

哪怕在五里之外。

  

都能借着城头火光,感受到这座塞上第一城的雄伟。

  

元世祖忽必烈没有定都大都前。

  

这里就是整个天下的政治、经济中心。

  

每逢皇权更迭的忽里台大会,就在这里召开。

  

元朝无与伦比庞大疆域内,无数的部落首领,在忽里台大会召开时,都会齐聚这里。

  

各种肤色的贵族人种,都以能参加忽里台大会为荣。

  

蒙古人统治下的所有教派,这一天,都要派出重要人物,前来恭贺新的草原共主登基。

  

他想要父皇支持兄弟们走出去。

  

就是希望。

  

有一天。

  

大哥在大明召开,属于他们大明的‘忽里台大会’时,重现这般境况。

  

蒙古人不善经营和统治。

  

他们的统治,即便是元朝统治整个中原时期。

  

其实本质上,还是草原那一套。

  

除了收税。

  

对地方的管理根本没有一套严谨有序的逻辑。

  

所以,蒙古人的忽里台大会,还不够隆重,还不够让天地日月,黯然失色。

  

若是大明拥有蒙古人那般庞大的疆域。

  

大明召开的‘忽里台大会’,那一定时亘古未有的空前盛况!

  

大明的君主。

  

大哥!

  

将会是天下间,最为耀眼的。

  

大明!

  

中原!

  

也将是整个天下,真正的中心!

  

如今已经洪武十七年了。

  

大明内部还有很多事情要做。

  

继续推进乡土村社、父皇还要更改相制。

  

也不知,会废相,还是听取他的建议,增相,扩充为内阁。

  

总之,父皇还有很多未办完的事情。

  

也不知,父皇能不能等到,支持兄弟们走出去。

  

大哥登基后,会不会改削藩为支持兄弟们走出去。

  

这一切,他都无法去掌控,充其量只能建议罢了。

  

往后,就是建议,有多少人听,能执行到位多少,恐怕也是个未知数。

  

朱棣摇了摇头,收起心中遗憾。

  

开始认真打量远处城防。

  

距离太远,看不清晰。

  

但火光映照中,还是能看到,城头人影绰绰。

  

纳哈出的步军提前撤入和林城内,并不奇怪。

  

众人一边观察城头,一边余光紧盯朱棣。

  

等着朱棣下达指示。

  

“不好打啊!”

  

某刻,朱棣沉凝声响起,众人纷纷转头看去。

  

朱棣收回视线,看向谭渊,“让兄弟们全都下马车休息,在等等…”

  

眼下,整个城头灯火通明。

  

他们只要再靠近,就会被元军第一时间发觉。

  

不如等到四更天时。

  

人最是疲倦时,再行动。

  

很快,兄弟们细微的呼噜声响起。

  

朱棣翻身下马,揉了揉脸,让脑子清醒些。

  

“王爷,伱也休息会儿吧?”谭渊提醒道。

  

王爷比他们任何人都累。

  

奔袭的九天内。

  

王爷不但休息的最少。

  

而且大脑时时刻刻都要高速运转,思考行军、战斗等一系列问题。

  

身体、精神的双重疲惫,这是十分熬人的!

  

朱棣含笑摇摇头,抬手拍了拍谭渊肩膀,“我没事…”

  

话中,招了招手。

  

徐辉祖、张武等人纷纷凑过来。

  

朱棣指着远处城头说道:“城上的守军太多了,我们一镇兵力,想要撼动这座坚城,除非咱们是天兵天将,所以,这一战,不能硬打。”

  

众人纷纷认真倾听朱棣的分析。

  

“把军中的火药集中起来,制作十几个炸药包,等四更天攻城前,派出一队机灵的兄弟,带着炸药包,沿着城外密密麻麻的蒙古包,潜伏到南门,用炸药把城门炸开…”

  

夜战就要发挥夜战的优势。

  

和林坚城,没有护城河。

  

外面还有密密麻麻的蒙古包。

  

兄弟们完全能摸近后,沿着那些蒙古包,潜伏到城门。

  

“一旦城门炸开后,全军的四十五门火炮,分为三段,每段十五门,全都给我瞄准城门附近的城墙射击,兄弟们跟着我,踩着弹点往前冲,往瓮城内冲,一旦我们的兵力冲入瓮城,城头守军必然惊慌,忙于对付我们,辉祖、谭渊、张武,你们乘机给我登城陷阵,夺取城头!”

  

谭渊皱眉道:“王爷,我领兵往瓮城冲吧!”

  

冲击瓮城,尤其冲入瓮城内,太危险了。

  

要同时面临内外城的攻击!

  

朱棣笑着,坚定摇头:“这件事,必须由我来!”

  

他为了大明前途命运。

  

把兄弟们带到这里,发起一场,极为凶险的攻城战。

  

已经很卑鄙了。

  

这一战,他必须冲在最危险的地方。

  

他知道,今天恐怕会有很多兄弟丧生。

  

可即便如此。

  

他也一定要这样做。

  

慈不掌兵!

  

若是此战,大哥出点问题,主力数十万精锐折损。

  

大明过去十七年,奋斗积累的家底,等于全都折进去了。

  

数十万精锐重新补充武装。

  

战死者的抚恤。

  

说实话,朝廷如今财政比较宽裕,也支撑不了。

  

必然要加紧对下面百姓的盘剥。

  

民间动荡。

  

朝堂动荡。

  

正在推进的乡土村社,也极有可能会骤然终止。

  

朝廷盘剥,民间动荡。

  

这也是士绅为首精英层发家致富的机会。

  

大量土地会在动荡期落入士绅之手。

  

等朝廷重新稳定。

  

再次武装出数十万精锐时。

  

再想推行乡土村社。

  

随着丧失土地的百姓越来越多,恐怕就十分困难了。

  

现在,大明境内有百万贫无立锥之地的纯佃农。

  

朝廷可以直接忽略这些人,将这部分百姓,当做沉默的少数。

  

可如果,这个人数,扩大到七八百万时。

  

朝廷还能把这部分沉默的少数,忽略掉吗?

  

到时候,这七八百万百姓,看着其他乡邻借助乡土村社过上好日子。

  

心里不平衡。

  

指不定会做出什么事呢!

  

人不患寡而患不均!

  

一百万患不均,不可怕。

  

数百万人患不均。

  

就很可怕了!

  

所以,哪怕他最终要离开大明,也绝不容许这种情况发生。

  

哪怕把整个陆军第一镇。

  

以及自己的命搭进去。

  

他都要拿下和林。

  

只有拿下和林。

  

他才能不受阻碍,赶往捕鱼儿海。

  

无论如何,中原好不容易积攒起的这点底蕴,绝不能赔进去!

  

历史上,‘他’不成器的重孙,把几代人积累起的底蕴赔进去,自此大明国运开始急转直下。

  

他不可能,让历史重演。

  

“好了,此事就这么定下了,大家都去休息吧!”

  

朱棣罕见在军中,首次如此武断。

  

谭渊等人顿时无奈。

  

纷纷立正领命后离开。

  

只剩朱棣一人时。

  

再次看向远处的和林城。

  

仔细分析,还有什么没有考虑进去。

  

其实,他心中的不宁,越发强烈了。

  

军人与生俱来的第六感,不会欺骗他,这种感觉,两世为人,几乎从未出过错。

  

可这一战,他有非打不可的理由。

  

数千年来。

  

华夏大地,那些为民族、为家国无畏赴死的先烈们。

  

大喊着冲锋前。

  

他们肯定也能预感到危险。

  

他们肯定也会有强烈的不安。

  

可他们发起冲锋时,却毫无畏惧!

  

朱府。

  

寝殿内。

  

三个女人乱作一团。

  

徐妙音看着在乌云琪格怀中,哇哇大哭的金豆子,担忧道:“咱们家金豆子不是最喜欢乌云姑姑嘛,怎么乌云姑姑抱都不管用…”

  

乌云琪格哄着金豆子,听到徐妙音的话。

  

忙示意徐妙音。

  

徐妙音立刻意识到什么。

  

上次姐夫深陷草原时,雍鸣和祈婳就闹腾的不行。

  

随即,扭头看向徐妙云,“阿姐,咱们家金豆子本来就不省心,没事的,没事的…”

  

徐妙云勉强笑笑,掩饰眼底浓浓忧虑。

  

有时候,这种玄之又玄的事情,还真不能不相信。

  

徐妙云胡思乱想着,狠狠摇头。

  

她的四郎,顶天立地,那么厉害,绝不可能有事!

  

四郎那么在乎她们母子。

  

绝不可能丢下他们不管!

  

何况,四郎只是偏师负责吸引北元兵力。

  

凭借四郎的指挥能力。

  

十数万兵力,足够与纳哈出周旋了。

  

根本没必要涉险。

  

只要等大哥打下捕鱼儿海。

  

和林能否打下,其实并不重要。

  

四郎不会为了功劳、名利,非得打和林,只要拖着纳哈出周旋即可!

  

一点点分析着。

  

徐妙云渐渐安定。

  

消息不通畅。

  

徐妙云无论如何也想不到。

  

恰恰是最不可能出事的太子主力一路,正在步步逼近危险。

  

临近四更天。

  

朱棣看着三十个选出来的兄弟,其中,大部分都是跟随他纵横草原的兄弟。

  

目前,担任棚、队,副官。

  

“记住,一旦引燃炸药包后,你们就混在城外的草原人中撤离城门附近…”

  

三十个兄弟静静听着。

  

等朱棣话落后,压着声音,齐声道:“是!”

  

随即,在朱棣等人目视中。

  

三十个兄弟,带着炸药包,向城头方向摸去。

  

直到消失在夜色中,朱棣才收回视线,挥手吩咐:“出发!”

  

“出发!”

  

“出发!”

  

各级将领,压着声音,把命令传达到棚一级。

  

随即,一万多步军将士率先行动。

  

炮兵营将士,牵着战马,牵引炮车,缓缓跟在后面。

  

三更天,军中技术性工匠,就把携带的所有猪油,全都涂抹在炮车车轴上。

  

靠近三里左右后。

  

朱棣率先趴下,一手拿着火铳,一手臂肘支撑地面,开始匍匐前进。

  

后方,将士们纷纷跟随。

  

这个距离,站着前进,目标太大了。

  

已经极有可能被发现。

  

炮兵营则开始紧张而有序的卸马、固定炮车。

  

杨东旭拿着三角形标尺,认真仔细调整每一门火炮。

  

这一次,若是出点问题,极有可能伤到己方将士。

  

甚至是师傅。

  

他必须亲自把关每一门火炮。

  

当朱棣和谭渊等人,匍匐在最前面,抵近距城一千步,距城外绵延帐篷,大约五百步左右时。

  

轰隆!

  

一声剧烈轰鸣突然在南门城门处响起。

  

“怎么了!怎么了!”

  

海童正在城楼内休息,突然的轰鸣声中,整个城楼都在晃动。

  

尘土弥漫中,海童一下蹦起来。

  

门被撞开。

  

一名千夫长冲进来,脸色苍白,惶恐道:“万夫长,万夫长,敌袭,敌袭,城门被火药炸开…”

  

“杀!”

  

潮海般喊杀声突然从城外传来。

  

海童顾不得听千夫长汇报,脸色骤变,大踏步冲出城楼。

  

目视所及,城下已经一片混乱。

  

视线延伸…

  

远处黑暗中,密集的人潮,汹涌拍打而来!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