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大明:我,朱棣,开局扬言夺嫡!

第三百九十章北征北征北征

  

奉天殿外。

  

早朝结束,百官已经离开,朱棣蹲在朱高炽面前,叮嘱:“记住,皇宫不比咱们家里,你还是一个皇孙,和妹妹不同,在宫内,一举一动都要注意,去大本堂上课时,和你那些皇叔们搞好关系,将来你爹我不在了,你遇到困难,或许还得有求于你皇叔们呢!”

  

小雍鸣认真听着。

  

等朱棣说完,郑重点头,“阿爹,孩儿记住了。”

  

朱棣笑着揉了揉小家伙小脑袋。

  

他没想到,老头子这么‘抬举’雍鸣。

  

若是知道,根本不会让雍鸣入宫的。

  

大明这些人,恨他就够了。

  

他不想让雍鸣被人记恨。

  

皇宫尔虞我诈,勾心斗角。

  

祈婳是个女孩子,父皇再怎么‘抬举’,那些仇视他的人,也知道,抬举祈婳,其实是因为他这个当父亲的,给祈婳挣下了这份抬举。

  

可雍鸣不同。

  

这大明朝野,对他恨之入骨,隐而不发者,不在少数。

  

雍鸣又被父皇这般抬举。

  

他有些担心,出点意外。

  

“行了,阿爹要说的也都说了。”朱棣给小家伙整了整衣服,起身,“等阿爹和你娘亲回村时,来接你们,到时候,带你们回村,看看你们出生的地方,没记忆了吧?”

  

小雍鸣笑着摇头。

  

朱棣笑笑。

  

转身刚要走,就感觉腿被抱住了。

  

低头。

  

就见臭小子抱着他的腿。

  

朱棣笑问:“怎么了?”

  

臭小子笑着摇头,松开手。

  

“殿下、殿下…”

  

就在此时,急促谄媚呼喊声从远处传来,朱棣循声望去,就见一小太监,小跑而来。

  

小太监抵近后,气喘吁吁道:“殿下,皇爷在御书房召见殿下。”

  

朱棣微微皱眉。

  

下朝时,老头子也没说什么。

  

怎么他就和雍鸣说了会儿话,老头子忽然召见。

  

“阿爹去见你皇祖父,你去大本堂上课吧。”交代一句,朱棣跟随小太监赶往御书房。

  

小雍鸣一直等看不到朱棣背影后。

  

才笑着,一蹦一跳离开。

  

朱棣跟着小太监进入御书房,就见蒋瓛低眉臊眼站在御案前。

  

收回视线,冲朱元璋作揖一拜,“父皇。”

  

朱元璋点点头,吩咐:“蒋瓛,把你汇报的事情,给他说说。”

  

蒋瓛转身,暗暗窥探看了眼朱棣,“殿下,早朝消息传开后,在金陵引起十分大反响…”

  

朱棣神色平静听着。

  

反响大很正常。

  

毕竟,福建一地税收两百万两。

  

今年,福建应给已经能跻身所有行省前五行列了。

  

不过,随着蒋瓛说到重点,朱棣脸色渐渐凝重…

  

“百姓都在议论福建如今已经完成七成雇工身股制,明年全面扫除非雇工身股制商贾之事,百姓对朝廷的怨言很大,甚至有人已经提出…”

  

蒋瓛略微停顿,“燕王应该当大明储君!”

  

朱棣脸色瞬变。

  

不过,转瞬就恢复平静,默默琢磨,此事是不是有人在背后推波助澜。

  

这么些年。

  

他引起的热议轰动,也没少发生。

  

但第一次有人,竟然说,让他做储君这种话。

  

御书房内,一时陷入安静。

  

蒋瓛余光窥探朱棣,暗暗冷笑。

  

这回的声音,苗头虽小,可真是敏感。

  

百姓这番话,传到太子耳中,会引发什么奇妙反应呢?

  

“蒋瓛先下去,其他人也下去。”朱元璋突然命令。

  

蒋瓛微微愣怔。

  

皇爷要和朱四郎单独谈什么?

  

有什么用意?

  

脑海瞬间冒出无数种揣测。

  

又不敢表现出太大好奇,忙鞠躬转身离开。

  

御书房门关上。

  

朱元璋指了指旁边的凳子。

  

朱棣走过去坐下后,朱元璋突然冷不丁道:“如果,爹把大明交给你,你愿意吗?”

  

朱棣唇角狠狠抽抽,抬头直视朱元璋,“父皇,这种话你对我说说就行了,对其他兄弟千万别说。”

  

本来别人没什么想法。

  

听了老头子这种话,都会生出不该有的念头。

  

“接你的班,就得听你的话,咱们父慈子孝,很大程度是离得远,正所谓远香近臭,要是走得近了,保管你看我不顺眼,我暗暗嫌弃你…”

  

“混球!”

  

朱元璋被气笑了,抓起御案上的书籍,就朝朱棣丢过去。

  

朱棣笑着侧身避开。

  

朱元璋看着朱棣。

  

秀英曾和他说,家有诤子不败其家。

  

这就是他们老朱家的诤子啊!

  

远香近臭…

  

混账,也就他敢这么说。

  

收敛思绪,再次看向朱棣,郑重道:“以前,父皇动过念头,想过,如果把大明传给你,会如何…”

  

“后来你去了福建,折腾的越来越大,摊子铺的越来越大时,爹又庆幸,你不是嫡长子,你的折腾劲儿,爹生怕你步了隋炀帝的后尘,越聪明、越有能力的人,就自认为无所不能,对待事务,缺乏应有的敬畏心,你们这种极其聪慧的人,往往对任何事情,都没有敬畏心…”

  

老头子还真想过让我接他的班?

  

朱棣微微惊愕张嘴。

  

不知,历史上,‘他’有没有这个荣幸。

  

可这事,足够令人惊骇了。

  

若是传到外面,必将引起天翻地覆的震动。

  

“当初,爹都做好了,你在福建搞失败,栽跟头的准备了,没想到,竟然让你游刃有余解决了,并且还做的这么好…”

  

朱元璋笑笑。

  

他还是低估了老四的能力。

  

“好了,不说这事了。”他说这番话,不是试探老四,就是想把对老四的认可,这些除了秀英,无法对外说的心思,说给老四。

  

老四是当事人。

  

有资格听。

  

也是除秀英之外,唯一一个有资格听这番话的人。

  

此事,标儿也不能知道。

  

当然,他敢对老四说这番话,也是充分信任老四,不会因为听了这番话,对皇权生出异念。

  

“说说,百姓议论雇工身股制这件事吧,爹想到了,百姓可能会有很大议论,爹就是要让百姓议论,进而改善大明风尚,但没想到,百姓的情绪这么激动,竟然产生了,关于储君之位的言论。”

  

“有些太胆大包天了!”

  

“父皇。”朱棣忙开口,“此事,若无有心人在背后刻意引导,儿臣以为,百姓之所以口不择言说出这般大逆不道言论,是情绪使然罢了,若因这种零星言论,严惩百姓,只会把这件事闹得沸沸扬扬…”

  

严惩的目的,就是以儆效尤。

  

难道,到时候向所有人宣布,被严惩百姓,说过支持他做储君?

  

本来,绝大多数人,都没有这种想法。

  

朝廷严惩,等于广而告之。

  

变相宣传。

  

百姓是不敢再说了。

  

可心里会想。

  

而且,大动干戈,甚至会让百姓认为,这是大哥在背后推动。

  

更不利于大哥。

  

朱元璋欣慰看着朱棣。

  

“儿臣以为,此事堵不如疏…”

  

“怎么个疏法?”朱元璋笑问。

  

朱棣略微沉吟琢磨,说实话,事情发生的太突然。

  

刚才老头子还冷不丁提及,考虑过他当储君如何如何。

  

如何疏通民情。

  

他还真的没多想。

  

“首先,父皇向天下百姓,解释清楚,将福建模式保留下来,将福建列为特别行省,就是肯定福建现在取得的成就…”

  

朱棣越说,思绪越发明朗,唇角浮现笑容,“同时,也向百姓阐明,朝廷疆域很大,地域之间,民风、民情等实际情况差别很大,福建模式,不是不搞,而是还需要观察。”

  

“父皇同时还可以对外宣布,若是有商贾自行想要搞雇工身股制,朝廷不会阻拦…”

  

“总之,给百姓一个念想,同时,借这个机会,给雇工身股制一个突破口,父皇说这种模棱两可的话,那些反对者,不敢跳出来。”

  

“可大哥若是说这种话,会让很多人疏远大哥,不利于大明的稳定…”

  

其实,大哥旗帜鲜明否定雇工身股制。

  

他能理解。

  

这是维护基本盘,必须要有的表态。

  

这也是一个储君该做的事情。

  

若换成他是大哥。

  

他也会做相同表态。

  

等他掌握真正说一不二权力时,那时,完全可以利用权力,对基本盘进行清洗调整。

  

朱元璋听懂了。

  

他模棱两可的表态,一面安抚住了百姓。

  

一面,还可以帮助标儿。

  

现在,由于标儿没有在此事上,做出妥协,那些反对雇工身股制的,反而会坚定不移支持标儿。

  

这对未来,皇权有序且稳定交接,十分有利。

  

“你啊!”

  

朱元璋略微感慨,笑着点了点朱棣。

  

他这个儿子,其实最适合做上位者。

  

这回,百姓都被他糊弄了!

  

你说他对百姓,没有怜悯心吗?

  

要不然,也就不会有乡土村社、雇工身股制这些为百姓谋福祉的施政理念。

  

可他的怜悯心、同情心始终界限十分清晰。

  

当百姓行为,损害大局的时候,他又会变得十分无情。

  

这就是上位者该有的品质。

  

朱棣知道朱元璋没有说出来的话,笑笑。

  

百姓有质朴一面。

  

但也有不理智、盲目、冲动一面。

  

这件事,堵肯定不行。

  

直接答应百姓诉求,肯定也不行。

  

北征在即。

  

未来需要全天下人,同心协力。

  

绝不能内耗,扯后腿。

  

另外,长远来看,整个大明推行雇工身股制,也不应操之过急。

  

大明太大!

  

而且大明的坛坛罐罐,都是大明所有人的心血。

  

不像他在海外。

  

用蛮横的武力,把原有的一切推到,他也不心疼,不可惜。

  

纵使有无辜者,被裹挟其中,他也并不在乎。

  

可大明能这样吗?

  

反对者激烈反对,多少无辜百姓,因为无法明辨是非,会被裹挟其中,对抗朝廷。

  

对待这种被蒙蔽,对抗朝廷的百姓。

  

朝廷一旦推动革新,就一定要冷酷无情的碾碎。

  

只有如此,革新才能走下去。

  

福建能成功,那是他抓住了福建地方豪强,勾结倭寇海盗的把柄,最初,以此胁迫福建豪强按照他的想法去办事。

  

后来,海贸开启,雇工身股制并未损害他们的利益,相反,由于海贸,以及海贸刺激福建百姓富裕,福建豪强商贾都从中赚取了庞大利益。

  

才会拥戴雇工身股制。

  

这才有后面,福建豪强商贾,深入反思乡土村社、雇工身股制。

  

甚至,还资助读书人,搞了几个研究乡土村社、雇工身股制的义社学会。

  

总体来说。

  

福建是豪强商贾短暂,不情不愿被胁迫后,迅速获益。

  

然后因为利益拥戴。

  

最后,因为生意越来越好做,名声也越来越好,开始反思乡土村社、雇工身股制这种,让所有人都富裕的体系,进而发自内心认同。

  

可这在整个大明行不通。

  

短时间内。

  

没有那么大的财富基本盘,让整个大明的商贾豪强,迅速从雇工身股制中获益。

  

海贸的刺激作用,支持一个福建,潜力已经被挖掘的差不多了。

  

不足以支持整个大明。

  

这就意味着。

  

雇工身股制推及天下时。

  

商贾豪强,必然要经历一个,持续时间较长的利益受损期。

  

至少三四年时间。

  

等天下百姓都渐渐富裕,购买力增强时,他们才能从雇工身股制中获益。

  

大多数人,哪怕豪强商贾的眼界比百姓长远,也不愿意如此。

  

毕竟,商贾豪强也担心,在这期间,会不会出现什么波折。

  

比如,成本增加。

  

再遇突发状况,会不会导致自身衰败,等不到三四年后,民间百姓都有钱,生意好做的时候。

  

“父皇,其实只要朝廷肯放开一个口子,就会有人搞雇工身股制,一个个乡土村社,绝不安分于,守着一亩三分田那点利益,等农民吃饱饭后,他们会寻求更多机会!”

  

“可农民自身也有很大缺陷,他们没有足够的人才,而乡土村社想要挽留人才,施行雇工身股制是最好的办法…”

  

当十几年后。

  

越来越多乡土村社,为谋求更大利益,主动搞雇工身股制时。

  

支持雇工身股制的百姓,就更愿意去乡土村社控制的商铺、商号消费。

  

这种不对称竞争,必然迫使部分聪明的商贾被迫改革。

  

“乡土村社是撬动大明均富、共富,迫使商贾豪强,捏着鼻子,进行自我改造的一把钥匙,父皇只要给乡土村社开个口子,只要坚定不移,培育乡土村社…”

  

这条鲶鱼,一定会逼着已经处于食物链顶层的肉食者,做出改变。

  

不改变都不行!

  

这比直接的施政命令,更温和一些。

  

反对力量也更小一些。

  

只是,可能时间长一点。

  

他估摸着,乡土村社倒逼商贾豪强,至少还需要十几年时间。

  

朱元璋笑了,心情格外舒爽。

  

他猜测,土桥村联合其他村庄,对外开拓,搞雇工身股制,也是老四的主意!

  

根据锦衣卫汇报。

  

金陵有些村庄,也亦步亦趋,效仿土桥村这样做了。

  

这颗种子,老四已经给大明种下了。

  

“爹想废除宰相制,你对此有什么看法,北征后,你的功劳足够担任宰相了,顶替汪广洋,与刘基一同,协助爹,完成废除相制如何?”

  

本来,他直接告知老四就行了。

  

可现在,他更想听听,老四对废除相制的想法。

  

朱棣微微诧异。

  

倒不是因废除相制。

  

而是老头子征询,他对此事的看法。

  

“父皇,儿臣其实…并不赞同废除相制。”朱棣略微犹豫,还是实话实说。

  

这般推心置腹,逆着老头子心思说话。

  

他也有顾虑。

  

他现在,其实并不想过多插手大明内部的事情。

  

“首先,儿臣北征之后,会尽可能马上走,百姓连支持儿臣做储君这种言论苗头都出现了,儿臣并不想太多掺和大明事务。”

  

朱元璋瞬间瞪眼。

  

可想到,这个混账,难得跟他这么毫无保留,掏心窝说话。

  

强忍气恼,询问:“说说你不赞同的理由!”

  

形势所迫。

  

老四飞走的速度,越来越快了。

  

这让人心里憋得难受!

  

他这一辈子,经历过各种大风大浪,本以为心硬如铁了。

  

没想到,这个混账却成了他的软肋。

  

朱棣略微沉吟,“父皇,你可以每天批示奏折十几个小时,大哥可以,乃至雄英也可以,可后世子孙呢?父皇不会觉得,他们也都可以这般勤政吧?”

  

朱棣瞥了眼朱元璋。

  

“你那是什么眼神!”朱元璋顿时‘气急败坏’。

  

他竟然从混账老四眼中,看到了对他的笑话!

  

对,这混账在笑话他!

  

他勤政难道不好吗?

  

‘鲁莽了!’

  

朱棣摸着鼻尖,讪笑,忙转移话题,“反正,若是换成我,我肯定受不了,一天七八个时辰,盯着一堆,满篇之乎者也的奏章…”

  

“后世子孙,不知创业艰难,他们能每天,花三四个时辰,安安稳稳坐下来,批示奏章,处理朝政,就足够对得起你这位创业老祖宗了,千万别对后世子孙,抱有太大期许…”

  

朱元璋听着,微微点头。

  

老四说的悲观。

  

但从历史经验来看,就是如此。

  

而且,后世子孙也未必能像他和老四这般手腕高明。

  

一些事情,真的全都交给他们圣裁独断。

  

恐怕,他们未必能正确处理好。

  

“那你说说,不废相制,如何制衡宰相?你应当清楚,相权太过于庞大了。”

  

“很简单啊,把六部尚书,全部提拔为宰相,左右相之外,六部尚书也入相,左右相对六部尚书有领导权,但六部尚书也是品级相同的宰相,有权利参与决策,不再是单纯的执行者…”

  

其实就是内阁。

  

内阁人多了。

  

权力分散。

  

就更容易制衡了。

  

同时,左右相虽然是内阁顶级上司,因为不掌握执行权,想要做事,还得更多依靠皇权。

  

可千万别像历史,搞什么司礼监,太监干政了。

  

这群太监。

  

完全就是皇帝家奴。

  

除了极个别品性好的,大多数太监,根本不在乎什么名声,做事情,带入家奴身份,只考虑让皇帝开心。

  

破坏力太大了。

  

皇帝心腹,还是由门下省,一群正常人官员担任更好。

  

其实,三省六部制是皇权天下,一种权力分配比较均衡的政体框架。

  

再此基础上微调一下,稍微加强中枢集权就行了。

  

任何事情,最怕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就像张真人说的,太极,最不稳定的,恰恰是两个极点。

  

“父皇,废除相制,是剥夺权力,这个阻力很大,与之相反,扩充宰相对皇权而言,这是对相权的分散,可对百官而言,这是赋权,支持者,响应者会很多,若父皇废除相制,恐怕有儿臣和刘伯温压着,朝堂也会风起云涌,可如果父皇扩充宰相名额,除了宰相心里膈应,百官恐怕十分激动,毕竟,谁都想坐一坐百官凤首,如今,内阁八位宰相,机会多了很多…”

  

朱元璋又好气又好笑看着朱棣。

  

他怎么就生了这么个儿子。

  

脑子里全是些‘歪门邪道’!

  

做事情,总能从一些出其不意,刁钻角度切入。

  

身股制。

  

他觉得,大明体量太大。

  

直接一纸命令施政,反对者众。

  

他就把乡土村社作为切入口。

  

从乡土村社村庄,缺乏人才的实际困难,引导乡土村社主动搞雇工身股制。

  

倒逼其他商贾豪强跟进。

  

相权严重挤压威胁皇权。

  

正常思维,肯定首先想到废相。

  

混账不!

  

他反其道而行,刁钻扩充宰相名额,分散宰相权力。

  

“行了,你说的这些,咱会认真考虑,滚吧!”

  

朱棣笑着起身,拱了拱手,转身就走。

  

“老四!”

  

刚拉开门,身后传来喊声。

  

朱棣刚准备转身,朱元璋后续声音传来,“记住,无论你走到哪儿,遇到什么难事,你都是咱最优秀的儿子,咱也是你爹,只要爹和你娘活着,无论你遇到多大困难,大明永远是你的家!”

  

朱棣唇角浮现笑意。

  

没回头。

  

含笑拉开御书房门,大踏步离开。

  

朱元璋目视朱棣离开的挺拔背影,眼睛不由有些微红。

  

这个儿子,终究要飞走了!

  

他想喊住。

  

可喊住。

  

他如何安置这个最优秀的儿子?

  

咱最优秀的儿子?

  

爹娘活着,大明永远是你的家!

  

蒋瓛低头站在门外。

  

他没听到,御书房门打开前,皇帝和朱四郎到底说了什么悄悄话。

  

恐怕,这些话,会永远尘封。

  

朱四郎开门时,皇帝说的这几句话。

  

也足够令人翻江倒海了。

  

‘朱四郎,在皇帝心中的分量,到底多重了?’

  

“蒋瓛!”

  

朱元璋声音传出,打断蒋瓛思绪。

  

蒋瓛忙快步走入。

  

当天。

  

朱元璋对外发声,全面解释了特别行省、福建模式。

  

同时,给愿意搞雇工身股制的,开了一个口子。

  

对百官吹风,朝廷对此,不鼓励、不支持、但也绝不容许设置任何障碍为难。

  

消息传开。

  

百姓情绪迅速趋于缓和。

  

不过,金陵精英层对此却十分不满。

  

有资格的人,径直跑到东宫打听消息。

  

没资格的,情绪激动议论。

  

“我就知道,朱四郎回朝准没好事,看吧!”

  

“他朱四郎处处树敌,不会有好下场!”

  

“最好北征出点事情!他可是让整个草原都灰头土脸!”

  

“陛下南巡,咱们一定要去福建看看,必须知己知彼!”

  

朱棣出宫后,就被朱樉等人拉去喝酒。

  

这群兄弟都希望,等北征后,能和他借几个人,帮忙整编藩王卫,同时还提出,向鸡笼屿火器工坊购买火器。

  

兄弟们闹腾喝了一下午。

  

朱棣被缠的无奈,一一答应众人请求后,才被众兄弟放过。

  

一群人,浩浩荡荡送朱棣回府。

  

然后高高兴兴一哄而散。

  

引得整个朱紫巷为之侧目。

  

朱棣有些微微酣醉,来到寝殿时。

  

恰巧遇到乌云琪格从里面走出来。

  

乌云琪格微微愣怔,随即笑盈盈一福,“见过义兄!”

  

朱棣唇角狠狠抽抽,严肃点点头,说道:“既然是我和妙云的义妹,就得承担起义妹的责任和义务,听说,你侄子,噢,就是金豆子,特别喜欢你,明年等他断奶,你就帮我和你嫂子看孩子。”

  

话罢。

  

朱棣大踏步走了进去。

  

轰隆!

  

乌云琪格如遭雷劈。

  

责任?

  

义务?

  

谁家的规矩?

  

姑姑就得给兄长嫂子看孩子?

  

朱粗鲁还能不能要点脸?

  

乌云琪格好不容易回神,下意识转身,可已经看不到朱棣的影子了。

  

“算了,算了,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我这辈子,遇到朱粗鲁,真是倒了八辈子血霉!”

  

乌云琪格小声嘀咕着,自我安慰,转身气呼呼离开。

  

寝殿内。

  

徐妙云一边用湿毛巾给朱棣擦脸醒酒,一边笑道:“你真是一点亏都不能吃!”

  

朱棣任由徐妙云帮着擦脸,笑道:“谁说我不能吃亏,吃亏是福,今天我就吃亏了。”

  

徐妙云笑笑。

  

她当然知道四郎口中所说,今天吃亏的意思。

  

外面百姓情绪安稳。

  

金陵上层把父皇给雇工身股制开口子的模棱两可态度,归咎于四郎身上。

  

毕竟,四郎和父皇御书房密谈,紧接着,父皇就对外发声。

  

明眼人,很容易就能猜到,这是四郎所为。

  

其实,这件事,即便没有此番百姓舆情。

  

四郎也会做。

  

做此事,为大明雇工身股制开了一个口子。

  

同时,如今,恐怕很多上层精英,都成了大哥的坚定支持者。

  

毕竟,大哥对雇工身股制依旧没有任何表态,坚持之前的反对态度。

  

徐妙云看着朱棣,眼中心疼一闪而逝。

  

明明四郎的才能,足可以将整个大明操控于鼓掌间,尽情施展。

  

可现在,却不得不远走他乡。

  

还得给大哥抬轿子,继续释放善意。

  

希望,这些善意,可以在父皇、母后百年之后,成为兄弟情谊延续的纽带。

  

希望…大哥能明白,四郎这份良苦用心吧…

  

朱棣笑着,一把把人抱起。

  

徐妙云双腿下意识盘主朱棣的腰。

  

朱棣笑道:“大明的舞台太小,掣肘也太多,做事还得顾忌坛坛罐罐,怎么能和外面相比,你应该替我高兴,而不是心疼我。”

  

徐妙云含笑点点头。

  

询问:“咱们什么时候回村?”

  

“再等等,等你身体再好点,先让东旭他们回村准备着,等他们成婚临近,你也出月子了,咱们再回去,我手头上,还有点事情没处理完。”

  

在此期间。

  

朱棣送俞靖折返东番。

  

丘福、朱能也在海军动身返航当日,借口参观海军战船。

  

有了和朱棣单独说话的机会。

  

船舱。

  

“老四,我们想去投奔你,可汤总兵想让我们留下来…”

  

朱能满脸愁容抱怨。

  

朱棣笑了,“三哥,等大明安定些,你们若是还想出海,亦或者,你们在大明没有发展机会,随时可以来找我。”

  

他也希望他们能留下来。

  

反正,丘老二、朱老三只要过来,他随时可以给他们编练军队。

  

他们不需要什么资历!

  

丘福拍拍朱能肩膀,提醒,“老四,你别上了他的当,他抱怨,是想以此为借口跟你说,明年北征,你想办法把我们调到你麾下,咱们兄弟联手,痛痛快快打一场…”

  

其实,他和朱老三早商量好了。

  

未来,大明局势如何发展?

  

大明对待老四的态度如何发展?

  

还不明朗。

  

他们留在大明,对老四是有好处的。

  

北征也一样。

  

谁都不清楚,此番北征会发生什么事。

  

毕竟,老四此番回来,风头太强劲了!

  

恨老四的人,太多了。

  

谁也搞不清楚,北征途中,会不会有人给老四背后捅刀子。

  

冯胜的事情,关心老四的人,都不想再发生了。

  

他们调到老四麾下。

  

就是老四最坚实的后盾!

  

“到时候,我来想想办法。”朱棣知道二人的想法,笑着答应。

  

朱能得到朱棣的保证,这才笑了,“老四,告诉你个好消息,张老大这些年,已经把部众发展到二十万了,代甲精锐就两万,绝对的精锐,可不是以前那群马匪,搜搜捡捡,至少能拉出五万人,咱们的养寇计,是不是也应该在此番北征,付诸实际?”

  

养寇计,已经秘密进行了六年。

  

运用好,完全可以发挥,意想不到的效果。

  

朱棣微微惊愕,“这么多?”

  

丘福神色变凝重,解释:“老四,脱古思帖木儿继位可汗后,为了刺激草原人血性,这些年,故意在草原进行了一场,十分血性的优胜劣汰,纵容部族之间相互撕咬吞并,大批腐朽,失去牙齿的老狼,被年轻狼王取代…”

  

“大哥说到底是个汉人,两年前部众发展到二十万,就停下吞并脚步,专心于练兵,他担心,膨胀的过大,会被脱古思帖木儿猜忌。”

  

朱棣点点头。

  

“看来,此番北征,并不轻松。”

  

他没想到,脱古思帖木儿竟然有这等魄力。

  

这不就是在整个草原养蛊吗?

  

弱小者,被更为凶狠者吞并。

  

最终,养成一只只强大蛊虫。

  

朱棣忽然冷哼,冷笑:“朝廷准备北征这些年,没有发兵扫荡草原,看来倒是给了脱古思帖木儿时间,这个人,也有胆略,竟然敢用这种方式,提振草原人的血勇…”

  

可任何事情,有好,就有坏。

  

脱古思帖木儿,用这种方式,强行唤醒草原人血勇。

  

可同样,厮杀出来的一只只蛊虫。

  

都野心勃勃!

  

只要此番北征。

  

能彻底打掉北元汗帐,铲除从元朝,传承至北元的草原共主。

  

元气大伤的草原。

  

接下来,就会四分五裂。

  

这些蛊虫,谁都不服谁。

  

会相互撕咬!

  

很长一段时间,都无法威胁大明了。

  

只是,此番回朝,直到现在,他都没听到,朝廷提及,有关如何有效统治草原的构想。

  

草原不纳入有效统治。

  

就很难根除游牧民族的文化和根。

  

这些年。

  

他倒是也思考过此事。

  

有些想法。

  

此番回朝,风头太劲了。

  

北征又是大哥挂帅。

  

父皇为大哥提振威望的一战。

  

接下来,他要低调点。

  

不能喧宾夺主。

  

随后,朱棣带着一家五口回村。

  

雍鸣和祈婳,看着出生的地方,哪儿哪儿都好奇。

  

八叔他们,更是把两个小家伙宠的不行。

  

土桥村也大变模样了。

  

建起了碾米磨面的磨坊,八叔抱怨,磨坊效率太低,即便在合作村,也建了磨坊,依旧太慢,太消耗人力。

  

朱棣对此笑而不语。

  

更十分激动。

  

有需求刺激,人就会发挥聪明才智,去改进、去创造。

  

比如,玉米秸秆酿酒,需要先把玉米秸秆铡碎。

  

堆肥也要把各种农作物秸秆铡碎。

  

十分消耗人力。

  

他在土桥村,就见到了用蓄力牵引转动的三片刀,铡刀。

  

这是邻村周家村铁匠发明的。

  

如今,周家村已经凭借这项发明,创造了不小收益。

  

三个孩子成婚后。

  

老十三带着妙音,兴冲冲拿着各种作画工具,来到土桥村。

  

朱棣、徐妙云带着孩子们。

  

在昔日小院杏树下,让妙音又画了一幅画。

  

这幅画中,孩子们都长大了。

  

还多了原吉、杨荣、雍鸣、祈婳几个孩子。

  

此刻,谁都没有意识到,这幅画后来的价值。

  

更是成为,研究这一特殊历史时期,重要文献。

  

回家的欢声笑语中,

  

在土桥村以及周边村子参观一圈的汤和、叶茂折返回土桥村,准备离开。

  

临行前。

  

朱棣送行。

  

笑问叶茂:“观摩一圈,有什么感悟,对福建乡土村社精细化深耕发展,有没有清晰直观的思路?”

  

叶茂笑着点头,“王爷,观摩这一圈,我就知道怎么做了,说到底,就是鼓励引导农村百业…”

  

汤和看看朱棣,又看向叶茂,认真听着叶茂的感悟。

  

满腹感慨。

  

也不知为何,老四身边这些人,总有一种蓬勃向上的昂扬。

  

这是在大明很少看到的。

  

就是当初追随陛下开国时。

  

他们也没有这种蓬勃向上的昂扬。

  

大明到底是缺了什么?

  

他这几天一直观察,一直琢磨。

  

可始终想不明白。

  

“王爷,现在我更加有信心了,等王爷随陛下南巡回福建,肯定能看到一个更上一层楼的福建!”

  

能不能突破瓶颈期,他不清楚。

  

但他一定要朝着这个方向去努力!

  

一年多时间,说短很短。

  

可要利用好,也能做很多事!

  

朱棣笑着点头,“好,我期待那一天,回去后,对那几个士绅入股的乡土村社,继续听之任之,如果他们贿赂你,你也大胆的收下!”

  

“等我回去后,彻底清洗!”

  

汤和暗暗观察朱棣。

  

此事,这几天和叶茂一起去周边参观,他也听说了。

  

要么人们都说,老四最像大哥朱皇帝。

  

确实!

  

朱棣和叶茂谈完后。

  

汤和笑着开口,“咱们说好了,等这次北征结束后,你们村的杨老八,要跟着我回咱们老家,帮我一起搞乡土村社,不能土桥村发展这么好,咱们老家家乡人还过的苦哈哈啊!”

  

“行,这事我和八叔说,到时候,我让膺绪、增寿也暂时留在大明,跟二叔回老家搞乡土村社。”

  

汤和这才满意。

  

送走汤和、叶茂后。

  

朱棣一家五口归于平静。

  

年节,在土桥村过的。

  

年初一,折返金陵。

  

北征已经紧锣密鼓开始了。

  

这些年积攒的钱粮、兵器正在向北方转运。

  

一支支朝廷精锐,也从各地抽调,逐步向北平集结。

  

车辚辚、马萧萧。

  

一时间。

  

整个天下都气氛压抑。

  

捕鱼儿海。

  

北元王庭。

  

脱古思帖木儿继位后,王庭就从和林转移到捕鱼儿海。

  

一座宏伟崭新寺庙,坐落在距离王庭不远处。

  

这一日。

  

脱古思帖木儿在汗帐亲兵陪同下,来到寺庙。

  

姚广孝早已在寺庙外等着了。

  

“拜见可汗!”

  

“大师不必拘礼!”

  

双方寒暄,进入庙内宝殿。

  

姚广孝亲自请香。

  

脱古思帖木儿装模作样,对着佛像叩首后,和姚广孝在佛前蒲团对坐。

  

“大师,明朝已经吹响了进攻号角…”

  

脱古思帖木儿边说边看着姚广孝。

  

他和这位道衍大师因朱四郎劫掠了他的王妃而相识。

  

当时,对方带着十几个剃发出家的奴隶,找到他,把这个消息告诉他。

  

可惜,他终究没有夺回王妃。

  

如今,更是传回消息。

  

乌云琪格。

  

草原上的白天鹅。

  

他的王妃,成了朱四郎侧妃!

  

奇耻大辱!

  

这些年,他在草原养蛊,唤醒草原人血性,也是道衍和尚的主意。

  

别说。

  

如今整个草原,各部落,仿佛重现了先祖成吉思汗时期的血勇。

  

杀戮,让草原男儿,眼睛都变红了!

  

“本汗和朱四郎有夺妻之恨,有战败之耻,此番,本王想用朱四郎的命,重塑我先祖辉煌!”

  

“大师以为如何?”

  

姚广孝微微皱眉。

  

乌云琪格被俘多年。

  

偏偏这个时候,传来乌云琪格被燕王染指的消息。

  

他怎么都觉,其中有阴谋。

  

难道是太子?

  

略微沉吟,姚广孝双手合十,含蓄笑道:“我若是可汗,一定表面上,大张旗鼓,做出集结重兵,必杀朱四郎的假象,但只要朱四郎和太子朱标分兵,就秘密集中最精锐的兵力,一路佯装战败,将太子大军吸引远离大明,然后…”

  

姚广孝猛地攥拳!

  

“太子所统帅的兵马,一定都是大明精锐!”

  

“太子若出三长两短,大明必然翻天覆地巨变!”

  

他不清楚,是不是太子,或者太子系要算计朱四郎。

  

若不是。

  

自然没事。

  

若是。

  

太子一定会让朱四郎独领一军,吸引北元兵力!

  

太子算计朱四郎,却被他利用,他也不会愧疚。

  

太子有事,大明必然上演诸龙夺嫡!

  

至于来自草原的外部危险?

  

他根本不怕。

  

养蛊,这些蛊虫早已盯着王庭了。

  

脱古思帖木儿只看到草原血勇复现。

  

却没有发现,其权力来自于继承。

  

没有成吉思汗的威望。

  

如何能统帅这群蛊虫!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