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大明:我,朱棣,开局扬言夺嫡!

第五百二十一章格局劝说

  

军港码头。

  

朱元璋、马秀英、徐达等人下船时,朱棣带着徐妙云母子,已经迎上去。

  

“父皇、母后、泰山…”

  

朱标站在出访的人群后面,看着朱棣和朱元璋等人热情说话。

  

短暂片刻后。

  

朱元璋等人全都站到了旁边。

  

码头一下子安静下来。

  

朱棣、朱标兄弟二人,相隔十几步对立而站。

  

朱允炆站在朱标身后,感受着,来自周围众人,以及对面朱棣身上的压力,下意识悄悄握紧了拳头。

  

这一路,大家都似有似无孤立父亲,他感受到了。

  

但这一刻,更加明显!

  

似乎,所有人都认为父亲错了,都认为,父亲应该给四叔道歉。

  

凭什么!

  

此刻,朱标的内心也十分复杂、挣扎。

  

他当然也明白,很多人,乃至父皇、母后都认为他做错了,恐怕也希望,他能给老四道歉。

  

这一声道歉说出来后。

  

恐怕,往后,他在老四面前,再也无法以兄长的身份,压着老四了。

  

往后,再也不能压制、限制燕华的急速膨胀了。

  

毕竟,道歉就意味着,他真的做错了。

  

亏欠了老四!

  

虽说,政治人物,绝不会因为亏欠而收手。

  

可承认了这份亏欠,往后再做什么,总是会陷入,理由不够强大的境地。

  

朱标不动。

  

一时间,陷入僵持,气氛有些僵硬。

  

朱元璋微微皱眉。

  

朱棣叹了口气,随即提步,笑道:“总算把大哥盼来了!”

  

话中,走到朱标面前,爽朗笑着,直接抱住朱标。

  

朱标身子微微僵硬,余光看着众人表情,顿时感觉有些无地自容。

  

相较老四表现出的大方。

  

似乎,他刚才的犹豫挣扎,斤斤计较,显得小家子气了。

  

朱标脸上不自然浮现笑容,抬手,稍稍犹豫一下,拍了拍朱棣的后背,笑着说道:“我还以为,你见了大哥,会第一时间骂大哥几句…”

  

说着,朱标脸上笑容渐渐变得自然了。

  

似乎,说出来,也并不难堪。

  

朱棣松开手,微微后退一步,摇头:“不至于,兄弟间闹别扭嘛,其实,本质上,和小时候打架没什么不同,咱们小时候,又不是没打过架,吵过架?只不过是,咱们长大了,多了些乱七八糟的想法,面子啊、自尊啊…以至于,吵吵闹闹,无法像小时候,没心没肺,很快就忘了。”

  

朱标微微愣怔。

  

看着在他面前,仿佛真的没有芥蒂,挥手笑着比划说着的朱棣。

  

是啊。

  

小时候,他们兄弟间,也不是没有争执。

  

争执过后,很快就没心没肺的忘了。

  

长大后,似乎再也回不去小时候了。

  

朱标回神,笑着打趣:“现在咱们吵吵闹闹和小时候可不一样了,小时候,吵闹也只是我们之间的事情,可你这回吵闹,我太子卫率通州临时营地,却有三十七人死伤,触目惊心啊!”

  

“是啊!”朱棣一把握住朱标的手,“我和大哥,现在都代表着无数人,手握着无数人的生死,所以,现在我们之间,即便有什么心事,最好还是不要闹别扭,这次的事情,教训深刻,痛定思痛,我认为,我们以后有什么想法,最好的解决方式,就是加强交流沟通,最好开诚布公,类似这次的事情,希望往后不要再发生了…”

  

朱标感受着朱棣强有力的手掌,微微抬头,迎上朱棣的目光。

  

他的个子也不矮。

  

可老四的个头,实在是老朱家的异类。

  

此刻的老四,就像是一个富有智慧,睿智,且气势恢宏的权力者。

  

这副虎背熊腰的身板,仿佛把所有人的光芒都要遮住。

  

至于老四这番话表达的意思,他也听懂了。

  

老四的言外之意再说:朝廷想要技术,可以开诚布公和燕华谈,朝廷看着土桥村碍眼,也可以敞开天窗说亮话,直接与他谈…

  

而这些事情,都是他被老四捏住的把柄。

  

只能尴尬点头。

  

他提醒老四,此番过分了,造成了多人流血伤亡。

  

没想到,老四承认的同时,转头就用一番,看似极富智慧的话,把他对大明滥用武力的指控消弭无形,还让他陷于尴尬境地。

  

朱棣也适可而止,笑着转移话题,邀请道:“大哥,你们一路舟车劳顿也累了吧,咱们先回王宫,吃过早膳后,伱们先休息,下午,我带你们参观工业区。”

  

朱标含笑点头,说道:“工业区不忙,可以的话,下午带我们去看看,你们的农村。”

  

要说他最迫切想看的,肯定是工业区。

  

但在工业方面,大明根本没法儿和燕华相比。

  

若说,大明哪方面或许不差燕华。

  

恐怕就只剩下农村了。

  

说起来,乡土村社建设,朝廷算是为数不多,走在燕华前面的。

  

这些年,随着打掉地方保护后,大明的乡土村社也得到了极大发展。

  

所以,在参观注定不如燕华的工业区前。

  

他想先去农村看看。

  

看看燕华和大明的农村,哪一个建设的更好一些。

  

“好!”朱棣虽然猜不透朱标到底想什么,可还是笑着一口答应。

  

众人纷纷坐上,早已准备好的马车。

  

朱标、常氏、吕氏、王美人同乘一辆马车。

  

车内很安静。

  

马车沿着海军大营,两排郁郁葱葱树木间的硬化道路出营。

  

朱标默默打量着海军大营。

  

三三两两相互讨论,读书的青年战士们,在他们经过时,立正敬礼。

  

树林远处,一片绿荫地上,蹴鞠的战士。

  

出操训练的队列…

  

等等一切。

  

给他的感觉,并不像置身于一座军营。

  

更像是,置身于一座学堂。

  

在这里,即有着军营的严肃,可也有着青年人的阳光活泼。

  

这与朝廷的军营,完全不同。

  

在这里,没有吆五喝六的声音,没有推牌九的骂骂咧咧…

  

“咱还以为,你会逼着你大哥,给你当众道歉呢。”

  

最前面一辆马车内,朱元璋含笑,好奇看着朱棣。

  

马秀英、徐妙云也看向朱棣。

  

朱棣苦笑摇头,“父皇,我的确在等大哥主动开口…”

  

其实,在他看来,大哥根本就不应该犹犹豫豫放不开。

  

大大方方主动抢先和他说话,乃至道歉,就落了下风?

  

就是没面子?

  

他不这样认为。

  

不过,大哥的表现,让他对未来,也不乐观。

  

“你能有这样的格局,父皇真的很惊讶,也更加欣慰。”朱元璋感慨看着朱棣,拍了拍朱棣肩膀。

  

他在老四身上,看到了一种,具备成为伟大政治人物,千古君主的气质。

  

这种气质。

  

以前的他也不曾具备。

  

这种气度气质,那是需要底蕴的。

  

要么来自浩瀚圣贤书中的智慧。

  

要么,来自与底蕴深厚家族,代代相传。

  

比如始皇帝!

  

唐太宗!

  

世人都把唐太宗的渭水之盟,当做了耻辱。

  

可在他看来,渭水之盟恰恰是李世民成为伟大政治人物、千古君主,极富政治智慧的表现。

  

又有几个皇帝。

  

能在那等情况下,让突厥数十万大军退兵?

  

又有几个皇帝,在遭受那等耻辱后,即没有消沉,也没有陷入偏激。

  

宋朝有城下之盟。

  

可宋朝君王签订城下之盟后来的作为呢?

  

就是越王勾践,所谓的卧薪尝胆,虽然最后一雪前耻。

  

可与太宗李世民相比,所作所为,也处处透露着小家子气!

  

成吉思汗开疆拓土的功业虽然远迈历朝历代。

  

可给人的感觉,更多是一种野蛮。

  

这种感觉,并不是源自于其草原人的身份,而是其,政治手腕的野蛮!

  

朱棣微微愣怔,随即明白朱元璋的意思,苦笑摇头:“父皇,我其实也是赶鸭子上架,跟着先贤们学习罢了。”

  

他一个军人。

  

有什么政治智慧。

  

早期,得益于土桥村和妙云一起读书,从书中学到了很多。

  

后来出海。

  

身份变了,成为一个团队的领头人。

  

他就不断研究、学习那些历朝历代的领袖。

  

其实,这次以什么样的态度,迎接大哥的到来。

  

他也琢磨了很久。

  

既然随着大哥来燕京,就意味着,针锋相对已经结束,接下来就是沟通谈判。

  

那就没有必要针锋相对了。

  

大哥不主动开口,他开口也没什么嘛。

  

完全没必要在这些细枝末节上,表现的斤斤计较。

  

朱元璋看着朱棣不自信讪笑,笑笑,看向窗外,自言自语道:“没有人生来,就具有大格局,有人从书本的智慧中,汲取,有人通过家族底蕴汲取,总之,格局都是向外求索过程中,慢慢培养形成的,在这一点上,你走的比你大哥更快,权术易学,胸襟格局难得!”

  

朱元璋点评一句,便不在说话。

  

朱棣默默琢磨着这些话。

  

这次再见父皇。

  

他明显感觉父皇不一样了。

  

朱元璋看着倒退的树木,暗暗叹息。

  

他这一辈子,前半生务实。

  

为了生存。

  

为了出人头地。

  

大明开国后,又为了大明的稳定以及传承而操心。

  

真正留给他学习的时间,少之又少。

  

等明悟这一点,拥有这种格局时。

  

已人到暮年。

  

担心时间不够,已经不敢作为了。

  

他这一生,论功业,驱逐鞑虏,恢复中华,比肩李世民应该不差。

  

可论政治格局。

  

他是比不上。

  

这由双方的出身决定了。

  

不过,他家混球老四,在功业和政治格局上,未必不能全面超越李世民!

  

隆重的早膳后。

  

朱元璋等人休息一上午。

  

午后。

  

最炎热的时间段过后。

  

一行人乘坐马车,来到燕京近郊的一个农村。

  

众人带着遮阳的凉帽,从马车下来。

  

站在村口。

  

朱标目视着眼前,一望无际的成片绿油油,长势极好的稻田。

  

田边、田中,一条条水泥浇筑的水渠,纵横交错,在午后明媚阳光映照中,波光粼粼。

  

阵阵风吹来。

  

禾苗的清香扑鼻而来。

  

朱标快步来到水渠边,蹲下,摸了摸光滑的水泥面,看着清澈水渠中,游动的鱼虾。

  

怔怔出神。

  

方孝孺看出朱标的心思,代为询问:“王爷,这样的水渠,燕华所有农村都是如此吗?”

  

朱棣点头,“适合改造,建设农田水利的农村,都如此,全面建成农田水利,这是我们第一个农村五年计划要达成的目标,从洪武十八年到洪武二十三年,随着蒸汽机投入使用,一些不适合建设农田水利的村庄,也逐步建成了,蒸汽水泵远距离抽水,以及由低向高提水的农田水利,确保干旱季节,保证农田灌溉。”

  

朱标从水中,捞了一条小鱼,起身,笑问:“这些鱼虾,是人工饲养的对吧?你们燕华的海捕十分繁荣,百姓怎么还会养鱼?”

  

朱棣指着周潮,“这个问题,还是让周潮来解释把。”

  

众人看向随行的周潮。

  

周潮笑道:“太子,海上捕捞繁荣,的确导致鱼虾这类水产品,在燕华的价格十分低廉,但利用水渠,在稻田养鱼虾,也有很多好处,首先,鱼虾以农田中的各种腐败物、微生物为食,养殖过程中,没有什么成本,同时,鱼虾的排泄物,可以肥沃农田。

  

其次,这些鱼虾,百姓既可以自食,售卖价格低也没关系,百姓可以用鱼虾,添加各种嫩草,用来养鸡、养鸭、养猪,鱼虾就是饲料,而这些低成本的饲料,却能转化为,鸡鸭猪这些,市场更广阔,价值更高的家禽家畜。”

  

“不但可以满足燕华治下百姓,自身对肉食品的需求,丰富百姓餐桌,同时,还可以做成各种腌制罐头,用来贸易,在燕华之外,周边所有邦国,对于低廉肉制品的需求,其实是十分庞大的…”

  

朱标看着周潮,意气风发侃侃而谈。

  

内心十分感慨。

  

他认为,最有机会和燕华比较的农村。

  

朝廷似乎一样也落后了。

  

燕华的肉食腌制品他知道。

  

北方,被蒙汉示范区统治。

  

南方,就是燕华肉食品腌制品统治。

  

这还是燕华刻意不向北方发展的原因。

  

燕华从中原,购置大量烧制的坛子,这种坛子,做工不需要太精良。

  

当然,燕华自己也能烧制这种坛子。

  

可这种利润不高的生意,燕华人口不足劳动力不够,不愿做。

  

这些坛子被运回燕华后,就被装满了,用动物油脂以及盐巴浇灌的半熟肉制品。

  

其中,加入了大量的盐巴。

  

朝廷的百姓,对这种燕华腌制的肉制品十分喜欢。

  

因为不光肉制品的价格低廉。

  

还因为,买燕华的肉制品,就等于是买了食盐,做饭的时候,只要挖取少量的油脂和腌制肉,听说,就不需要再另外加盐了。

  

为了这件事。

  

那些盐商们,也怨言颇多。

  

要不是,腌制品的价格,还没有低到与盐价差不多,百姓无法用腌制品,取代食盐。

  

恐怕,盐商就不是怨言颇多了!

  

不过,老四燕华的盐价,是真的低廉!

  

锦衣卫汇报,燕华用海水晒盐。盐对于中原,是朝廷控制下,国库财政的主要支柱之一。

  

而在燕华,盐是燕华政权监督下,民间商人,充分竞争的一般普通消费品。

  

据说,燕华的盐,已经完全抢占了占城、阿瓦王朝、南朝、三佛齐、次大陆的市场。

  

若是燕华的盐,投入中原,恐怕,朝廷的盐政也会崩塌。

  

朱标看向朱棣。

  

朱棣笑着做了个请的手势,“父皇、大哥,咱们去村里看看吧。”

  

朱元璋点头。

  

朱标行走在,小碎石、沙子铺就得村中路面。

  

看着两旁的沼气路灯,若有所思。

  

朱棣注意到后,给众人解释道:“这种三合土上面铺沙子、碎石路,以及沼气照明系统,这是我们针对农村,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内容。”

  

“主要是,工厂的水泥烧制产量太大,销售市场暂时饱和,眼下财政也比较宽裕,所以就搞了第二个五年计划。”

  

“在农村,建设沼气池,以及照明系统…”

  

“等第二个五年计划完成,有能力,启动第三个五年计划,我们就会最后一步,把路,彻底修成水泥硬化道路。”

  

朱标眉头紧拧,“你们的财政这么宽裕?这么大的投入,能收回成本?”

  

说话功夫。

  

已经来到了村沼气池布置区域。

  

朱棣走到密封的沼气池水泥盖上,指着介绍:“按照我们的估算,在五年内,就会逐步回本,就像这沼气池,农村照明,产生不了太大的夜间经济,充其量只能保证,让村办工厂,在夜间也能生产一小段时间罢了,但沼气池产生的肥料却有很高的价值,肥料对粮食的增产作用十分显著。”

  

以前,农村只能向燕京的沼气工厂购买肥料。

  

但随着,第二个五年计划推进。

  

燕华政权按照村土地占有量,为百姓设计的沼气池,完全有能力,满足一个村,对肥料的需求。

  

甚至还有富裕,能够出售。

  

也得益于,乡土村社这个农村经济模式。

  

要是分散的小农经济。

  

即便有来自燕华官方的扶持。

  

也很大概率,没法儿搞这种沼气工程。

  

“传统,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就算朝廷出钱,给这些百姓,一家一户都建一个沼气池,百姓又有多少精力去闸草、掏沼浆?可咱们建成乡土村社就不同了,一个村,数百人,乃至上千人口,集中起来,有效高效的运用,让沼气这类工程,就有了在农村扎根的基础。”

  

“我们治下百姓对肥料的需求,能够自行满足后,燕京沼气工厂生产的肥料,就能对周边国家售卖,单单这一项,每年能创造的额外利润,就高达三十万两。”

  

“再加上,我们粮食的增产,回本不难,盈利也不难。”

  

“至于修路,现在燕华治下的农村,都有大量的村办工厂,路好走了,对于农村工业产品对外销售的促进作用十分明显,运输成本降低,农村工业品的竞争力,竞争优势就更大了。”

  

朱标看着朱棣意气风发畅谈。

  

他现在明白,为什么,同样一种货品,朝廷那边农村生产的产品,就是在价格上,无法和燕华竞争。

  

也得亏,类似土布这种农村手工业品。

  

燕华的农村不做。

  

没有形成,太多大范围的直接竞争。

  

否则,恐怕还真竞争不过燕华的农民。

  

朱棣话到最后,看着朱标,“大哥,坚持乡土村社的好处十分多,类似沼气池这种工程,如果是分散的,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人力资源的限制,根本发展不起来,我相信,未来,还会有更过类似沼气这种事物,会被人们慢慢摸索发展出来。”

  

“可如果,到时候,朝廷那边再次变成家庭式小农经济,即便朝廷想推广,有财力投入,也做不起来。”

  

所有人都明白。

  

这一刻,朱棣是在劝说大明这边所有人。

  

不管搞不搞雇工身股制。

  

但一定要坚持乡土村社。

  

朱标怔怔看着朱棣,老四这是担心他将来,倒退回传统的小农经济。

  

虽然有些不舒服。

  

但也不得不承认。

  

燕华的乡土村社,给他结结实实上了一课。

  

的确,他也很明白,沼气这种工程,传统的小农经济,一个单独的家庭,劳动力限制根本搞不起来。

  

燕京工业区还没看。

  

原以为,可以比一比的农村。

  

都被燕华完败了!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