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秦时小说家

第一千七百五十七章 大恐怖

秦时小说家 偶米粉 9661 2024-07-16 17:10

  

“嫣然姑娘也早已破入玄关,且妙悟阴阳五行,寿数极长。”

  

“而今一身无牵挂,莫不也留下子嗣以为承继?”

  

公子今天的心情甚好。

  

待那个孩子的确与众非凡,或许是因为东君的缘故,或许是因为那孩子的缘故。

  

自己也觉得那孩子很是可爱。

  

位列左侧首位,白芊红亦是举起手中酒樽,遥相纪嫣然、东君焱妃一笑,而后趣言。

  

雅湖小筑纪嫣然出至阴阳家智者一脉。

  

虽说数十年前,智者一脉出了一位名扬百家的大宗师邹衍,终究智者一脉还是小家。

  

弟子并不多。

  

兰陵城一战,龙阳君注定不显。

  

而纪嫣然却没有这个侵扰,更别说破入玄关,以其现在的寿数,轻而易举过百,余下还有相当长的时间。

  

有弟子召水、紫阳自然好,若是有子嗣在身边,似乎更妙。

  

说着,将手中之酒一饮而尽。

  

“芊红姑娘说笑。”

  

“召水、紫阳在身边,已如子嗣一般,将她们教导成才,已然足矣。”

  

纪嫣然轻笑一语,看着手中的酒樽,其内琥珀生光,清香扩散,视线一扫正在武真郡侯怀中嬉闹的曦儿。

  

那孩子…是东君寻找的承继者,资质根骨都是绝佳。

  

更难得,玄清子还那般喜欢她。

  

若说自己诞下子嗣,诸夏间…另一半的人选似乎也就玄清子了,玄清子修为绝高,合道归元,果然诞下子嗣。

  

绝对一等一的惊艳。

  

现在…有召水她们在身边,已经够了。

  

“师尊!”

  

临近师尊身边,与位的召水、紫阳一礼。

  

兰陵城内,有师尊在,一切诸般,无任何外界侵扰,教导她们修行,教导她们百家之学,带着她们游历诸夏。

  

虽非母亲,更胜其责。

  

师尊若是有诞下子嗣之心,在召水心中所想,以师尊之风华才学,诸夏间…怕也就是玄清子能够匹配了。

  

更别说,自从跟随师尊入郡侯府邸以来,许多事情,二人也都有闻,师尊每隔数日便是留宿郡侯那里。

  

其意不言自明。

  

“好生修行。”

  

纪嫣然将劲力柔缓的酒水一饮而尽,对着两位弟子摆摆手。

  

一切感知,尽在耳边,周清无暇理会那些。

  

现在,周清觉得自己又发现了一个小问题。

  

那就是曦儿现在一个人都引得自己如此之心,若然云舒她们也诞下子嗣,想象着脑海中那个颇为“恐怖”的画面。

  

再次看向怀中的小家伙。

  

还真是…比自己参悟真空一体更为耗费心神呐!

  

“太学!”

  

“从御府令呈上来的图纸来看,朕觉甚好。”

  

“七分化为太学教授之区,其余三分化为太学行署之地,以太学之力统领中央学宫、大秦郡县学府,甚好。”

  

“这里地处咸阳偏北,位置也好。”

  

休沐之期,始皇帝嬴政也得了小小的空闲,相召周清巡视王城内的太学之地。

  

那里…已经建造完毕了。

  

不过,还没有开始启用,按照嬴政所思,待明岁再行招录学员,同步于中央学宫。

  

距离明岁,还有数月,足以好好的给予准备了。

  

学员的招收很简单,就是赢秦王族一脉,再加上咸阳城内的高爵重臣子嗣,还有荣耀之臣的子嗣。

  

其余博士、教员、行署官员的准备需要耗费时间,他们倒是可以提前做好准备。

  

素霞宫!

  

已经不在了。

  

取而代之,是眼前的是太学。

  

一观太学正貌,玄色常服着身的嬴政很是满意,和图纸上几乎一模一样,且左右苍翠绿植布置的很好。

  

“郡侯以为,将来太学的学员当如何考量?”

  

御府令在侧后引路介绍,始皇帝嬴政踏步入内,一切都是宽阔、崭新、明朗…。

  

按照大秦法治,纵为赢秦王族,若是没有功劳在身,也难以臻至高爵高官,王族如此,何况其余重臣子嗣。

  

中央学宫那里的考核,嬴政很满意,尽管所学没有经过太多的磨合,然终究胸有韬略,果然有所得,便会受益极多。

  

太学这里的学员,应该也该如此。

  

可高爵重臣之子,往往都有恩宠落下,如李斯的儿子李由,虽然才干上稍逊不少,然自己还是将其调往河东郡。

  

就算太学所学不妥,往往也可以得到爵位,甚至于做一个小小的行署之官不难。

  

那是…嬴政不愿看到的。

  

却也是不得不出现的。

  

“哈哈哈,如此小事也能够令陛下忧心?”

  

“太学立于王城之内,更有王族子嗣在内,其内学员品行才学如何,陛下当掌握的很清楚。”

  

“如此,果有才学,自当毕业之后,给予重用,若然资质愚钝,给予虚职便可。”

  

周清不由一笑。

  

太学。

  

上古三代以来就有,其职责很多,有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选拔官吏人才,如何选拔,自然规则落下。

  

“比起太学。”

  

“朕更为看重中央学宫,乾坤大才多出于野。”

  

“王族子嗣、重臣子嗣,长时间停留在咸阳城,不知诸夏真正风华风貌,难以体会大秦法治之妙。”

  

“无论如何,韩非一言:故明主之吏,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朕必行之!”

  

“那也是郡侯当年在稷下学宫之论得知行合一。”

  

“知晓大秦之法不难,通晓秦法也不难,难的是真正懂得秦法。”

  

“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始皇帝嬴政亦是笑道,其实先前所问,也非自己所忧,自己所忧是太学的出现,有可能会导致才不匹位。

  

遍观春秋以来诸国之兴衰。

  

兴者,必有能臣干吏出现。

  

衰者,首要重臣必受重责!

  

大秦有商君,霸业初成。

  

齐国有后胜,强横之国力,悠然投降。

  

百万铁骑扫灭诸国,诸夏在手,虽一时舒缓一口气,可…更大的压力扑面而来。

  

大秦要守住这份基业。

  

很难。

  

虽难,始皇帝嬴政自觉可以应对。

  

“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

  

“欲要如此,大秦还要有一套崭新的官制,有闻国府和廷尉府正在联合商榷。”

  

“此外,有闻相邦欲要辞官?”

  

韩非之言,周清一直很欣赏。

  

那是大才之言,那是真正的法术势之言,或许有些瑕疵,并不算什么,岁月长河中,一切所行,尽皆韩非之言。

  

不过遮掩的稍微深一些罢了。

  

念及此,周清话锋一转,落在另外一事。

  

欲要出现一位真正的大才相邦,欲要出现一位如武安君、武成侯王翦的名将,一套清晰、有力的官制必须有。

  

春秋以来,诸国官制大体有形,实则错乱。

  

“崭新的官制尚未真正出现,朕给予他们足够的时间,待新岁之前完善就好了。”

  

“对于崭新的官制,朕对于国府、廷尉府的要求不多,只有十六个字。”

  

“郡县统辖,官制成纲,权集中央,法落四方。”

  

“根据近几日他们上呈的文书,朕已经有些明了了。”

  

“郡侯若是有兴趣,也可前往国府、廷尉府参知政事。”

  

崭新的官制!

  

是一定要出现的。

  

战国大势以来,诸国官制混乱不已,没有一套崭新的官制定下,如何定尊卑高下?

  

没有一套完备有序的官制,咸阳施政如何能够快速有力的落在乡里?

  

设计一套崭新的官制,不算很难,确需要考虑咸阳内外、大秦上下方方面面的事情。

  

皇弟绝对可以做到。

  

却那也属于国府、廷尉府的职责。

  

“这件重任就留给国府、廷尉府了。”

  

“玄清还是闲暇一品纯酿比较好。”

  

周清又是大笑。

  

官制!

  

自己知晓的官制很多套,自己可以摆出来很多套。

  

无论哪一套,核心都是一样的。

  

而且,适合自己的是最好的。

  

没有一套官制是可以从头用到尾的。

  

“你啊。”

  

“御府令,这里…就是学员受教之地?”

  

话语间,始皇帝嬴政一行人已经走过宽大的殿院,行入更深,那里已然出现如同中央学宫受教之堂所在。

  

单手指了指,看向御府令。

  

“陛下。”

  

“这里正是太学之内的学员受教之地。”

  

“暂设六处,其一是幼稚学员的启蒙之堂,其次便是五处并列之堂,分别为计然之堂、法学之堂、书法之堂、百家之堂、治事之堂!”

  

御府令深深一礼,快速道。

  

“嗯。”

  

“对于六堂,朕也一览。”

  

“身为高爵重臣子嗣,他们更应该有所成,一应种种,依从郡侯规制。”

  

始皇帝嬴政颔首。

  

六堂。

  

御府令上呈的文书,皇弟上呈的文书,自己都有阅览,自然知道。

  

启蒙之堂不消说,启蒙所用。

  

其余五堂,也很好。

  

计然!

  

若是不通计然,那就是连钱财货物是什么都不知道,果然为官吏,岂不无用至极?

  

法学之堂,不消说。

  

书法之堂,皇弟文书中有所提及,以为咸阳宫自用、国府自用,那也很有必要。

  

百家之堂,广其博。

  

治事之堂,夯其根本。

  

如果将来每一位王族子嗣、高爵重臣子嗣都可以很好的从这里毕业,那么,嬴政觉得,那个场面很好很好。

  

“你等无需跟随,太学这里郡侯也都了解。”

  

“有郡侯在朕身边,当是一样。”

  

嬴政挥动手掌,一应御府令诸人、随侍之人退向远处。

  

“相邦近日来,的确有意辞官!”

  

“朕…正在迟疑。”

  

随即,回应皇弟先前一语。

  

自从中枢定下郡县一体,相邦王绾没几日,便是上呈辞官书,想要辞去相邦一职。

  

嬴政暂时并未允许。

  

王绾此人!

  

自己很了解,他和文信候吕不韦不一样,文信候有把持朝政之心,王绾并没有。

  

他虽说有自己的施政理念,却一直都以自己为准,东出攻灭诸国,没有王绾操劳国府,绝对没有前线的稳定。

  

那就是大功。

  

王绾并没有大错。

  

他所提议的封国诸侯,自己很明悟其意,私心并没有,所为也是大秦永固,希望更为妥当。

  

然…,终究还是走到了这一步。

  

一位大秦相邦!

  

非同小可。

  

连日来,王绾已经上呈两道辞官书了,其意很是坚决,嬴政快要动摇了,今日皇弟所问。

  

轻叹道,给予应下。

  

“相邦此人。”

  

“玄清也是有所了解的。”

  

“他是一位合格的相邦,却也不是一位合格的相邦。”

  

“大秦东出灭国,相邦功劳甚显。”

  

“而今,大秦一天下,施政四方,国府的地位很重要,封国诸侯、郡县一体之争,咸阳皆知,诸夏皆知。”

  

“若然陛下此时同意相邦辞官,于诸夏而言,或许会有士子所言陛下是因为相邦政见不合而遭到罢黜。”

  

“更甚者,未必不是因为当年的文信候,果然非议。”

  

“若是不同意相邦辞官,如今之时,正是国府出力之刻,国府受到影响,诸夏都会受到影响。”

  

相邦辞官的消息,并不是什么秘密,只是周清一直没有正面问过罢了。

  

如今观皇兄神态,也是处于迟疑之中,既有迟疑,肯定有缘由。

  

缘由倒也不难猜。

  

“郡侯知朕之心。”

  

“朕不怀疑相邦可以将接下来的中枢之策完美的施行下去,可…朕想要的不是那些。”

  

“郡侯可有法子?”

  

嬴政踱步于这处不小的学员之堂,皇弟所语却是自己的纠结。

  

同意也不好。

  

不同意也不好。

  

拖延下去也不好。

  

着实令人难耐。

  

“陛下欲要两全之法,倒也不是没有。”

  

“只要将相邦辞官之日推后便可,同时选拔重臣,以为逐步接替相邦之任,待一年半载,便可安稳交替。”

  

“相邦当不会有杂念。”

  

周清也是在这处学堂走动着,这里的布置大都仿造中央学宫,所以看起来很熟悉。

  

皇兄所忧,再与强求两全。

  

尽管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却未必不能够隐约兼得,儒家虽有此语,往往中庸为上。

  

道阴阳更是一体其中。

  

“此法…朕也有所思。”

  

“郡侯以为谁堪重任?”

  

嬴政笑道。

  

这一策,自己也有思量道,只是没有彻底定下,听皇弟一眼,点点头,再次问着。

  

“长远来看,李斯最合,陛下对其也是一直很欣赏。”

  

“然而,现在李斯管辖廷尉府,职责之重不逊色国府,所以,这一刻,李斯反而不能够为相邦。”

  

“如此,除了李斯之外,符合的人选就不多了。”

  

“隗林、冯去疾皆可。”

  

“却是二人资历威望不若李斯。”

  

周清一礼。

  

相邦的人选?

  

整个咸阳上下,符合的肯定要从高官卿士中选拔,略微一数,只手可见,想了想,好像也就两个人可用。

  

一个是王绾一直以来的国府副手隗林。

  

一个是担任咸阳令多年的冯去疾。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