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武侠仙侠 苟在妖武乱世修仙

第780章 土地

苟在妖武乱世修仙 文抄公 6128 2024-07-16 15:54

  

是夜。

  

月明星稀,乌鸦空啼。

  

“又是一世沧桑…”

  

方夕抬首,望着天际一轮皎洁的月色,知晓已经换了人间。

  

此处再非地仙界的七日九月之地,而是那一方中千世界…下辖的一处小界!

  

他一身道袍,手中持着半方灰黑色的砚台,准备一有不对便立即回归。

  

‘毕竟是下界…说不定会有界面之力压制,甚至逼迫飞升?’

  

但此时,方夕却感觉不到多少界面压力。

  

只听得山涧清泉缓缓流淌,声音若珠落玉盘。

  

偶尔一两声虫鸣鸟叫,带着山野间的意趣。

  

“五行法术…”

  

他单手掐诀,手掌之上一道火光顽强地亮了几下,却最终熄灭。

  

“不是不能用,但好像得做一些修改…”

  

“对于返虚以下修士而言,此界不太友好。”

  

方夕神识放出,感受着此一方世界的不同。

  

在地仙界下辖的三千小世界之中,五行法术乃是各界通用没有丝毫阻碍,并且都可以在地仙界找到源头,可谓殊途同归。

  

但这一处小界虽然看似与那些小界十分相似,方夕却能肯定,若是让炼气、筑基的修士前来,搞不好会失去大部分法力,变成一无所有的‘凡人’。

  

到了结丹、元婴阶段,会稍好一些,毕竟修仙者经过灵气千锤百炼的体魄不是虚的。

  

但对化神修士而言,更是大坑!

  

“此界天地灵力,似乎难以引动…”

  

“好在返虚之后,便不是引动天地灵力,而是天地元气!”

  

方夕念头一动,一片乌云蔽月,大风刮来,淅淅沥沥地下了一场小雨。

  

呼风唤雨!

  

对于操纵天地元气的返虚修士而言自然不算什么,毕竟,他已经返虚后期了…

  

这些雨水之中,似乎还夹杂着难以描述的生机。

  

在他所位于的一片黄土之上,无数野草疯狂生长,转眼间就变得等腰高。

  

一朵朵不知名的花卉盛开,颇有几分争奇斗艳的味道。

  

修仙者到了高阶稍微展露一番手段,都宛若神迹!

  

忽然,方夕似乎感应到什么,单手掐诀。

  

一层黑色雾气闪过,他的身影便消失不见。

  

片刻之后。

  

地面之上土黄光辉一闪,有一道小小的人影土遁而出。

  

其白须飘飘、手持桃木杖、打扮得如同一个富家员外,额头宛若寿桃。

  

此时正满脸惊疑不定地打量四周:“灵雨?这是哪位龙王路过…唉,此等大神,不是老夫区区一个不入流的福德土地能够瞻仰…”

  

此老人只有巴掌大小,施展了一道法术,将几粒饱沾灵气的种子与果实搜集起来,便光影一闪地消失不见。

  

从始至终,他都并未发现,方夕就在旁边饶有兴趣地盯着他。

  

“这是什么…精怪?”

  

方夕当然听不懂对方话语,但已经牢牢记住。

  

只要再去学了本土语言,就可以清楚知晓这头小精怪在说什么。

  

“天生精通土遁之术的精怪…不对,这不是法力波动…而是另外一种力量体系么?”

  

方夕一步踏出,宛若缩地成寸一般,跟在那头小精怪身后。

  

对方的土遁之术虽然犹若天赋本能一般,却怎么可能逃脱他的视线?

  

没有多久,一座山村便浮现在方夕眼中。

  

在山村之外,还有一条玉带般的河流,缓缓绕着村子流淌而过。

  

此时夜色深沉,百来户人家之中,除了鸡鸣犬吠之声外,简直是一片寂静。

  

那头小精怪来到村头,钻入一座低矮的庙宇之中。

  

这庙宇四四方方,只是修建得十分袖珍,还没有狗舍大。

  

而在庙宇之前,则有一座泥土香炉,已经破损小半,旁边摆了几只供碟。

  

方夕望着这一幕,不由怔住:“原来不是土遁小精怪,而是…土地公?”

  

虽然修仙界并无什么鬼神地祇之说,但他第一世可是听过不少此类传说的。

  

“这么看起来,之前那不是法力波动,而是…神力么?东土的神明?也不知道是否有西方神系之类,真是有趣…”

  

方夕嘴角,露出一个感兴趣的笑容。

  

白甘村。

  

此地村民大多姓白、甘,村中鸡犬相闻,一片屋宇绵延。

  

甘玉背着一捆柴禾,推开自家的篱笆。

  

就见茅屋之下,老母露出笑容:“玉儿回来了,粥已经盛好了…”

  

“娘亲可吃过了?”

  

甘玉将柴火放下,用葫芦瓢舀起一瓢水,咕噜噜灌了下去,想要压住心中的饥火。

  

奈何水喝得太多,走起路来肚子里有些晃荡,十分不好受。

  

“我已经吃过了。”

  

甘玉之母坐在台阶之前,想要借助白日之光缝补衣服。

  

明明只是四十岁不到的妇人,却已经驼背,鬓角也见霜白,衣服上满是补丁。

  

甘玉走进屋里,就见木桌之上的陶碗里还有半碗粥,里面混杂着一些木薯根茎,凝结成块状。

  

他见到这一幕,眼睛就是一红,知晓老母亲只喝了一点粥汤,将干货都留给自己。

  

连忙道:“孩儿不饿,在路上已经摘了几个果子吃了…”

  

“如今这时节,哪里有什么野果?我儿下地干活之余还要读书备考,将来考中道童,便是半个官身,老身便可享福了…”

  

甘玉之母絮絮叨叨地叮嘱,气度不像普通农妇。

  

甘家祖上有德,曾经出过一任县丞,只是后来卷入大案,被剥夺道籍,但颇有几本道经传家。

  

甘玉所在这一支,曾经也供养出过一位读书人,差点考中举才!

  

奈何身子太单薄在考场中暴疾而死,这一支因此败落。

  

如今甘母念念不忘,便是甘玉能继承先父遗志,考中道童!

  

甘玉擦了擦眼泪,没有吃粥,只是干着活。

  

干完活之后,又来到里屋,从粗布包裹中取出一本道经,细细翻阅。

  

虽然此本道经早已陈旧,但历代主人都是爱书之人,保存得颇为完整。

  

一边读书,甘玉的思绪一边宛若雨点般砸落心湖。

  

道廷治人,以《道经》取试。

  

首先便是县试,考中者称‘童生’,也有叫做‘道童’的,算是半入道籍,有了半个官身,在乡野之间无人敢欺负。

  

中了道童之后,便可以去考州试,州试再中,便是‘举才’,意为替‘道廷’举才。

  

举才之后,就是‘进士’,在京城三年一考,中者称‘进士’,为‘进道之士’!

  

此一步踏出,便是真正入了道籍,可以外放为官,或者在道廷任职,将来飞黄腾达,前程不可限量。

  

奈何一本《道经》洋洋洒洒,共有三十六卷,每一卷都微言大义,纵然有读书人皓首穷经,都未必能完全吃透。

  

想要过童子试,何其艰难?

  

“《道经》三十六卷,本家只有六卷…”

  

甘玉暗自盘算:“虽然童子试最为简单,但也必须熟练背诵《道经》方有可能通过…”

  

其实,他家只有一卷《道经》,靠着在村子里互相借阅誊抄,勉强能凑出六卷。

  

但剩下那三十卷,却是各家秘传,不到县城之中的私塾或者大户人家去借读,那是万万不可能凑齐的。

  

毕竟《道经》三十六卷,乃是此世唯一进身之阶!

  

青云之路上,竞争者自然越少越好。

  

普通贫民子弟想要读书进取,首先便要面对这天堑难关。

  

甘玉叹了口气,走出屋子,却见老母亲已经将一只篮子塞了过来,里面是满满一篮子鸡蛋:“我儿…村里新搬来了一位‘方先生’,似乎是个读书之人,有一箱子的书呢,你可去拜访一二…”

  

“母亲…”

  

甘玉没想到老母亲一直在惦记这个,心中十分感动,更觉得手中篮子几乎有千斤之重。

  

这一篮子鸡蛋,可是这个家中小半家资了。

  

不过此时,却是重重道:“是,孩儿这就去…”

  

“等等,此事不急,先吃了粥吧…”

  

甘玉提着盖了靛蓝粗布的竹篮,沿着村子里的青石板道路而行。

  

没有多久,便来到一户人家。

  

这一户位于村子角落,显得十分清幽而寂静,庭院之中围了一圈篱笆,却没有养鸡,而是种了一株桃树。

  

此时,一名青衫中年,就在桃树之下看书。

  

“甘玉,拜见方先生…”

  

甘玉行了一礼,心中想起这位方先生的传闻。

  

方先生乃是一位教书匠,天性喜好读书,屡试不中,后来被白家请来当西席,专门教导几个孩子读书。

  

虽然村中好几户都姓白,但能请得起教书先生的,自然唯有最大的那家白姓地主。

  

据说这位先生前来之时,带着整整一箱子书,一看便是学富五车之辈。

  

殊不知…

  

方夕当时,才刚刚学会说话,继而开始认字呢…

  

“原来是阿玉啊…”

  

方夕放下手中书籍,微微一笑:“来都来了,何必如此客气?”

  

初来贵地,他并不想搞得血雨腥风,索性外出搜集一番本土书籍之后,便来到当初那土地公所在的小村子,随意找了个借口居住下来。

  

白家老太爷只是在路边见了他一面,被他施展了个迷魂小术,立即就惊为天人,聘请他为西席,还费心张罗住所。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