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四十七章:气魄
萧容衍徐徐将按日发生的事情告诉白卿言…
那日慕容沥跪坐在萧容衍的对面,同萧容衍说:“如今白家姐姐有了九叔的孩子,那孩子…可是大周皇室和大燕皇室的血脉!九叔的骨血!阿沥这皇位便是九叔给的,阿沥一直在想…等有朝一日,将皇位再传给九叔的孩子!可是…阿沥知道九叔对白家姐姐用情至深,白家姐姐又子嗣艰难,为此…忧愁了好一阵子!”
在慕容沥看来,这大燕皇位原本就是父亲要传给九叔的,可九叔却把皇位给了自己…且甘当那个恶人来成全大燕的强大,成全他这个大燕皇帝,这是九叔为燕国为他所作出的牺牲,而心性纯良如慕容沥,他也愿意将来日那个强大的燕国交到九叔骨血的手中。
“阿沥以为,此次白家姐姐有孕,便是上苍给我们两国的一个启示,所以…白家姐姐同九叔所言,两国合并,天下一统,来日…由九叔和白家姐姐的骨血登上皇位,并非不可!”
慕容沥虽然年纪小,可其心胸的确让萧容衍自认不及。
而在慕容沥看来,白卿言所言的确是对的,慕容家天生也并非就是帝王,当初也是从别人手中夺下的燕国皇位。
而如今他们燕国有雄霸天下的壮志心胸,为的是建立万古工业不假,可也是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
慕容沥目光纯正,镇定自若同萧容衍说:“若是两国以谁家国策能使百姓富强来定输赢,避免百姓受战乱之苦,合为一国,这对后世来说…定会是千古流传!毕竟没有谁家帝王,有这样的胸襟,若燕国和大周敢开先河,必能被万世敬仰,慕容家…亦会因为气魄而被后人铭记!”
“九叔,这江山…从来不是一家之姓!我们谁又敢保证来日我们慕容家不会被别的姓氏取代?”慕容沥郑重望着萧容衍,语声郑重,“可若是,两国为百姓富强而和为一国,重新定立国号,由九叔和大周女帝的骨血继承皇位,这江山能得百姓拥护,必能走得更长远!太平的日子越长久…百姓就越是能记住两国皇帝决意为民合为一国的功绩!”
萧容衍听完慕容沥这一番话,对自己的这个侄子有了新的新认识。
慕容沥虽然年幼,可心胸和远见卓识…如今竟是比他还更胜出许多。
或许,是萧容衍肩上背负的“大燕”二字太重,一直将大燕当做自家的,太过看重自家得失。
而慕容沥年幼在宫中受母亲姬后所留下的书籍影响更多,他小小年纪见过燕国百姓的苦,虽为皇子…但也同百姓一起吃过苦,看过燕国百姓为了存国而付出过什么样的代价,因为百姓们相信燕国的国政能让他们过上好日子!
慕容沥自小便在心中立下了志向,那便是让百姓们都过上好日子。
见萧容衍未语,慕容沥又道:“而且九叔,阿沥也有这个信心,相信我们慕容家世代皇族,我们燕国的国政…必定要比半路成为皇帝的白家姐...
的白家姐姐所定下的国策,更好!”
慕容沥目光坚定:“故,阿沥愿意和白家姐姐一赌输赢!”
若燕国赢了,那么将来…大周归于大燕岂不是更好,这个皇位慕容沥还是会交给九叔和就婶婶的骨血,如此大周朝臣想来也就不会有什么异议了。
萧容衍瞧着慕容沥自信的模样,又同他说:“阿沥,你自信是好事,可…正是因为卿言是半路当的皇帝,所以才会比任何人都刻苦都用心,且…白家家风护民为民早已深入白家人的骨血之中,所以…大周的新政定然会从百姓利益出发,这一点你可明白?”
“我明白,也明白白家的家风,更明白白家姐姐…”慕容沥声音一顿,抬头看了眼萧容衍又笑着改口,“更明白九婶婶的心胸和护民之心,但…纵观史书和祖母留下的书籍,正如祖母曾言,祖母留下的那些之国之法,对于如今的世道而言太超前了!不见得真的能实施好,至少在燕国无法实施!”
“所以,若是九婶婶真的在大周推行新法之后,使大周民富国强,那和大周合为一国对燕国百姓来说也是好事啊!”慕容沥坦然道,“阿沥输的甘愿,总归是百姓得利。”
自那日同慕容沥谈过之后,萧容衍便一直在思考此事,今日前来大周也是想要再深彻地同白卿言谈一谈此事。
倒是白卿言小瞧了慕容沥,没想到他自幼生在皇家,但小小年纪…却能愿为民止刀兵。
她垂眸望着自己的小腹,又问萧容衍:“你此次来,也是想要同我说一说此事?”
萧容衍颔首:“小阿沥是自信大燕的国政,也是心疼百姓…”
还有一部分原因是慕容沥想来日,能将皇位还给萧容衍的孩子。
“所以,我有一个想法,说来与阿宝听听…”萧容衍在白卿言身边坐下,攥住白卿言的手轻轻揉捏着。
白卿言颔首。
“周和燕…不如定个日子,在两国交界来一场会盟,由大周女帝带着大周重臣百官,燕国皇帝和九王爷带着燕国百官,与两国交汇之地定下盟约,定下以几年为约…如何判定几年之后谁家白家更为富强的方式!”萧容衍认真道。
白卿言陡然听萧容衍如此说,心口快速跳了几下,她实是没有想到慕容衍和慕容沥真的会下这个决定。
“可是大燕朝臣会同意吗?大燕的皇族会同意吗?一旦提出此事…燕廷反对的声浪必定巨大,或许…会动摇燕国!对于大周也是一样的!”白卿言说。
最初,白卿言的意思是在两国安稳之后,然后再做这件事,但听萧容衍的意思…是尽快将此事定下来。
萧容衍点了点头,表示自己明白白卿言的顾虑,道:“所以就需要我们来做一场戏!不论是燕国还是大周,能兵不血刃拿下另一个强国,皇帝动心是人之常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