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都市娱乐 我的国风打卡系统

第一百五十三章 仁义不施

我的国风打卡系统 晨安月下 4563 2024-07-16 16:14

  

“是个单张?”林玄不禁有些索然无味。

  

因为这个和正文无关。

  

文章名字,叫做过秦论。

  

过秦论?

  

林玄眼睛一亮。

  

这个名字,就很有味道。

  

这就是论述秦的过失呗?

  

林玄是真的来了兴致,他第一时间就是觉得,这是个很有雅兴的年轻人。

  

可能这位作者看到了书评里面说作者就是个写的,懂个吉尔的秦朝之后,非但没有驳斥,而是选择了另一个方式来说明问题。

  

好,你不是说我不懂秦史么。

  

那咱们就来辩论辩论,秦史是你懂还是我懂!

  

这是一种年轻的冲劲,也是一种驳斥。

  

从面前几章的笔墨来看,应该是极为有沉淀的人。

  

至于年龄,林玄大胆猜测,应该不超过三十岁!

  

因为书里也适当的玩梗了,有些年纪的人写这种会更加严谨一点,适当的幽默和年轻人的梗是两码事。

  

林玄倒是耐心的读了下去。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有点味道了!

  

这个不就是古时的策论么。

  

看起来还是有点感觉的。

  

点了点头,又是继续的看了下去。

  

大致的描述了秦,是如何夺取到天下的,六世余烈,大抵上都是怎么治国的,这个倒是没什么问题。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

  

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这段差点看的林玄跳起来。

  

无他,写的太有感觉了!

  

将秦的强势,描写的淋漓尽致,胡人不敢南下牧马,士不敢弯弓抱怨,这是多么强大的秦国!

  

“这真的是现代人写出来的么,这对历史绝对是大有研究的吧?”

  

然后就是秦采取的一系列的稳固国体的措施,看的林玄微微沉默,看起来确实是当时稳固大秦的最好方法。

  

只要是始皇帝一日不死,天下就忌惮一日,不管如何,这个绝对是对当时的秦最有利的了。

  

封建统治嘛,自商君变法之后,秦懂得怎么样打天下,对于治理天下上,简单粗暴!

  

接下来写陈涉的一系列的如何如何出身卑微,然而却能够撼动强秦,这段看的林玄更是皱眉。

  

确实是这样的,但,说不上的哪里怪异。

  

这种对比,虽然一目了然,但却把大秦看的更低了。

  

陈涉这样的人,都能够动摇你的根基,那你是什么东西?

  

“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最后,结尾处做个总结,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看到这里,林玄才释然了。

  

细细的想了一下。

  

没有设身处地的站在秦的立场想一下,当时的秦,如果是始皇帝的时候,依旧是维持着商君变法的成果,残酷的制度,没什么问题。

  

但是始皇帝没了之后,这天下用杀伐组建而成的气运,二世就镇不住了。

  

让得天下怨声载道。

  

人心向背,倒是秦灭的第一个根本原因了。

  

接下来还有,他喝了一杯茶,放空了心思,继续的看了下去。

  

总之,上篇写的是秦收服六国的原因,也有秦灭亡的根本因素,就是这个仁义不施。

  

林玄觉得有些好笑的一点是,这篇文章虽然是论述秦的过失,但,却像是个劝谏君王的大儒。

  

因为只有那些儒生,才会天天把仁义二字挂在嘴边,来给君主灌输仁义的思想。

  

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满口的仁义道德。”

  

但是,在封建时代,真的就是这样的。

  

历代的大儒,都是如此。

  

在提醒君主施行人证治国的同时,还有着自己的一点私心。

  

君王仁义了,名垂青史,那么,他们作为臣子,也会跟着一同记载下来。

  

就连后世的很多大臣还自比管仲乐毅,这就是名臣,人人瞻仰。

  

中篇讲的就多了。

  

就更具体一点了。

  

讲的是秦二世的行径。

  

“二世不行此术,而重以无道:坏宗庙与民,更始作阿房之宫;繁刑严诛,吏治刻深;赏罚不当,赋敛无度。天下多事,吏不能纪;百姓困穷,而主不收恤。然后奸伪并起,而上下相遁;蒙罪者众,刑戮相望于道,而天下苦之。”

  

这是二世的无道之处。

  

这一次的总结,比前面的要深刻一些。

  

“故先王者,见终始不变,知存亡之由。是以牧民之道,务在安之而已矣。下虽有逆行之臣,必无响应之助。”

  

说古代的圣王们,能够知道怎样治国养民的办法,就是使得他们安定,这样,即便是有人起义,也没有人能够响应。

  

这就是和现代对于旧朝的观点差不多。

  

你要让老百姓吃饱饭,自己安定富足,这样,即便是有人要造反,老百姓也不会听信蛊惑,吃饱了撑的去造你的反。

  

林玄看的倒是不住的点头,他本身就是研究历史的,哪怕是一篇钟鼎文拿过来,他都能认识大半,更别提这点文言文了。

  

即便是有些一时间不通意思,但,文章中想要表达出来的,他是能够看得清的。

  

还有下篇,下篇,就写的秦的完完整整的过失了,从朝堂,到制度,所有的都抨击一遍,再写个对比的,自己的看法就出来了。

  

比如说,秦朝设置公卿、大夫和士,来整治律法,设立刑罚制度。

  

本来倒是没有什么,秦国灭亡,这个也根本不是主要原因。

  

然而,就连这个也要抨击一遍。

  

说,周朝设立了公侯伯子男的爵位,这就能够让周朝绵延一千多年,为什么你一改制度就亡国啊,那肯定是有这方面的原因呗。

  

这段倒是看得林玄会心一笑。

  

这,太像封建时期的大儒了!

  

写东西有理有据,有对比,然后,再把自己的观点抛出来,这就是个那个时候的论文了。

  

他确定,古时的史书上,是没有这篇文章的,如果有,那就是他五十多年的的学识还不到家了。

  

让得这么好的文章都没有能够流传下来。

  

这真的是大儒劝谏君王时上奏章时,常用的文体,他还特意的研究过一些奏章。

  

大抵上,都是这样的,对比一下,然后差距就出来了,然后再说明一下自己的观点,就不突兀了。

  

再加上这一口“仁义不施。”

  

奏章体无疑了。

  

最新网址: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