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奋斗在开元盛世

第625章 安禄山必败

奋斗在开元盛世 歪嘴椒 7891 2024-07-16 17:43

  

天宝十一年五月初五,安禄山出蓟城南门,点验全军之后,喊出“清君侧,保大唐”的口号,正式举旗造反!

  

据说,当时在校场之上的将士一片大哗。

  

安禄山早有预料,直接下令,将河东节度使留守杨光,押上了点将台,一刀枭首,以此祭旗!

  

并扬言——有异议,胆敢煽动幽州军士者,犹如此人,祸及三族!

  

暴戾,狠毒,一举压制了所有幽州兵将!

  

安禄山直接下令,大军开拔,直趋向南!

  

据裴士淹传递来的情报,随行兵将,足足十万之巨!

  

李老三听了之后,幽幽一声长叹。

  

纵然谢三郎这一个多月的时间,每一次见面都要强调一下安禄山必反无疑,但是他李老三多多少少的心中还有一点不切实际的幻想,一请安禄山…二请安禄山…三请安禄山…不至…

  

非但不至,等来的消息,却是他扯旗造反!

  

这让对安禄山一直推食解衣的李老三,由衷地感到一种失望。

  

早有准备,却有幻想,幻想破灭,无限惆怅,

  

惆怅过后…

  

大唐天子李老三,在这一刻抖擞精神,仿佛又变成了开元十三年封禅泰山的那位意气风发的开元天子,再也不复天宝年间对政务的慵懒,双眼之中,精光连闪,看向了谢三郎。

  

怎么办?

  

“出兵平叛,别无选择!”

  

谢三郎一如既往的强硬!

  

李老三即便重新振奋了精神,却也不得不苦笑,平叛肯定是要平叛的,但是,刚才不也说了吗?安禄山麾下将士十余万,咱打得过吗?

  

谢直一见,这哪行啊,仗还没打呢,怎么就心虚了?这么说的话…当务之急,不是如何讨论如何评判,而是给李老三树立信心。

  

谢三郎马上化身为战国时的纵横家,开口就是给李老三加油打气!

  

“安禄山必败!”

  

李老三顿时眼前一亮。

  

怎么说?

  

“原因有三!

  

第一个原因,名不正言不顺!这叫出师无名!”

  

所谓“清君侧,保大唐”,重点在“清君侧”三个字上。

  

“清”谁?

  

清理的,就是君王身边的奸臣。

  

不过,“奸臣”大唐朝堂之上,还真没有…

  

“奸臣”这东西,得满足两个条件,才能被称为“奸臣”。

  

第一个条件,奸。

  

得有那种祸乱天下的实际举措,而且还得形成朝野共识,这事儿,就是他的锅,才能定义为“奸”。

  

第二个条件,臣。

  

这个臣,不是说你有资格上金殿参加大朝会,随便一个八品九品的小官儿,就能被称呼为“臣”,得是那种权倾朝野的高官,最起码也得是朝堂之上一方响当当的大佬才行,要不然的话,在“清君侧”这个体系之中,根本没有资格被称呼为“臣”。

  

这么一说,以大唐朝堂现在的情况,别说“奸臣”了,就是那种“权倾朝野”的“臣”,也没有啊…

  

大唐朝堂现在的具体情况…

  

李林甫,刚刚罢相,被贬为荆州大都督府长史,虽然如今还滞留在长安城中,但是那也是看在他年纪大了、身体不好的份上,没有催着他出京赴任,硬要说他是“臣”,不合适…

  

王鉷,更惨,从“天子面前的红人”,直接化身为阶下囚,还拉着他家兄弟王銲一起,哥俩儿一块儿在大理寺啃凉馒头呢…

  

除了他们之外,还有谁?

  

杨国忠?

  

他配吗!?

  

别看他借着杨贵妃的枕头风一路青云直上,也不过是一个幸进之辈,觍着脸在御史台就任了御史中丞,朝野之上的明眼人都看得出来,杨国忠,不过是借着杨贵妃这个裙带关系,突然蹿升起来的一个外戚,他想当“臣”,还差点意思…

  

想要在朝堂之上成为一方大佬,得培植自家的党羽,什么人冲锋陷阵,什么人摇旗呐喊,什么人干点脏活累活,什么人能够毫不犹豫地听话…这些人都没有,光杆司令一个,当什么朝廷大佬?

  

事实上,杨国忠这些年,净跟王鉷明争暗斗了,哪有时间和精力去培养自己的党羽?

  

至于以后,在人家谢三郎的眼皮子底下,相当大佬…也费劲…

  

客观的说,杨国忠此人,最多也就是有成为“奸臣”的潜质,现在,他还没戏!

  

这么说来,能够在当下的日子中,面前算得上权倾朝野的,恐怕只有谢三郎一人而已,毕竟人家威震金銮殿,又是罢相李林甫,又是羁押王鉷兄弟的,连带着李老三都得给他面子…

  

但是,“臣”有了,“奸”呢?

  

祸乱天下?

  

快别闹了!

  

从开元二十三年开始,人家谢三郎就驻节扬州,足足一十八年就没出淮南那一亩三分地,为朝廷改革演法,每年万万贯的进献,帮着大唐稳定海疆,组建扬州舰队,彻底肃清大唐近海海盗,升任淮南节度使,保境安民…这样的大臣,刚刚回到朝廷中枢,上哪儿“奸”去?

  

当然,人家谢三郎一直以来,名声就算不得好,办案的时候六亲不认、略显酷毒,但是,那也是针对作奸犯科的朝臣百姓,从来不会诬陷他人。

  

纵观谢三郎入仕之后的所作所为,唯一能够让他背上“睚眦必报”名声的,主要还是上针对洛阳老杨家…

  

但是,那都是什么时候的事情了?开元二十三年,杨玄璬卷入了洛阳粮案,被谢三郎借力打力地将洛阳老杨家连根拔起…要说人家“奸”,但是怎么不说,反而在十八年后旧事重提,早干啥去了?

  

再说了,这件事本来就是老杨家自己的不是,杨玄璬不但借重洛阳含嘉仓渔利,还妄图煽动洛阳漕帮的余孽闹事,不收拾他收拾谁!?没看见老杨家自家的闺女杨贵妃、侄子杨国忠都不说话吗?你安禄山蹦跶个什么!?

  

估计安禄山也知道自己这边不占理儿…

  

毕竟,自古以来的“清君侧”,都会提出一个明确的目标,然后再罗列个十大罪状八大罪状的,忽悠全天下都以为这“奸臣”是乱臣贼子,属于人人得而诛之的那一种…

  

这一回,安禄山造反,虽然嚷嚷出“清君侧”的口号,但是楞是找不到“清”的目标,如果勉强给定为谢三郎的话,又罗列不出十大罪状…

  

这不是出师无名是什么?

  

就连李老三也不得不点头承认,安禄山这个出师无名,是肯定的。

  

当然,安禄山造反,也不是一点原因都没有…

  

还是因为谢三郎!

  

他们两个的恩怨就不用多说了,那都是恨不得今天就把对方弄死的那种,如今谢三郎骤然回到阔别十八年的大唐中枢,直接威震朝堂,连李林甫这种独掌大唐相权一十八年的大唐独相,都被他直接轰出了政事堂,绝对震撼人心。

  

而安禄山,出兵塞外,战况未定,难免要回到长安来交代交代。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安禄山在塞外真的有什么问题,难免被谢三郎抓住机会一击必杀。

  

也就是说,他不反,必死!

  

所以,安禄山悍然谋反…

  

但是,这种理由没法直接说出来啊…真要是说出来,幽州兵将一听,啥?我们拼了命跟着你造反,就是因为你跟汜水侯的私人恩怨?就这,还要让我拼命?请问,您哪位!?

  

说白了,一句话,你安禄山与汜水侯谢三郎的私人恩怨,不管怎样,都不是你造反的理由!

  

所以,安禄山谋反,不但师出无名,还属于因私废公!

  

“安禄山必败的第二个原因,以一隅抗天下,必败无疑!”

  

别看安禄山麾下足有十多万人,且不管这个数目的真假,就算是真的十万,这个数目,相对于整个大唐来说,还真不够看。

  

大唐军制,虽然逐渐脱离了立国之初的府兵制,在向募兵制转变,但是这个转变注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至少现在还没有完全完成这种转变。

  

大唐军旅,主要是三部分,以天子十二卫为首的长安驻军,边军,以及地方驻军。

  

边军呢,虽然在开元年间被分为了十大节度,不过大体上可以划分为四个军事集团,以幽州、河东为首的东北军事集团,以陇右、河西为首的西北军事集团,以剑南为首的西南军事集团,以及以北庭都护府为首的西域军事集团。

  

就全大唐来说,军事实力比较强横的,自然是这四个边军军事集团,以及长安驻军。

  

至于地方驻军,由于太过散乱,很难形成集中的军事实力。

  

在所有的军事集团之中,当然以安禄山统领的边军东北军事集团的实力最强,但是,也没有强到能够吊打全大唐所有军事集团的程度。

  

“以臣看来,安禄山在蓟城之外点验全军之后,直接挥兵南下,看似气势汹汹,实则乃是无奈之举!

  

他如果举旗造反之后,坐守范阳,陛下只要下令,拣选中原地方驻军之中的精锐,训练出来一支精兵,然后北上范阳,再让陇右军支应一支偏师出来,就足以合围范阳,到了那个时候,即便战局可能反复一二,也能早晚灭杀此獠!

  

所以,安禄山只得提兵南下。

  

对于安禄山来说,他现在只想速战速决!

  

利用麾下骑兵的机动性,一路南下,直扑洛阳,然后破潼关攻长安!

  

一旦被他在短时间之内攻破长安城,他这一次造反,也算是有个结果了…

  

也正是因为他这个速战速决的战略,就形成了他必败无疑的第三个原因,后路不稳!”

  

什么叫后路不稳?

  

这还用多说吗?幽州、河东两镇一共才多少兵将,经历了出兵塞外之后,又能剩下多少,安禄山南下,一次性率领兵甲十万,留守老巢范阳的,还能有多少?

  

李老三听到这里的时候,眼睛都亮了。

  

只听谢三郎继续说道:

  

“只要派出一支精锐人马,奔袭范阳,自可一鼓而定!

  

到了那个时候,安禄山进退不得!

  

进,咱们守住潼关,甚至守住洛阳城,就可以死死顶住安禄山的兵锋。

  

退,范阳城失守!

  

一旦如此,安禄山除了败亡,哪里还有第二条路可走?”

  

李老三听了,连连点头叫好。

  

最开始的时候,听到安禄山提兵十万举旗造反,他还有点心虚…

  

现在听了谢三郎这么一分析,顿时信心爆棚。

  

什么十万不十万的,吓唬谁呢!?

  

我直接抄了你的后路!

  

“既然如此,何不派人前往陇右,令其点兵出击,直扑范阳城!”

  

谢直听了,不由得暗自一声叹息,还真是怕什么来什么…

  

轻轻摇了摇头。

  

“不可。”

  

李老三就是一愣。

  

“这是为何!?”

  

谢直说出了自己的担忧。

  

他还是坚持安禄山出塞作战大败亏输,这才是他不同意大规模调动陇右兵的根本原因。

  

安禄山二月份受命,出塞作战,现在占据的最后结果,依旧不明。

  

赢了,还好说。

  

输了,那就麻烦了…

  

安禄山出塞,乃是因为塞外胡人不稳,李老三命他提兵出战,就是要给塞外胡人一点教训,如果输了,那岂不就是没教训成?而且不但没有教训了胡人,反而被胡人教训了一番…胡人一看,哎呀,大唐边军原来这么怂呢?这是从哪里来的兵将?幽州是吧,上哪看看去…

  

谢直担心,不仅大唐知道安禄山的后路不稳,恐怕胡人也会知道幽州防线空虚,说不定现在已经派人去骚扰了…

  

如果这个时候让陇右兵大规模集结直扑范阳,岂不是陇右防线也不稳了?

  

胡人如果在幽州、河东占不到便宜,难道就不会转向陇右?

  

最后,谢直对李老三说道:

  

“安禄山谋反,罪该万死!

  

但是,这终究是我大唐内部事务…

  

无论如何,都不应该因为安禄山而扰乱了整个北方边防,一旦如此,胡人出入大唐边疆来去自由,且不说大唐脸面何在,只说边疆百姓,就要受到多少无妄之灾?

  

更关键的是,如果让胡人成功地袭击了陇右一地,更容易切断大唐腹地与西域北庭都护府之间的联系,西域被就在万里之遥,如果断绝了和大唐的联系,上万里疆域恐怕再也难属大唐…

  

故此,对陇右兵马的使用,还须慎重…”

  

李老三听了,也只得无奈点头。

  

谢三郎的理由,什么边疆百姓,李老三根本不在意,但是关于北庭都护府他却不得不考虑,正如谢三郎所说,陇右正好是大唐腹地和西域之间的必经之路,一旦让塞外胡人骚扰的话,后果不堪设想,如果出现最糟糕的情况,即便他乃是堂堂的开元天子,也承担不起上万里疆域丢失的骂名!

  

这么一说,陇右兵马,还真是不得轻动了,就算要动用,也只能在有限的情况下出动一支偏师而已,还是要以边疆防御为主。

  

如果是这样的话…

  

“又何来精兵突袭范阳?”

  

谢三郎听了,傲然一笑。

  

“陛下,难道忘了淮南的扬州舰队?”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