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这不是亡国之君群

第一百八十七章 于万斯年,受天之祜

这不是亡国之君群 冥狄z 4835 2024-07-16 19:45

  

咸阳城。

  

百官齐动,万民祈福。

  

对于这还没有出生的公子,秦国上下是祝福不断。

  

而在胡亥颁布求师令之后,这种对小公子的殷切更是达到了顶峰,至于尉缭子的离去,根本没有太多人注意。

  

所有人都盯着公子师之位!

  

如今王上就这一位子嗣,虽不知道为何王上确定为公子,但既然王上都认定是公子,他们也只得以公子称谓。

  

百家争鸣!

  

秦国经过胡亥前两年的祸害,对于公子的培养更加上心,尤其秦国现在国势正强,六国伏诛不过早晚问题。

  

胡亥重新登基为皇帝不过早晚的事。

  

那这目前唯一的继承人!

  

自然就是太子!

  

而且。

  

胡亥多年无子,对于第一个子嗣一定会关怀备至,那时,即便后面有其他公子降生,嬴斯年也会是皇位最有利的争夺者。

  

到时,各家的治国之学就可借由嬴斯年之后,推行至天下!

  

秦家以法强国!

  

法家对秦国影响太大了,严重的压缩了其他学说的传播性,而今,王上愿采用百家之学来培养公子,无疑是给了各家改变局势的机会。

  

各家摩拳擦掌,跃跃欲试。

  

甚至很多学派不理世事的老人,问询也将自己的竹简翻了出来,重新修订,想要整理归纳,进而作为学识教授给嬴斯年。

  

咸阳城内一片热忱。

  

而胡亥却安静的呆在赵宫里。

  

同时。

  

他将自己批阅奏折的地方,也从咸阳宫搬到了这里,赵宫很大,怀孕丽妃所在的地方,并不会受到太大干扰。

  

独自坐在殿内。

  

胡亥的心绪早已平定下来。

  

颁布求师令。

  

这是方恒的建议。

  

秦国以法强国,进而统一了六国。

  

在秦未统一六国之时,秦法与军功爵位制相辅相成,但秦国一统之后,这两者之间却是产生了裂隙,而且越来越大。

  

甚至......

  

成为了动乱之源。

  

未统一之前,秦国可以借助战功来提升爵位官职,同时可以靠战功抵消罪责,而随着秦国一统,战事消弭,军功爵位却形同虚设。

  

法还是那个法。

  

但抵消罪责的战功却没有了。

  

这导致大量百姓因犯小错而获罪,但却无法再得到开脱,最后罪名不断累加,惩罚不断加重,最后......

  

罪责过重,激起民怨人怒!

  

秦法需要变。

  

但改变秦法不是根本,秦国更需要变的是军功爵位制,它已经不再适用于和平时期,军功爵位制不变,秦法改变再多也无济于事。

  

这是古时。

  

百姓尚未完全开化,想约束百姓就要用强法。

  

但同时要让百姓有回旋的余地,知错就改,而不是一味的死抓,最后导致一错再错,一棒子给敲死了。

  

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

  

在这个时代,秦法充满了霸道,但缺少了一定的弹性,战时,军功爵位制充当了调和的作用,但在和平时,却完全失效。

  

想让秦国一直延续下去。

  

就必须在除战时,令立一条新的制度,用以补充调和霸道的秦法。

  

而这个新制度。

  

方恒一时间没有想到。

  

群里的其他四人都没有头绪。

  

于是,方恒就转念,将这个思绪交给了秦国的百家,他们是一群嗅到了腥味的猫。

  

始皇之时,百家也在暗中传授。

  

但始皇之威过重,他们不敢明目张胆,儒家好不容易引导了一个,结果被始皇一怒之下给发配到了边疆。

  

再然后,胡亥继位了!

  

胡亥跟百家没有任何关系。

  

他久居深宫,鲜少与外界大臣接触。

  

即便随始皇巡游,也全程跟在始皇身边,百官根本无法接触,因此胡亥的一切所学,在百官眼中,全是始皇的言传身教。

  

也就是行的法家!

  

而现在不一样了。

  

胡亥亲自颁布政令,这就说明了一个问题,胡亥已经意识到了国家症结,想要改变,而他想要需求百家的建议。

  

这是一个讯息。

  

胡亥主动对外释放的讯息。

  

他想要改变!

  

那家的治国之学,能入胡亥之眼,就可成为嬴斯年的夫子,授业解惑,将自家的治国之学,推行至全国。

  

这是胡亥给百家的机会。

  

同时。

  

这也是给法家的一次提醒。

  

时代变了!

  

法家的法也该变了!

  

不紧随时代,就注定会被时代抛弃。

  

不过。

  

胡亥并不是以自己名义颁布的诏令。

  

而是以为嬴斯年寻找老师为由,颁布的诏令,这就说明,他本人还是会遵循旧制,不会做过多改变,但他允许后面的帝王去改变。

  

这已经是胡亥最大的让步!

  

这点百官也知道。

  

所以,在胡亥颁布诏令之后,百官齐动,各家纷纷献计献策,将自家的学说全部集中了起来,用以整理归纳。

  

咸阳城中无比热闹。

  

城头车水马龙,满载竹简的马车从街上不断经过,络绎不绝,俨然成为了城中的一道靓丽风景。

  

对于城中的一切,胡亥都心知肚明。

  

没有劝止。

  

只是在赵宫静等百家将自己的治国之学呈上来,显然,胡亥对各家的治国之学毫无兴趣,他更加关心的是这些竹简!

  

当年始皇焚书坑方士。

  

从城中搜走了大批藏书,而现在城中又有大批藏书出现......

  

胡亥站起身。

  

冷笑道:

  

“当年藏书的人何其多!”

  

“父皇想将乱国之书全部销毁,根本做不到,堵不如疏,既然他们想藏,孤就让他们藏不住,孤给他们这个机会!”

  

“孤不仅要这些书,还要他们为孤献计献策,更要他们为孤所用!”

  

“嬴斯年!”

  

“你当真是孤的麒麟儿!”

  

“于万斯年,受天之祜(hu),孤就是要大秦国运绵长,万世不朽!”

  

“哈哈......”

  

胡亥肆意的大笑。

  

经过方恒的开导,他对百家,已经有了不同的看法。

  

对于百家的处置,也有了计划。

  

不过嬴斯年尚未出身,天下也尚未平定,一切都不必操之过急。

  

他抬起头,望向殿外。

  

冷声说道:

  

“高要,派人去将城中来往的马车全部登记入册,孤要知道他们的来路、及去向,孤倒要看看,朝中百家有多少?!”

  

“忠于朝廷的又有多少?”

  

高要用力的答道:

  

“嗨!”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