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大唐天将军

第一百九十九章 李林甫权势再减,太原城外的太子奴仆

大唐天将军 落叶凋谢 11992 2024-07-17 04:59

  

“杀贼商!”

  

“杀贼商!”

  

敦煌城的百姓议论片刻后,不知是谁带头大喊一声。

  

其他百姓皆义愤填膺,纷纷举起拳头大喝。

  

这些年来,敦煌郡失踪的妇女,肯定不止这些。

  

这些丧心病狂的胡商,必须去死,才能平息民愤。

  

这种怒吼声,将一个个贼商的脸吓得煞白。

  

前日的战斗,他们已经死了很多人。

  

他们自知难逃一死,但百姓的汹涌澎湃,还是让他们畏惧。

  

即便不是贼商的胡商,都吓得缩头,他们害怕百姓因身形相似,将他们按住一顿暴打。

  

好在有李将军在,他们没有散逃,因为李瑄胡商中,是颇有威望的存在。

  

李瑄一直以秉公而闻名商人之中,李瑄曾在凉州城鼓励过经商,说出“公平竞争”“以信为立”的话。

  

李瑄也丑话说在前头,商人犯法以律法处。

  

那些贼商必死。

  

他们贩卖大唐女奴,赚得盆满钵满。

  

而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

  

“乡亲们!”

  

见群情激愤,李瑄在罗兴和薛错等骑的拱卫下,跃马而出至前。

  

百姓知道此英武不凡的将领,就是李将军,皆收回手臂,不再发声。

  

嘈杂的现场,变得寂静无声。

  

“天作孽,犹可恕;自作孽,不可活。贼商死有余辜。然非现在,我等还要好好审问商贼,从中得到一些信息。先让他们多活几天。待问询完毕,就将他们与敦煌的贪官污吏、豪强斩首于东门。”

  

李瑄掷地有声地扬声一喊。

  

百姓们信服李瑄的话,纷纷举手应和李瑄,目不转睛地瞻仰传说中李将军的风姿。

  

他们的崇敬,皆写在在脸上。

  

如果李将军可成父母官,敦煌不再黑云,不惧有黄沙。

  

“阿翁…李将军是天人,是他救了我们。”

  

清秀少女看着李瑄,向老人说道。

  

她的眼中明亮一瞬,又很快暗淡。

  

“李将军无所不能!”

  

老人呐呐地说了一句。

  

一件事情,能体现一个人的魅力。

  

老人此时已经深信李瑄无所不能。

  

可惜他老了,无法报答李瑄的恩情。

  

只能在家里焚香,祝福李瑄能健健康康。

  

在欢呼中,百姓们拥簇李瑄入敦煌城。

  

李瑄令士兵将其他女子送回敦煌周围的乡里。

  

无家可归的婢女,暂时待在敦煌城中。

  

等待后续的安排!

  

抄家豪强,抄家官吏,榨干贼商,能获得大笔财富,李瑄会做主补偿他们一些。

  

还会补偿那些妻女永远也回不来的家庭。

  

李瑄回到太守府后,立刻写奏折,陈述盛玉亮等官吏的累累恶行。

  

希望李隆基能直接处死他,并尽快让吏部选派官吏,到敦煌赴任。

  

他再次在信中暗示监察御史、之前的采访使不作为,准备将火引到李林甫身上。

  

按理说处死一名太守流程很多。

  

但李瑄清楚,李隆基在听信一个人的时候,会果断放出权力。

  

就像前世罗希奭一路从青州杀到岭南,不单单是太守,连大臣,李适之那样当过宰相的人,都可以任意处死。

  

杀人之罪,莫须有!

  

整個案子,李瑄交给颜真卿去处理。

  

现在颜真卿的另一个身份是河西采访使判官。

  

翌日,清晨。

  

李瑄率领亲卫,与玉门军使安元贞到达玉门关。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玉门关和阳关这么出名,想来有王之涣和王维的功劳。

  

李瑄视察玉门关的防务、仓库。

  

虽然此已不做重城防守,但基本的守卫,却不能懈怠。

  

敦煌,虽然面积广大。但出玉门关往西的敦煌郡,就不再是汉人的地盘了。

  

在西域虽有汉人移民,但胡人更多。

  

大唐在西域的控制力度,远远不如河西走廊。

  

河西道,不仅仅是河西走廊五郡,还包括出阳关、玉门关后伊吾郡(今哈密),交合郡(今吐鲁番)。

  

但是河西节度使诸军、诸守捉,没有一兵一卒驻扎在出玉门关后的半个敦煌郡和伊吾郡、交合郡。

  

那里的胡人,高度自治,有自己的兵士,只需要按时缴纳税收即可。

  

“安将军,据说商人对出玉门关到高昌,出阳关到龟兹的道路,又爱又恨。荒原与沙漠,成为许多商人的坟墓。我觉得以后可以在这片荒原沙漠上,设立数十个戍堡,一戍五十人到百人,将通畅的商路彻底打通,让商人没有顾忌地入大唐,你觉得如何?”

  

出玉门关后,李瑄策马在茫茫沙漠上,这里偶尔有个驿站,且驿站相隔甚远。

  

他将这个想法告诉安元贞。

  

“李帅如此,确实能吸引更多商人到河西。但当前我玉门军人手不足,连一条道的戍堡,恐怕都无法建立。”

  

安元贞向李瑄回答道。

  

建立五千兵力的戍堡群,难道只需要五千士兵吗?

  

肯定不是!

  

特别是沙漠中的戍堡,日常的生活用品,物资,水,运送的时候都很麻烦。

  

最起码还有一支五千人的车队,不断地为这些戍堡提供水、粮食等物资。

  

而且这些戍堡建设起来,也颇费功夫。

  

这也是大唐没有彻底将荒原沙漠打通的原因。

  

“有些事情,是一定要做的。安将军做好心理准备,我会筹划一番。”

  

李瑄目光直视西方。

  

他知道,按照历史。安史之乱后,华夏将永远失去中亚,来自西方的一位“神”,将永远停留在那里,教化那里的人。

  

现在中亚许多人说汉语,学汉语,懂儒术。但浩劫过后,白发孤城,人们会忘了那字正腔圆的语言。

  

哪怕是西域,也会在很久很久才能收复。

  

所以李瑄要将西域与河西走廊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以便日后经营和计划。

  

“遵命!”

  

安元贞听从李瑄的安排。如果那样,他的兵力又要增加不少,职事官等级也会提升。

  

所以他求之不得。

  

李瑄与安元贞又绕着沙漠荒原到阳关。

  

他以之前豆卢军的教训,告诉守将军士,要珍惜自己…

  

长安,兴庆宫。

  

“右相,听说这诸葛亮剑,是晋昌太守赠送给你的宝物。”

  

龙池旁的一座亭子前,李隆基指着面前的章武剑,向李林甫说道。

  

“圣人,臣愚钝,不清楚为何事?”

  

李林甫还以为李隆基召他入宫要有事吩咐,没想到这么一问。

  

熟悉李隆基的李林甫知道圣人在发怒状态。

  

但他根本不知道这是怎么回事。

  

突然间,李林甫领悟到什么。

  

晋昌?

  

这不是在河西吗?

  

一提到河西,李瑄的面孔跳入李林甫的脑海中。

  

李林甫虽是首席宰相,可以接收各地奏折。

  

但有一道奏折李隆基特意吩咐,入京直呈兴庆宫,由内侍省的高力士转给李隆基。

  

那就是李瑄的奏折!

  

一定是李瑄这小贼又在整他。

  

“自己看看吧!晋昌太守不惜杀死墨离吐谷浑部酋长的儿子来讨好右相,使吐谷浑叛变,截断丝路,围堵晋昌。”

  

李隆基将李瑄的奏折丢给李林甫。

  

虽然惊惧,但李林甫还是打开奏折,哆哆嗦嗦看下去。

  

果然!

  

可恶的李瑄,愚蠢的范昌海。

  

看完奏折后,李林甫欲哭无泪,简直是无妄之灾。

  

但范昌海已经招供,献诸葛亮剑给他,属于事实。

  

主要是诸葛亮剑太敏感了,又直接造成吐谷浑叛乱。

  

显得地方官吏,只要贿赂他,就能晋升一般。

  

“圣人恕罪,范昌海误国误民,当处以极刑!”

  

李林甫装作面色大变,跪在地上求饶道。

  

“右相,假如你收到诸葛亮剑,会不会给范昌海一个侍郎当?”

  

李隆基未让李林甫起身,突然发问。

  

“侍郎要从出类拔萃的郡守中选择,需要圣人的慧眼鉴别,臣怎么敢?”

  

李林甫不无应逢地道。

  

“退而求其次,当个少卿呢?”

  

李隆基又问。

  

“少卿者,必为品行端正,父辈显赫的人担任,圣人殿陛的光辉,会让品行不端的人无处遁形。”

  

李林甫继续回道。

  

“那右相准备安排他为何?”

  

李隆基听到李林甫的话,气怒渐消。

  

“如果是一柄普通的剑,臣会佩戴在身上,因为那是德行之剑;如果是一柄中等的剑,臣会弃于庭中,因为那是警示之剑;如果是一柄上等的剑,臣会埋于土内,因为那是伤人之剑。如果是诸葛亮的配剑,臣会双手奉给圣人,因为丞相是帝王所择,这样大不敬的事情,臣不敢去做,望圣人明鉴!”

  

说完,李林甫向李隆基再叩一头。

  

他将剑分为上中下,以锋利的程度去考虑如何用它。

  

最锋利的,埋在土里。

  

一般锋利,挂在庭中。

  

无刃之剑,携于身上。

  

代表他没有锋芒,也没有野心,对李隆基忠心耿耿。

  

经过李林甫这么一说,李隆基怒气全消。

  

右相应该没问题,都是范昌海的错。

  

“范昌海自作聪明,传令,不需回长安,立即杖杀在路上,家人充为奴婢!晋昌别驾鸩酒赐死。”

  

李隆基向内常侍黎敬仁吩咐道。

  

他将罪责全怪在范昌海身上。

  

一个郡守,竟能引起一地叛乱,真是岂有此理。

  

“遵旨!”

  

黎敬仁领命离去。

  

李林甫这才松一口气,内心更恨李瑄了。

  

还好他能揣摩圣意,逃过一劫。

  

李瑄这小贼,屡屡坑害他,想置他于死地。

  

又不得不忍气吞声。

  

就比如这一次,奏折上李瑄只提范昌海欲赠剑右相,但其他的言语,都在描述范昌海认定把剑送给右相,就一定可以飞黄腾达。

  

这不是在暗示他任人唯亲吗?

  

关键是,他无法反击李瑄。

  

虽然圣人不再发怒,但李林甫能感觉到,这事必然会对他有影响。

  

“右相,这诸葛亮剑,你觉得自己有无资格佩戴?”

  

李隆基将诸葛亮剑拔出一截,又推回剑鞘之中。

  

诸葛亮剑虽不错,可毕竟是臣子之剑,非帝王之剑。

  

他身为帝王,不可能去佩戴。

  

“…圣人若赐,臣能担负此剑,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李林甫很挣扎地说道。

  

虽自认为比不上诸葛亮,但他又不能推脱。

  

圣人得诸葛亮剑,欲赐大臣。

  

他身为首席宰相,若未得诸葛亮剑,必会成为长安的笑柄。

  

“在国家的事务上,右相还要多努力一番!”

  

李隆基这么说,就是暂不打算将诸葛亮剑赐给李林甫。

  

他在天宝三载的时候,就有将政事托付给李林甫,高居无为的心思。

  

可偏偏李林甫一再让他失望,不得不将这种心思打消。

  

吏部尚书为什么空缺者,不就是想找机会,再交给李林甫吗?

  

每一年产生这种心思的时候,李林甫总会犯下错误。

  

人生苦短。

  

他雄才伟略大半辈子,开辟煌煌文治,创造赫赫武功。

  

田舍翁还能颐养天年呢。他贵为天子,就不能享受几年吗?

  

李林甫不合格,谁又能继任,让他高居无为呢?

  

“臣…一定会完成圣人的嘱托。”

  

李林甫内心一叹。

  

圣人未赐他诸葛亮剑。

  

世人皆知这把剑的份量,如果赐给裴宽,谁才是首席宰相?

  

李林甫知道有一种东西叫做“威势”。

  

如果诸葛亮剑在长安、洛阳传开,凭借诸葛亮的名气,一把剑可以让身份产生质变。

  

他的猜测是对的,不久后,一个典故,会因此而生…

  

关于对赫连成英的处置,李隆基和李瑄料想的一样,将其流放至黔中。

  

对于赫连成英来说,流放黔中比流放岭南好一点。

  

为彰显自己的恩德,李隆基听从李瑄的建议,赦免吐谷浑部的罪责。

  

这一次墨离吐谷浑叛乱,不及之前护输之乱。

  

护输杀死大唐节度使,其部落都能被赦免。

  

更何况墨离吐谷浑事出有因。

  

新任的晋昌太守和晋昌别驾,李隆基交给裴宽去委派。

  

长安,五天后,又出现一件令李隆基勃然大怒的事情。

  

还是李瑄的奏折!

  

李瑄将河西妇女、婢女失踪案,从头到尾呈现。

  

李瑄认为这种令人发指的事情,是为盛世抹黑,是轻视圣人之威,是侮辱泱泱大唐。

  

天朝上国,哪怕是平民百姓,都不能被欺辱。

  

像盛玉亮这样,不仅帮助贼商掳走大唐妇女,还阴谋造反,聚集豪强,欲杀大唐开国公。

  

“这样的官吏,为什么还能当一郡太守?吏部是怎么考核的?天宝年间,监察御史有没有去过敦煌?上一任采访使是饭桶吗?这么大的事情,朝廷竟然一点都不知,还是你们知道,并未告诉朕?”

  

李隆基将裴宽和李林甫召到政事堂,劈头盖脸一顿骂。

  

裴宽和李林甫二人已经看过奏折,虽然两人看起来诚惶诚恐,心境却是不一样。

  

裴宽刚当宰相还没一年,之前他为户部尚书,再之前为范阳为节度使。

  

当宰相期间,他不管官吏的考核。

  

圣人不可能死抓着他不放。

  

但李林甫不一样,他当宰相这么多年,御史台的负责人杨慎矜是李林甫推荐。

  

而监察御史是杨慎矜派出。

  

采访使也多是李林甫举荐。

  

先不说贼商之事。

  

就一郡几年失踪七十几名良家妇女,敦煌太守竟不上报朝廷。

  

“回圣人,臣也是刚得知这件事。”

  

李林甫心里苦啊。

  

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李瑄这孙子也太能折腾的,走到哪,杀到哪,没有一点顾忌吗?

  

李林甫当然知道,只要认真察,除新建的洮阳郡、九曲郡外的三百二十八个郡、府,最少有一半会出问题。

  

以前李林甫只以为诸郡是无伤大雅的小贪,为家族富贵,是人之常情。

  

李林甫见到李瑄关于盛玉亮的描述后,顿时觉得自己像是个清官。

  

虽然他的底线比普通人深个十来丈,但他没低到这种程度。

  

“以后采访使这样的官职,不要再推荐了,由德高望重的郡守兼任!”

  

李隆基向李林甫发出警告。

  

意味着剥夺李林甫推荐采访使的权力。

  

因为李林甫不是这一次了,吏部大案拿下的采访使,都是李林甫推荐的。

  

“臣…遵旨!”

  

李林甫低头领命。

  

这意味着什么,他最清楚不过。诸葛亮剑,他难以得到了。

  

“之前朕听说有人对七郎任采访使不满意?难道他们对之前的采访使满意?那些采访使还记得自己有节杖吗?凡天宝二年以来在河西的采访使、监察御史,全部革职查办。”

  

李隆基又向裴宽命令道。

  

“臣遵旨…”

  

裴宽拱手。

  

“吩咐李将军,将玉门军使、玉门关阳关守将、敦煌太守、敦煌长史,全部腰斩于敦煌!将贼商全部斩首,首级摆在阳关三日,以儆效尤。涉事豪强一并斩首,奴仆、郡兵,为军之用。”

  

李隆基对李瑄无比信任,凭借这一道奏折,就给予李瑄大开杀戒的权力。

  

敦煌作为丝路重镇,豪强一定富有,能为他带来大量金银珠宝。

  

而且得罪豪强的恶名,全部由李瑄承担。

  

因此,李隆基很喜欢李瑄。

  

“我今天才知道,威望也能一次又一次的失去。再这样下去,我的脑袋就没了。”

  

“本来还想等等,现在不得不行动了。先除掉王忠嗣,将太子扳倒,再寻找李瑄的破绽。”

  

右相府中,李林甫握着拳头说道。

  

半个月后,太原城外,出现一具尸体。

  

此尸体像是被谋杀,身上财物不见。

  

这种事情,本应是地方小事。

  

但太原令手下的办案官在尸体身上找到证明身份的“籍牒”。

  

此竟然是太子府的奴仆!

  

得到消息后,太原令吓了一大跳,太子的奴仆,怎么会平白无故出现在太原?

  

奴仆没有主人的命令,哪能出长安?

  

更何况还是太子的奴仆!

  

在佐吏的提点下,太原令想起太原城内的河东、朔方两镇节度大使,王忠嗣!

  

王忠嗣自兼任河东节度使后,把办公地搬迁到河东节度使治所太原。

  

谁都知道,王忠嗣是圣人的干儿子,和太子李亨一起东宫长大,称太子李亨为“兄”。

  

想到此,太原令立刻写奏折,快马加鞭送往长安…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