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兰芳

第一百一十六章 组织

兰芳 御炎 5154 2024-11-04 13:27

  

八三看书,兰芳!

  

朱文接计划在协议达成之后回去整顿人马,然后假称已经和赵学宁达成了合作协议,将阮福映从富国岛上请回。

  

请回阮福映之后,他就会组织人手,趁其不备,直接擒拿阮福映,并且将他身边其他的不是一伙的支持者全部杀死。

  

最后,他会用阮福映作为证明自己诚意的证据,并且恭迎赵学宁带领兰芳军队前来。

  

“很好,我对此感到十分的期待。”

  

赵学宁伸手拍了拍朱文接的肩膀,笑道:“如果事情很顺利的话,这就是你的大功一件,朱将军,我等待你的好消息。”

  

“遵命。”

  

朱文接显然已经把自己当作是赵学宁的部下了。

  

等他要回去的时候,赵学宁亲自送他,走到半路上,赵学宁问起了自己比较关注的真腊的事情。

  

“目前听说真腊国王是阮福映扶持起来的,有这回事?”

  

“确实是这样的,因为在杜清仁死前,阮福映一度稳住了战线,很多人又投靠他,他的势力又有了增长,当时正好真腊有些内乱,原先和暹罗关系比较亲近的王被他杀死了,于是真腊就开始向阮福映靠拢了。”

  

“他都这样了还能控制真腊国政?”

  

赵学宁感到难以理解:“这真腊到底是什么情况?”

  

“具体的我也不清楚,但是据说两三百年前开始,真腊就被暹罗和阮氏轮番操控,不得自主。”

  

朱文接摇头道:“真腊的国力确实非常孱弱,甚至不能算是一个正常的国家。”

  

“好吧。”

  

赵学宁笑了笑,说道:“阮氏到了这个份上还能操控真腊,那我也就对真腊没什么担忧的了,顺路拿下罢了,既如此,灭掉西山贼的把握就更大了。”

  

“若是如此,便是最好的了。”

  

朱文接露出一些笑容,向赵学宁行礼,随后告别。

  

赵学宁目送朱文接离开,随后还是把大部分精力放在了暹罗新军的训练事务上,这是目前最重要的事情。

  

用暹罗的国力训练兰芳自己的兵,这种美事可不算多。

  

当前,整个募兵环节已经结束,人数达五万人的暹罗新军整体建制已经初步完成,各级兰芳教官也全部到位,已经开始进行第一阶段训练的最后环节。

  

等第一阶段纪律性训练完成之后,就要开始进行技战术训练了。

  

与此同时,赵学宁也把很多心思放在了军队的文化教育上。

  

建设一支军队,不单单要搞技战术,要保证他们的身体健康,对思想文化的指导更加重要。

  

这年头,世界上大部分军队其实不是奴隶性质就是雇佣军性质,完全没有正规军的建制,只有极少数能归类到近代军队上。

  

大部分士兵的特性主要体现在没有家国情怀、当兵是为了混口饭吃、走投无路才当兵、犯了罪被迫当兵等等方面上,从兵员素质、兵员来源、兵员心理状态等各方面来看,都是严重不合格的。

  

偏偏这样的士兵是这個时代全世界军队的大多数,而身体素质过关、技战术技能过关、文化基础过关的士兵,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是极少数。

  

饥饿、贫苦、精神状态极差、身体状态极差、文盲、混子,等等等等,这些负面词汇大批量的体现在这个时代的士兵身上。

  

所以想要训练出一支强军,除了稳定供应物质和加强技战术训练之外,更重要的还是从心理和文化层面进行熏陶和改变,使之发生由内而外的变化,如此,才能出现一支正儿八经的国家性质的正规军。

  

赵学宁当初带出兰芳军队的底子的时候,大家其实也没什么文化,只是单纯的好勇斗狠敢打敢拼,赵学宁最初也是靠着自己能干仗、血气足才能成为大家伙儿的首领。

  

所以说兰芳军队起家的时候,和传统意义上的绿林好汉没什么区别,大碗喝酒大块吃肉才是大家的主流思想。

  

那时候,大家伙儿是真真正正的“群猩”。

  

之所以兰芳军队现在能成为一支标准的国家性质的近代化正规军,主要还是赵学宁投入了大量资源在文化思想教育方面,对自己麾下的军官、士兵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教育。

  

赵学宁用自己的威望强迫最早的部下们进行学习,用一些奖励鼓舞他们学习,给他们灌输家国情怀思想,灌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也灌输了人生而平等谁能高高在上的最初的一些民权思想。

  

但最主要灌输的,还是他非常在意的国族思想。

  

从最开始的那一批奋进号上的手下,再到后面越来越多的新加入的部下们,赵学宁本人就是他们最初的老师。

  

赵学宁给他们讲述华人下南洋艰辛的发展历史,讲述华人在南洋地区几百年来的生存遭遇,讲述曾经的辉煌和更多的耻辱,讲述他们被数次大屠杀屠戮的事实与背后的缘由。

  

无外乎不太懂政治,不怎么团结,只知道积累而不知道保护,缺少进取奋斗的精神。

  

当然了,不太懂不意味着不懂,不怎么团结也不意味着完全不团结,缺少扩张进取的精神,也不代表完全没有。

  

生活在南洋地区的其他族群也也有这个毛病,欧洲人也一样,也喜欢内斗,人类的本质差得并不太多。

  

之所以华人群体会被数次屠戮而无法有效反击,还是因为海外华人缺少组织,缺少能够组织大家的组织意识和有效的组织方法。

  

所以面对其他地方政权和殖民者团体的时候,就被他们用更加有效或者先进的组织形式打败了。

  

而这个状况,也有深刻的历史根源与经济因素。

  

宋朝以后,中国传统社会的组织形式就是国家层面的二级或者三级行政建制,以及更基层的宗族社会,到了明清更是如此。

  

所以脱离了国家这一最大的组织之后,外出的海外华人所知晓、接触和实践过的最多的组织形式,就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族组织形式。

  

尤其是外出主力所在地的两广、福建地区的居民,因为土地兼并剧烈、土地数量少、人口激增所带来的一系列连锁反应,以宗族和血缘关系为纽带组成团体互相争夺生存资源成为常态,贯穿他们的一生。

  

所以到了海外,大家还是自然而然的以宗族和血缘关系为纽带来抱团。

  

这一组织形式能够团结的人很少,缺少足够的号召力。

  

人少,就没有足够的战斗力,更容易爆发内乱,而更不容易团结对抗外辱,很容易被外敌各个击破,组织效率十分低下。

  

这个时候,以这种宗族方式为主要组织形式的海外华人面对南洋的国家或者部落政权的时候,是不占优势的,面对海外殖民者以金钱利益为纽带的公司式的组织形式,就更加落入颓势了。

  

看似人多,然而华人组织形式的动员效率之低是难以想象的,不同组织之间别说协同作战,不互相拆台、背后捅一刀就算不错了,哪里还能互相协作一致对外呢?

  

其实如果这个时代的海外华人还能保留宋之前中国传统社会的组织形式的话,情况或许还会好一些。

  

可宋朝有鉴于唐末五代十国的残酷修罗场,遂以律法形式禁止民间习武,尤其是唐末大乱的发源地河北地区,习武相当于犯罪,管控尤其严厉,遂彻底终结了中国自秦汉以来一千余年的民间习武风俗。

  

中国民间社会的日常生活形式以北宋为分水岭,宋之前和宋之后是大有不同的两种存在形式。

  

宋之前的人们的生活颇类秦制,民间多有耕战结合的风俗,人多尚武,乐于习武,保留有平时为农、战时为兵的古老习俗,且人多有产,具备一定的自发组织意识和战斗能量。

  

宋之后,禁武令下,民间社会的生活风俗完全更改,人多崇文,不习武,且由于土地制度的变更,传统生活形式的经济基础被破坏,人地矛盾加剧,流民大规模出现,人口迁移成为常态。

  

在这种情况下,大量各地无产流民往往聚集于各大经济繁荣的中心城市讨生活,使得城市人口数量大增,市民阶层开始出现,也由此诞生了另外一个著名的存在——江湖。

  

所以宋以后的社会更像是一种游民社会,而非有组织性的集体社会。

  

游民社会的形成降低了社会基层的组织度,使得社会基层对抗国家权力的能力大大降低,这在无形之中也契合了王朝统治者们“弱民”的需求,皇权的力量开始大大增加。

  

统治者才不希望民间出现强有力的组织形式能够对抗皇权。

  

也是由此开始,在人地矛盾的威胁之下,出海谋生成为了无产流民们的另外一种选择。

  

可这些缺少文化素养、武学素养、主人翁意识的海外流民们,又能在他们有限的能力范围内做出什么改变呢?

  

他们没有前后眼,所能看到的只有眼前,吃饱都困难的前提下,还谈什么其他的呢?

  

没有接受过相关组织形式的教育的前提下,能够自发形成组织意识并且开创新的组织形式展开实践,那是一种天降猛男的能力,一般人是不具备的。

  

在没有欧洲殖民者的前提下,因为南洋土著本身拉跨的生产力,依靠先进的文明和生产力,尽管缺少组织度,但海外华人尚且能与之抗衡,可以达成某种意义上的平衡。

  

但是欧洲殖民者来了之后,瞬间打破了这种平衡。

  

他们依靠更先进的生产力和组织形式,将华人和南洋土著一起降维打击了,打得华人和土著们趴在地上起不来,想反抗都不知道从何入手。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