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98章:东方之珠齐国
第(1/2)页齐国春秋时本是姜太公的封国,但是一个陈国来的落魄公子,经过数代的努力,却得以取代齐国,这是怎样实现的?
齐国一直是强国,但是在霸业顶峰突然衰落,这又是为什么?随菠萝的脚步,大家一同来了解一下吧!
战国时期齐国君主并不是受封齐国的姜太公后人。春秋战国的转折一般认为有两个,那就是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
田氏的祖先陈完本来是陈国的公子,是陈厉公之子。陈厉公通过政变杀掉哥哥桓公和太子,但他上位之后荒淫无道,与蔡国娶的妻子成天作乐,并经常前往蔡国。
陈桓公的少子趁陈厉公去了蔡国,买通了蔡人暗杀了陈厉公,然后自立。其自立后,搜捕厉公之子,陈完于是外逃,此时正值齐桓公十四年。
据说公子陈完不想再用陈国旧氏,因就食于菜地,所以改为田氏,史称其为田敬仲。
田敬仲的五世孙田乞时,正值齐景公时,齐景公十分昏庸,百姓十分讨厌他。田乞趁机收买人心,他们借给百姓粮食用大斗,但是在收纳粮食时,却用小斗来收入,当时齐国的百姓都对田氏感恩戴德。
当时齐国有先见的大臣晏子早已意识到田氏对齐国的威胁,数谏于齐景公,齐景公不听。晏子在出使晋国时,对叔向说“齐国之政卒归於田氏矣”。
齐景公去世之前,立宠姬之子为太子。田乞帮助出逃鲁国的公子阳生发动政变而即位,是为齐悼公,田乞自此专政。不久之后,田乞去世,其子田常继承其爵位,依旧专政。但田常时发生一件意外的事。大夫鲍牧杀掉了齐悼公,齐人立其子壬,是为齐简公。
田常与齐简公有仇,齐简公欲诛田氏。田常先下手为强,杀掉了简公,立齐平公。田常杀掉齐简公之后,内部将大臣都换成了拥护田氏的人。对外为了防止各国干涉,将侵占鲁、卫等国的领土都归还,同时派使节到各国。田常弑君没有激起很大的波澜,也标志着齐国的权力已经完全落入田氏的手中。
田常为了扩大自己的势力,将齐都东十九里到大海的全部土地,即今胶东湾一带全部让齐平公封为自己的封邑,其食邑大过了君主。同时,为了夺取齐国,大肆诛杀齐国的的大族,尽诛鲍、晏、监止等大族。可以说,田常时期已经完全操纵了齐国的朝政。
公元前386年,田常的孙子田和将齐国的君主齐康公迁到海中岛上,自立为齐君,史称田太公和,自此齐国姜氏政权被田氏取代。
当年,太公和与战国首霸魏文侯相会于浊泽,求魏文侯为其向周天子说情。周天子为了利益,听从于魏文侯,于是封田氏为诸侯,田氏取代姜氏完全成功。
齐太公和之后,其子桓公午即位,桓公十分有策略,此时秦、魏共同入侵韩国,桓公许诺齐国将援救,韩国便奋起抵抗,楚、赵听说后,救援韩国。齐国却趁机偷袭燕国,获得了大量土地。桓公目睹魏文侯因招揽贤才而称霸,在齐国创立了稷下学宫,招揽士人来齐。
公元前357年,桓公去世后,其子因齐即位,即大名鼎鼎的齐威王。齐威王即位之初,沉湎于酒色而不理政事,各国趁机对齐国用兵,九年之中。
魏、赵、鲁、卫等国都从齐国手中夺走了大片领土。而且齐威王拒绝纳谏,有大臣直谏,都会被处罚,所以没有人敢进谏。在史书中,记载了两个善谏之人,改变了齐威王。
在《史记滑稽列传》中,记载了淳于髡对齐威王的劝谏,淳于髡对齐威王说,国中有个大鸟停在王宫之中,三年没有鸣叫,大王知道是为什么吗?
齐威王说“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于是齐威王下令明赏罚,出兵迎击各国,各国纷纷退还侵占的土地。
而在《战国策》之中,记载了《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故事,邹忌以妻子、小妾和友人对“我孰与城北徐公美”的不同看法进谏齐威王,说齐威王被谗言蒙蔽,于是齐威王下令只要纳谏就受赏。于是齐威王虚心纳谏,齐国很快就强盛起来,史称“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除了善于纳谏,齐威王还广纳贤才。孙膑本是齐国人,其好友庞涓邀请其去魏国,却遭到迫害,齐使者偷偷将孙膑从魏国接回来。齐威王听说孙膑的才能之后,重用孙膑。
在与魏作战之时,以孙膑为军事,孙膑屡出奇谋,以围魏救赵和减灶计等方法迷惑魏军,在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中连续大败魏军。尤其在马陵之战中,齐军大败魏军,杀魏太子申,灭魏军十万余人。自此,战国的霸业由魏国的手中转移到齐国的手中。
魏国战败后,魏惠王为向齐国示好,邀请齐威王在徐州相会,互相尊称对方为王,史称“徐州相王”,齐国和魏国成为战国最早称王的中原国家。
当时秦国因为齐国的强大而不安,对齐用兵但大败,只能称藩于齐,这以成为秦孝公决心变法的原因。之后,齐威王去朝见周天子,效仿春秋时齐桓公“尊王攘夷”的做法。齐威王之后,其子即位,为齐宣王。
齐宣王时期十分重视士人的培养,他大大扩大了稷下学宫的规模,稷下学宫养士千余人,邹衍、淳于髡、田骈等七十六人都赏赐了府邸,并赐上大夫之爵,他们只需议论国事。
齐宣王的夫人相传为其丑无比的无盐女钟离春,但因为贤能齐宣王便娶其为妻,这可以说是他重贤才的一个表现。齐宣王时,齐国大治,并北趁燕国内乱使其沦为齐国附属,南用兵于楚国,得到了淮北之地。
齐宣王之后,其子即位,为齐湣王,齐湣王承威王、宣王霸业。他即位之初,就由孟尝君率领韩、魏联军,进逼函谷关,逼迫秦人求和,使其十五年“不敢窥兵于山东”。齐湣王时期,齐国达到霸业的顶峰。
齐败秦之后,秦昭王为了拉拢齐国,离间齐与三晋的关系,与齐相约互相称帝。前288年,齐称东帝、秦称西帝。
但当时时机尚未成熟,不久之后,齐、秦只能撤去帝号。但称帝之举刺激了齐湣王的野心,于是他决意灭宋。宋国是商人的后裔,当时的宋王晏十分昏庸,于是齐缗王便出兵灭宋。齐灭宋之后,齐并没有停止扩张的脚步。
史称“齐南割楚之淮北,西侵三晋,欲以并周室,为天子。泗上诸侯邹鲁之君皆称臣,诸侯恐惧。”
齐湣王展露出其吞并天下的野心,这令各国都十分恐惧。事后证明,正是齐湣王这一错误决策,将齐国推到了所有国家的对立面!
之前齐因燕国内乱差点灭燕,燕国一直隐忍图谋复仇,尤其燕昭王招徕大批贤才,一直在等待时机。于是燕昭王派出苏代奔走于各国之中,渲染齐的威胁,挑拨齐与各国的关系。最终形成了伐齐的统一战线,燕军主帅乐毅帅燕、秦、韩、赵、魏五国联军伐齐。五国联军败齐于济西,之后五国联军势如破竹,除莒和即墨之外,齐地七十余座城池进入敌手。
齐湣王逃出临淄之后,逃到了卫国,卫国对齐王十分尊敬,但齐王颐指气使,卫国便将其赶走。之后又逃到邹国和鲁国,因为骄横也被拒绝。齐湣王便逃回莒地。
楚国对五国伐齐战争持反对意见,楚国清楚认识到齐秦当时为东西二霸,齐灭则秦独大,于是决定派军援齐。楚将淖齿与齐湣王在莒相会。然而楚将淖齿却完全违背楚国愿望。湣王以其为相,淖齿却趁机杀掉齐湣王,与燕军共分宝物。
幸亏齐人察觉甚早,杀掉淖齿,固守莒地。在艰难中,齐人举宗室田单为主帅,抗击燕军,坚守六年。
不久燕国英明的燕昭王去世,田单用反间计,让燕惠王怀疑并罢免乐毅而任用骑劫,田单用火牛计大败燕军,吹响了反攻的号角。
齐湣王被杀后,其子隐姓埋名。田单在破齐军之后,重迎太子于莒,立其为王,为齐襄王。之后的六年中,田单又驱逐燕军,恢复了齐国故地。
但经此一役,齐国已经完全失去了强国的地位。在齐复国后,齐襄王却开始猜忌功高盖主的田单,田单只能逃往赵国。
齐襄王之后,是齐王建,其母执齐政,其时已进入秦一国独大的历史时期。
齐王建四十年间不谈兵事,小心翼(本章未完,请翻页)
第(2/2)页翼臣事秦国,在秦灭六国时,也没有感到危机,没有援助任何一国,也没有意识到危机而整修武备。前221年,在齐灭五国之后,兵临城下,齐国出降。
文史君说:
齐国从姜太公立国之初,就是东方的强国,即使田氏取代姜齐之后,因为齐国的积淀,仍是东方的大国。齐湣王时,齐国达到了霸业的顶峰,却在霸业顶峰直接跌落谷底。如果要追究原因,与齐湣王个人的决策有莫大关系。
齐湣王不信任任何势力,无论是宗室还是贤才,将齐国的权力攥在自己一个人手上,所以很容易决策失误。齐国还没有压制列国的绝对实力,最终灭宋的错误决策,使自己树敌过多被反噬!
在战国中前期,如若从七雄中选出一个最耀眼的存在,毫不夸张的说这个国家绝对是位处中原腹地的魏国了,也只能是魏国才有分量称得上是最耀眼的。
其实魏国在三家分晋后,还不能完全算作一个国家,这是因为当时的周天子还没有承认。
虽然当时的周王室地狭民弱,根本没有实力控制各国,可周天子毕竟还是名义上的天下共主位,如果不能得到周天子的分封,最多只能算作有实权的卿族。
这个结果是晋国魏氏的首领魏斯所不能接受的,他必须要让魏氏正式成为一个国家!(野心够可以,当年菠萝做梦也梦到过,嘿嘿…一国之君…)
正是由于这种想法,魏斯自继承祖业之始,就任用上郡守李悝主持变法,其变法主要内容为:在经济上推行“尽地利”与“善平籴”的政策,鼓励百姓精耕细作以增加产量。
并且积极的在全国范围内兴修水利工程,极大地改善了魏国的耕种条件,且主张同时播种多种粮食作物,以防止出现灾荒。
李悝的变法政策虽然主张重农,可他并没有完全禁止百姓从商,主张在保证粮食供应的基础上,鼓励百姓从商,让他们积极地参与到与各国的贸易中,此举给魏国带来大量的商业税,国库日益充实。
魏国的变法除了涉及到经济方面外,还对诸如武备、法治、人才选拔、废除世卿世禄制度等方面进行大量革新。此后,变法有成的魏国积极对外扩张,强盛的魏国压得其他六国几乎喘不过气来。
可当魏国基业传承到魏惠王手中时,虽然将魏国国君的爵位,成功地从原本的侯爵变成了王爵,可却丢掉了大量国土,且接连败于齐、秦等国,致使魏文侯时期所攒下的基业几不复存。
对此后人们对魏惠王的评价多有贬义,魏惠王确实有他的问题,不过并不能将魏国国势衰弱的过错,完全放在魏惠王一个人头上。为此,不妨来看看造成魏国国势衰落的原因吧!
魏国国势之所以会衰落,与魏国放弃攻秦,转而攻赵、攻韩有很大关系。魏斯在成为晋国魏氏首领后,发现魏氏的领地被韩、赵、秦、楚四方所包围,虽然东南北边境分别有王屋山、中条山和吕梁山等天险,黄河也护住了魏氏的南部和西部,这种地形自守有余,可如若想向外发展的外,其他国家难免不会乘虚而入。
有此担忧的魏斯,决定与赵氏和韩氏联合,达成三晋同盟一致对外。三晋同盟盟约的达成,让魏、赵、韩三家,可以不用再担忧腹背受敌,于是腾出手来的三晋,以最快的速度进行扩张,且最终在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迫于三晋同盟的强大实力,不得不册封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
毫不夸张的说,魏国之所以能成为当时第一强国,三晋联盟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可到了魏武侯时期,这一切都变了。
其实在魏文侯时期,联盟内部就已经出现了不和谐的声音。这是由于在三晋联盟后,赵国、韩国并没有得到很大的利益,而魏国却不同,每次出兵要不获得大量土地,要不就能得到大量百姓。
三晋联盟后,纷纷走向了扩张之路,国家内部也鲜有军队布防。正是由此,中山武公称机复国。中山武公在复国后不久,就向赵国发动进攻,由于赵国军队都在边境且中山军队本就骁勇的缘故,中山武公的军队在赵国内部无人可挡。赵籍迫于无奈,只能向魏斯求援,魏斯也很快就派兵相助。
不过魏斯在军队出发前,特意交代魏军要沿途占领赵国的城镇。魏斯的无德之举让赵籍大为愤怒,可最终迫于魏国强大的实力以及魏国给与赵国一定的补偿,这才没有让魏、赵两国走向对立。
不过到了魏武侯这里,他根本没有其父那样的胸襟和手腕。赵烈侯时期,赵国任用公仲连进行了变法,国家实力也得到了提升。国力的上升,让赵国人不再如往日那般的小心翼翼,开始对魏国表达了不满。
魏武侯在得知赵国不满后,他对此表示不屑。魏武侯心想赵国要战那就战吧,魏国的强大实力蒙蔽了他双眼,让他忽视了三晋同盟的必要性。也正是由此,魏赵两国彻底走向对立,不久后三晋同盟也彻底瓦解。而在三晋同盟后,魏国每次对外征战,都要担心赵国会不会乘虚而入,这对魏国造成了极大的掣肘。此后,三晋的关系越来越差,再也没能恢复到魏文侯时期的光景。如若三晋同盟不瓦解的话,秦国岂有机会进行变法,且安敢东进?
魏武侯除了破坏三晋同盟外,还做了一件蠢事,那就是直到去世,魏武侯也没有立下太子。正是由此,才让赵国、韩国找到削弱魏国的机会,如若不是赵国、韩国在如何处置魏国问题上,发生了严重分歧,魏国恐怕就要成为赵国、韩国的附庸了。
也正由于赵国、韩国在魏武侯死后干预魏国内政,成功掌权后的魏惠王对赵国、韩国下了死手!
如果不是齐国屡次从中作祟,那么春秋时期晋国一家独大的情景,很有可能就会重现了,甚至魏国很有可能代替秦国,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了。(魏国真的很强,但是不排除小人作祟…唉!菠萝真服了那个年代啊!)
除此之外,魏武侯也有一个很大的败笔,那就是恃强自傲,看不起天下群雄。站在魏文侯五十年基业上的魏武侯,自恃魏国国富民强,魏武卒的战力强盛,根本不想也不愿与其他列国和平相处,魏武侯认为魏国的实力,足以和其他各国进行长期战争。
于是在这种思想下,魏国与周围各国进行多次大战。不过大战虽多,可却没有让魏国得到多少利益,反而在久战之中,国库日渐枯竭,且与周围各国都结了仇,即使魏国想和解,其他大国恐怕也不会答应。
其实上述三条还不是最致命的,最致命的是魏国人才的大量流失!魏武侯与其父不同,魏文侯注重的是才干而不是出身。
在魏文侯时期,国相李悝、名将吴起、大将乐羊等诸多名臣都不是贵族出身,且吴起和乐羊在品德上都有污点,可魏文侯依然重用他们,因为在他看来有真才实学才是最重要的。
而到了魏武侯时期,他重用的却是有名无才的公叔痤、田文为相,且对国之重器的吴起等良才不加重用,反而不分忠奸地在公叔痤的挑拨下,最终逼走了吴起,
而且治理邺城、防备赵国有大功的西门豹,就因为没有讨好魏武侯身边的近侍,就受到的魏武侯的责难,甚至要收回他的官印。
可想而知,魏国在这样国君的治理下,又怎会昌盛下去。魏武侯在位时期的强盛局面,是站在肆意使用祖先基业上的,这种办法根本不是可持续的,
而魏惠王也没有改正魏文侯的错误政策,这才最终导致了魏惠王时期的国势衰落,在秦、齐、楚等大国的夹击中,勉强自保,直到最后时刻的到来。
魏文侯和魏惠王对魏国国势的衰落,都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可如若魏文侯稍微体恤下民力和国力,以及尽早立下太子的话,魏国也不至于全然没有复兴的机会!
(PS:感谢老柳的盟主!!(哭鸟…欠200章…还好老柳叔打了个折扣…只要100章!!…好嘛…5000字起步…等同于这个月50多万字,都是在还债…感谢星河、是笑笑、浮华破秦关,总体来说目前拖欠144章…等于说60万不到的…500币1更…老鹰在背后撑腰!这个月…爆肝了码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