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我要做太孙

第50章 刘三吾

我要做太孙 我要做皇帝 3815 2024-11-04 15:10

  

庆童趴在地上,不为难的道:“回禀皇爷,当时太监和宫女因为要避嫌,所以离得远一些,并没有听清楚…请皇爷责罚…”

  

朱元璋责备说道:“就这一点事都搞不清楚,你们是怎么当差的!从现在开始宫里都给咱看好了,再出了什么岔子绝不轻饶”

  

“奴婢遵命!”

  

朱元璋并没有责罚庆童,因为他知道这原本就是自己命令,不许在东宫多放眼线。

  

朱元璋又不是别的帝王,防儿子和太子像防贼一样,他对太子朱标非常信任,就像父亲对待儿子一样,怎么会安排太多眼线呢。

  

庆童迟疑的问道,“皇爷…那东宫…”

  

朱元璋叹了口气,眼神有些暗淡,“咱的儿子没了,东宫也不再是以前到东宫了…你给咱把东宫瞧好了,咱的几位皇孙都在那里,要是出了什么岔子唯你是问!”

  

“奴婢遵命!”

  

庆童俯下身子,一切都已在不言之中。

  

朱元璋又问道,“齐泰是怎么回事。”

  

庆童回答说道:“三殿下离开之后就去了集义殿,在那里读书,因为遇到一些大明军事方面的问题,就打发人到兵部去找人询问,兵部的人就推荐了齐泰。”

  

“那他怎么又不让齐泰伴读了?”

  

庆童赶紧回答:“本来三殿下在殿外等着,齐泰出来之时也有些欣喜,可是后来齐泰说道皇上给他赐了名字,三殿下的态度就冷淡下来了…”

  

朱元璋好似自言自语说道:“估计他也没有会想到咱这么欣赏齐泰,还会给他赐名,他真的是不愿意浪费人才?还是为了避嫌?”

  

这话庆童怎么敢回答,只好勾着头像鹌鹑一样。

  

因为谁都看得出来齐泰是朱元璋所看好的人才,那以后的仕途肯定前途无量。

  

如果说朱允熥不愿浪费人才,那自然是高风亮节,一心为公。

  

可若是为了避嫌,而不去结交朝中大臣,就说明他是个知轻重的人。

  

不过无论怎样,朱元璋都对朱允熥有所欣赏。

  

因为朱元璋既不想要看自己的后代是个没脑子的糊涂虫,也不想要自己的后代太过精明,太精明的人往往容易算计别人,对皇位是个威胁。

  

在他这个大家长看来,既要聪慧识人,又要懂得本分,这才是最好。

  

这件事并没有弄得清楚明白,总是有些让人心里疑惑的地方,黄子澄到底说了什么引起皇孙那么大反应?

  

所说的事情允炆有没分?还是单纯的关心老师?

  

朱元璋从书案上拿过一张纸,在上面开始书写,停下来思索了一下,又接着写写画画。

  

过了一会儿书写完毕,便把所写的内容放进身旁的一个盒子里面。

  

看得出来,盒子里还有许多别的纸条…

  

夜幕降临,喧嚣的京城渐渐安静下来,街市上的行人逐渐散去,各自回到温暖的家。

  

劳累了一天的百姓,终于可以卸下重负,带着劳作所出产的果实,在家人面前享受天伦。

  

店铺的小厮伙计也搬出门板,关店休息,想到今天又赚了些零钱,脸上不由得洋溢着欢笑。

  

而为各个藩王效力的管家亲信,也换上一身不惹人注意的衣衫,用简单的盒子装着昂贵的珍稀奇珍。

  

然后趁着没有人注意的时候,前去敲开一个个朝廷大臣的家门。

  

不过他们所受到的待遇是不一样的。

  

有的人被主人家借着各样的理由拒之门外,有的则被悄悄请入书房。

  

有的人被婉拒了礼物,所以只好又把礼物提回来,可有的出来之时已经是两手空空。

  

各个藩王也都知道现在是关键时候,朱元璋的年龄大了,新立储君是不会耽搁太久的。

  

所以各个藩王派人都在京城之中四处活动,就是为了方便在朝中有人替自己说话。

  

虽然朝臣们的意见朱元璋不一定就会听从,可是他们的意见也可能会成为参考的因素。

  

如果朝中没有一个人向着自己,没有一个人为自己说话,那在朱元璋眼中就太差劲了!

  

而且各个藩王也是抱着朝中的大臣即便是不为自己所用,也不能与自己为难的目的。

  

关键时候要是有人拦着,有人说自己的坏话那可就糟糕了!

  

而且只要有一个藩王在活动,他们就坐不住,总不能让人都被拉拢了去!

  

所以导致的结果就是藩王们的心腹在京城之中私下活动络绎不绝,甚至有一些重要的官员都要排着请见。

  

作为一个人当的儿子,他们知道如果争可能会有机会,尽管对于有些人来说机会渺茫。

  

就算被他们的父皇发现了也没关系,大不了就是受一顿责罚,父皇还没有对哪个儿子下过死手呢。

  

在巨大的利益回报面前,这点责罚算得了什么!万一成功了呢?

  

所以只要有点希望的藩王,此时都蠢蠢欲动,不甘寂寞。

  

对于这种情况朱元璋自然是了如指掌,可是在没有做出决定之前,是没有办法让他们消停下来的。

  

尽管不愿意那么快就面对要立继承人的事实,可是朱元璋也没有办法,储君一天未立,人心就一天不安。

  

“臣刘三吾拜见陛下。”

  

谨身殿的偏殿里面,翰林学士刘三吾被太监引导者进来拜见。

  

他今年已经七八十岁了,不过依旧声音洪亮,精神也很好,没有显出龙钟之态。

  

“起来吧,别站着了,赐坐。”

  

朱元璋因为难以决断,便找来刘三五询问。

  

“臣多谢陛下恩典。”

  

太监搬来凳子,刘三吾行过谢礼以后,便坐了下。

  

朱元璋含笑说道:“坦坦翁身体倒是康健,精神头儿比朕都足啊,不知道吃的是什么山珍海味灵丹妙药,怎么不给朕推荐一二?”

  

刘三吾是明初大臣,又名如孙,以字行,自号坦坦翁。

  

刘三吾的父亲父平野曾任翰林学士,有平野先生集行世。他的兄长刘耕孙、刘焘孙均在元朝为官,后遇寇乱被杀。

  

刘三吾避寇广西,授靖江教授,后迁靖江儒学副提举,到了明洪武元年,明朝兵吗攻克广西,刘三吾于是归隐故里,潜心著述。

  

明洪武十八年,七十三岁的刘三吾由茹瑺举荐,“以文学应聘”入朝,授左春坊左赞誉,后迁翰林学士。

  

因其“博览善记,应对详敏,屡承顾问,悉多称旨”。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