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大明:我,朱棣,开局扬言夺嫡!

第四百九十四章龙吟凤鸣

  

“妙云今天好漂亮呀,尤其是这身王后冕服,女款白衬衣,搭配大红马面裙,要是咱们也能这么穿就好了。”

  

小晋王妃谢氏,和一群妯娌站在右侧,燕华朝臣侧面,羡慕看着徐妙云,小声议论。

  

小晋王妃谢氏,是大晋王妃谢氏的嫡亲胞妹。

  

大晋王妃谢氏于洪武二十三年病逝。

  

朱棡为了孩子。

  

也为了加深和永平侯谢成的翁婿关系,请示朱元璋后,于洪武二十四年,娶谢氏嫡妹。

  

也就是现在这位小晋王妃为妃子。

  

这位小晋王妃现年十八。

  

年纪小,所以很多话都敢说。

  

羡慕看着徐妙云,心中暗道:‘也不知道,大哥继承皇位后,如何对待分封的藩王,其实,夫君要是有燕王的能耐,即便差点,若是能得大明鼎力相助,与其留在大明,为将来提心吊胆,还不如学燕王出走大明,在海外,自创一番基业。’

  

这一刻,很多大明的王妃。

  

看到朱棣牵着徐妙云的手,立于炎黄法相前。

  

徐妙云头戴珍珠做成的凤冠,丝绢白衬衣小臂上,凤凰环绕。

  

都充满了羡慕。

  

一时间,都对效仿朱棣,出走大明,产生了一丝意动。

  

朱棣若是知道的话,一定会高兴的大笑出来。

  

请二哥他们来燕京,参观,并且参加他加冕登基仪式。

  

他可不只是,想得到亲人的祝福。

  

还想给兄弟们开开眼界。

  

希望二哥他们能够走出来。

  

支持?

  

他可以予以!

  

武器、船只,只要二哥他们愿意出走大明,为华夏子孙拓展未来数千年的生存空间。

  

他愿意全力支持。

  

可以加入提供给倭国诸侯的《租借法案》。

  

甚至,免费提供他都愿意。

  

随着蒸汽机投入使用,这段时间,各个工厂,已经在研究,如何将蒸汽机全方位运用于工业生产中。

  

只要完成生产线的蒸汽化改造。

  

往后,燕华的工业生产速度将会数百倍提高,成本数十倍下降、质量也会翻倍提升。

  

即便比不上,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鹰酱。

  

未来,燕华也将是这个时代,最强大的工业国。

  

支持兄弟们走出去,根本不成问题。

  

二哥他们,只要拿出勇气,再想办法说服大哥,支持一定的人口,他和大哥齐心协力支持二哥他们。

  

朱家皇族,必将亲手主宰未来!

  

也必将,创建属于朱家皇族,属于中原人的忽里台大会。

  

而且,即便是不采用对待倭国诸侯的《租借法案》,免费支持兄弟们。

  

对他也并不是一点好处也没有。

  

相反,深远的好处还很大。

  

首先,加深了与兄弟们之间的关系,为未来的商贸,奠定了基础。

  

其次,也是最大的好处。

  

与大哥合作,一起支持二哥他们。

  

在这种合作沟通的框架下,能很好避免,未来和大哥之间的摩擦。

  

未来,他和大哥的对抗,肯定会发生。

  

但只要在某件事情上,保持合作沟通框架,就能通过这条合作沟通渠道,很好的缓减彼此间对抗。

  

至少,可以避免战争当然,现在所有的事情,都只是他一厢情愿。

  

首先,得二哥他们动心,且拿出走出去的勇气,下定决心走出去。

  

其次,还得大哥愿意支持,允许二哥他们出走。

  

“南朝使节,祝贺吾王加冕登基!”

  

就在此时,已经开始下一个流程的蒋进忠,大声宣唱。

  

“占城…”

  

“西蒙古,把秃孛罗、太平、马哈木,东蒙古阿鲁台…”

  

“陈朝世子陈寿,祝贺燕华国主,燕王加冕登基!”

  

随着蒋进忠宣唱,观摩朱棣加冕的使节,纷纷走出来,送上贺礼。

  

陈寿依旧称呼朱棣燕王的声音响起瞬间。

  

胡惟庸、吕本等仇视朱棣的人,唇角、眼角笑意一闪而逝。

  

纷纷戏谑看着朱棣。

  

陈寿的祝贺,大有深意。

  

虽然提及祝贺燕华国主。

  

可同样也用燕王指代朱棣。

  

燕王这个爵位来自于大明,现在陈寿提及此王号,分明就是说,朱四郎还是大明朝的藩属!

  

朱元璋微微皱眉,眼底担忧一闪而逝。

  

他在想,陈朝此举,到底是陈朝自行其是,还是有人授意陈朝这么干。

  

朱樉为首的兄弟们,没朱元璋想得深,纷纷愤怒瞪视站在炎黄殿中央的陈寿。

  

大殿一片安静。

  

对于变着法拐弯抹角搅局的陈朝,有人愤怒,有人高兴,有人深深忧虑。

  

李善长、刘伯温相互对视,都看到了对方眼中忧虑。

  

显然,朱元璋想到的,他们也想到了。

  

是太子吗?

  

在这个日子,借陈朝之口,提醒、敲打王爷?

  

正所谓,主辱臣死。

  

叶茂、谭渊等文武,全都握拳,怒而瞪视陈寿。

  

若非今天是王爷大喜之日,是燕华大喜之日!

  

这里又是炎黄殿。

  

而陈朝,又打着同为炎黄子孙的旗号,不请自来。

  

他们早动手,让陈寿血溅当场了。

  

所有人,纷纷看着朱棣。

  

朱棣刚才还高兴于,或许,他和大哥真的能合作,一起帮扶二哥他们走出大明,为华夏子孙,开创足够大的生存空间。

  

此刻,却宛若被一盆凉水,劈头盖脸浇在头上。

  

其实,陈寿提及他曾经的燕王爵号没什么。

  

反正,燕华不认同是大明的藩属,父皇也没有这样的要求。

  

就连蒙古各方使节、南朝、占城、阿瓦王朝也并不这样想。

  

燕华和大明的关系,并不会因陈寿一句话而改变什么。

  

但,一个小小陈朝。

  

目睹了燕京强大后,还敢如此挑衅燕华?

  

若说这背后没人支持,没有人许诺好处给陈朝,指使陈朝这么干,他无法说服自己!

  

或许,大哥没有参与。

  

陈朝在用这种方法,离间我和大哥的关系!

  

极短瞬间,朱棣找到了一个,勉强能说服自己的理由。

  

感受到,徐妙云的手,握的更紧。

  

朱棣转头,看着徐妙云眼中担忧,笑着点头安慰,随即,微微侧身,把手放在法相手持的册封‘天眷’上。

  

目光平静看向陈寿。

  

咯噔!

  

陈寿突然有种不好的预感。

  

宛若,时间瞬间闪现回到当初围攻闽县时。

  

“所有的炎黄子孙,都是兄弟关系,而炎黄子孙,发源于中原,中原永远是我们的根,中原也永远是炎黄子孙这颗繁茂大树的主干,天下,可称帝者,唯有中原!”

  

“陈朝太子,你说呢?”

  

陈寿脸色变了又变,额头泌出冷汗。

  

陈朝太子!

  

轻飘飘一句话,把他们陈朝曾经称帝这件事,摆在了台面上。

  

一个不尊祖脉,僭越称帝的政权。

  

试想一下,谁会真相信他们,同样信奉同为炎黄子孙的理念!

  

陈寿慌了神,下意识微微扭头,十分担忧的看向朱元璋。

  

若是这位皇帝陛下,对陈朝产生厌恶,在其活着时,明令朱四郎征讨陈朝。

  

他们陈朝可就完了!

  

朱元璋活着。

  

即便太子,恐怕也不敢反对朱元璋的命令吧?

  

此刻,朱元璋则若有所思。

  

老四提及,所有炎黄子孙,都是兄弟关系。

  

其实,这是一种全新的藩属关系。

  

改变了,以往上下级的宗藩关系。

  

提出一种,兄长与弟弟,具有长幼关系,更为平等的宗藩关系。

  

现在已经,明确与大明,形成宗藩关系的高丽、南朝、以及高原部落会不会动心?

  

如果他们对这种,兄弟长幼,更为平等的宗藩关系动心。

  

他们就要承认自己是炎黄子孙。

  

大明是不是就能要求他们,全面复古中原文化?

  

别看历朝历代的番邦,都向往中原文化,都会派出‘遣唐使’来中原学习。

  

可这些番邦的精英层,也贼精的很!

  

他们派来,让中原王朝委培培养的‘遣唐使’。

  

都是他们的贵族,至少也是精英层。

  

而且,把文化、技术学回去后。

  

还会做出诸多限制,改良。

  

首先,中原的文化知识,他们只准许在精英阶层传播使用,绝不容许其统治下的平民,有接触的机会。

  

比如汉字、汉话。

  

其次,所有的文化习俗被带回去,都要被改良。

  

最典型就是高丽。

  

据出使高丽的使节介绍。

  

高丽也有贴对联、舞狮这些习俗。

  

但高丽把对联文化带回去后,不会照搬大明红对联的传统。

  

美名其曰,白色是高丽人,所喜欢的国色。

  

什么国色!

  

所谓的国色,就是高丽统治集团,为了树立和中原的区别,形成自己独有民族特征的政治手段罢了。

  

番邦学习中原文化。

  

却又对使用范围进行限制。

  

对使用形势进行改良。

  

无论有多少借口,本质上,都是为了与中原形成差异化,以此,保证其族群独有特征。

  

因习俗的差异化。

  

必然会对中原产生一定排斥。

  

抵制,中原华夏文化的全面同化。

  

可如果,这些番邦对老四提出的兄弟长幼,更为平等的新宗藩关系动心。

  

那么,就可以要求这些番邦,准许大明统治下的华夏文化,全面,不做限制,不做改良进入各个番邦。

  

当这些番邦之民,被中原文化彻底同化。

  

对中原文化产生强烈向往和认同时。

  

大明对这些番邦,便可予取予求了。

  

吞并也可。

  

即便保留藩属地位,这些番邦也无法动员其百姓,损害大明边疆利益。

  

大明周边番邦,就会成为大明王朝,最为稳固的后花园!

  

大明是一个疆域辽阔的大国。

  

老四未离开前,奠定了整个辽东之土回归,后来,整个辽东,以鸭绿江为界,已经全都为大明所控制。

  

就连女真人,不愿归顺的,都往更北边,深山老林,冻土地区龟缩。

  

北征灭元后。

  

北元王庭烟消云散不说。

  

老四临走时,又为朝廷建立了蒙汉示范区。

  

一举拓土百万平方公里!

  

这几年,蓝玉、张玉很好的执行了老四临走前,给他们留下的方略。

  

蒙汉示范区模式,已经越过阴山,向草原深处蔓延。

  

展现了强大的吸引力。

  

无疑,此刻的大明,已经绝非传统意义的汉家十八省。

  

而是一个,真正幅员辽阔的政权。

  

幅员辽阔只是具备了成为大国的国土资源。

  

而想真正成为一个,存续时间久,且影响力巨大的大国。

  

他认为,单单疆域面积还不够。

  

君不见,汉唐疆域够幅员辽阔了吧?

  

可汉唐成为主导天下,最具影响力大国的鼎盛时代,仅仅只是昙花一现。

  

为何如此?

  

就是没有处理好边界问题,以及和周边番邦问题。

  

边患,让汉唐不断流血,最终引发内部矛盾。

  

汉武帝为了灭匈奴,国弊民疲。

  

唐朝为了安边,设立外重内轻的节度使制度。

  

从南到北边境上,从高祖李渊到李隆基,大唐彻底走向衰败,李唐的军队,一直在边境上不停战斗。

  

耗空国库的同时。

  

也培养出,一群桀骜不逊,并且利益一致的军阀集团。

  

所以,他认为,要想成为大国,还得处理好宗藩关系,以及和番邦的关系。

  

可以利用老四提出的新兴藩属关系,用中原文化,将番邦彻底同化,使番邦之民,完全认同自己也是炎黄子孙。

  

使番邦变成大明的后花园。

  

如此,大明东西南三个方向就不会消耗朝廷国力。

  

对待北方草原。

  

大明可集中力量,武力打击的同时,持之以恒,推行老四蒙汉示范区模式。

  

最终,将整个北方草原,彻底同化,纳入大明的有效统治。

  

一直延伸到漠北,冻土地带!

  

彻底奠定,大明至少三百年大国根基!

  

朱棣并不知,朱元璋受他启发,结合读史对照,短暂瞬间,竟然想了这么多。

  

并且,还形成了,大国根基论!

  

他目光依旧平静看着,额头冒汗的陈寿:“陈朝太子,你同意本王所说吗?”

  

‘老子怎么同意!’

  

陈寿眼底闪过一抹烦躁厉色。

  

朱四郎口口声声称呼他陈朝太子。

  

还问他,同不同意其提出的中原为主干,四海炎黄子孙为枝叶的兄弟论。

  

若是同意,不就变相承认,他们陈朝当初,妄图以枝叶,取代主干的野心?

  

这不但被打脸!

  

更会为陈朝招来杀身之祸!

  

陈寿艰难低下头,倍感屈辱,道歉道:“国主,刚才我口误了,还把国主当成,昔日让我狼狈不堪的燕王!”

  

胡惟庸、吕本等人,气的咬牙,失望低头。

  

废物!

  

心中咆哮大骂。

  

叶茂、朱樉等人,却全都笑了。

  

陈寿不但道歉,承认自己口误,担心朱棣紧抓不放,还主动提及,当初被朱棣打的狼奔猪突的屈辱事情。

  

不光自己丢脸。

  

还把陈朝的国格也全都扔在地上。

  

只求,能求得朱棣,不要紧抓此事不放。

  

朱棣笑笑,“无妨,毕竟,我昔日的确是燕王,你叫习惯也属正常。”

  

这个日子,朱棣肯定不会紧抓不放。

  

尤其,对方还是代表一个政权前来祝贺。

  

太咄咄逼人,对于燕华的对外形象,没什么好处。

  

这便是,国与国之争。

  

小惩大诫即可。

  

陈寿暗暗长出一口气,忙把陈朝的贺礼报送后,迅速来到使节团的位置,老老实实,站在后面。

  

“倭国,幕府大妇,携幕府少将军,及诸侯大名…”

  

蒋进忠唱喝中。

  

日野业子及其兄长,带着其长子,率领一群倭国诸侯走出来。

  

行礼后。

  

日野业子拿出一份国书,双手高捧,“罪妇代表北方倭国诸侯联盟,向国主敬献献土献民书,祝王爷开国,始创燕华,望王爷接纳倭国国土、子民…”

  

日野业子还好些。

  

她一个女人,对倭国,不似那些野心勃勃,雄心壮志的男人们。

  

作为一个倭国女人,她更加懂得,如何生存。

  

何况,她已经和燕王谈好了租借法案。

  

第一批派往倭国,转运幕府忠勇兵马的船只,已经在半月前,从燕京启程了。

  

所以,她对失去倭国,并没太多难受。

  

相反,她已经开始琢磨,如何依靠燕藩,尽快在次大陆站稳脚跟。

  

如何,给自己儿子,娶一个汉女。

  

王爷之女,她想都不敢想。

  

明朝皇室之女…

  

朱皇帝做大明皇帝时,恐怕也不会准许,大明插手王爷和他们的关系。

  

可平民之女,无论对中原,还是对燕华,影响太小。

  

她想为长子,娶一个,燕华精英之女,至少是个政治家族之女。

  

此刻,站在日野业子身后的诸侯大名,即便是支持日野业子的日野梓康,眼神都瞬间黯然。

  

叛乱集团献土献民。

  

再加上,他们北方诸侯联盟献土献民。

  

朱棣已经从法理上,彻底取得了对倭国的合法统治权。

  

即便是将来,他们强大了。

  

从法统法理上,也没有收回倭国国土的权力了。

  

何况,他们还能强大吗?

  

强大到,可以匹敌燕华?

  

无声的叹息,在每一个倭国上层诸侯大名心中响起。

  

在使节团、大明君臣注视下。

  

叶茂接过日野业子双手高捧的献土献民书,眼睛看着手中国书,双手不由自主颤抖。

  

激动转身,转交给朱棣。

  

朱棣展开细细查看阅读。

  

最后,接过蒋进忠捧来的国玺。

  

轻微声瞬间响起。

  

国玺红印盖在北方诸侯联盟递交的国书上。

  

从此刻起…

  

倭国,正式成为燕华国土之一部分!

  

朱棣看着印章,唇角情不自禁微微上浮。

  

从今而后,再无倭国,再无倭族!

  

合上国书。

  

高举。

  

大声道:“从此刻起,倭国,正式更名为,我燕华治下,徐福省!”

  

徐福省,是经过他和众臣讨论后,一致认同的决定。

  

也是燕华治下,第一个以人名命名的行省。

  

起初,有人提议樱花省。

  

但经过讨论,大家最终都认为,命名徐福省,更容易让倭国百姓接受他们的同化。

  

毕竟,徐福就连倭国上下,也都认同。

  

话音还在炎黄殿内回响。

  

朱棣转身,将国书放在炎黄视线注视的册封‘天眷’上。

  

啪啪啪…

  

朱元璋带头,刹那间,整个炎黄殿内,掌声雷动。

  

左侧一角。

  

徐妙音带着几名画师,通力合作,在一副长长画卷上,奋笔描绘。

  

记录下,朱棣将献土献民国书,放在‘天眷’上,朱元璋带着众人鼓掌的一幕。

  

画卷中,已经画好的,还有朱棣手按‘天眷’宣誓加冕的一幕。

  

也有,朱棣双手捧着王后凤冠,为徐妙云戴在头上,加冕徐妙云的刹那。

  

炎黄殿内,所有发生的重要一幕,都定格在了这幅长长的画卷上。

  

这幅画卷,不但成为价值连城的瑰宝。

  

更成为,后世演绎朱棣、徐妙云者,表演这一幕时,都会参考的范本。

  

这幅画,也被誉为,帝国黎明!

  

加冕仪式,至此,完全结束。

  

朱棣、徐妙云走在前面,带着众人,走出炎黄殿。

  

一排排马车,已经在炎黄殿外,宽阔的阔地上,密集停好。

  

朱棣握着徐妙云的手,来到最前面一辆马车旁。

  

马车只有半截车厢,没有顶。

  

毛骧穿着一身白色新式衣服,站在马车旁。

  

看到朱棣、徐妙云抵近后,激动拉开车门,“请少爷少夫人上车…”

  

声音响起,颤音十分明显。

  

朱棣、徐妙云含笑看向毛老六,点点头。

  

毛老六比他们还激动高兴。

  

朱棣握着徐妙云的手,踩着侧开门外的脚踏板,登上马车。

  

这辆没有顶棚的马车,只有后排,可乘坐两人的座位。

  

在座位前方,有一根横置的,铆钉固定的铁管。

  

站在马车时,可以用手握住,保持身体的稳定。

  

朱棣、徐妙云落座后,肩膀和头,刚好露出来,可以让百姓看到他们。

  

毛骧笑呵呵关上车门。

  

转身,登上马车前面车夫的位置,坐下,抓住马缰。

  

扭头,“王爷,臣要启动了!”

  

为了争这个赶车的活。

  

他可是费了老鼻子劲儿。

  

豁出老脸,去找叶茂、谭渊等人。

  

幸亏,这些后生晚辈,给他这个老家伙面子。

  

朱棣笑着点点头。

  

毛骧转头,轻轻抖了抖马缰。

  

已经年老,只能在马场颐养天年的小黑,似乎也知道这一刻,仰头欢快嘶鸣一声,迈着稳健步伐,牵引特制马车,缓缓启动。

  

后面。

  

蓝玉、沐英、方孝孺、铁铉共乘的一辆马车内。

  

铁铉看着小黑,视线移动,看向蓝玉,“梁国公,这匹马,就是伱输给王爷的那匹对吗?”

  

“哪壶不开提哪壶!你嫌咱还不够丢人!”蓝玉笑骂一声,看着已经年迈,无法上战场的小黑,笑着点头,“对,就是当初,我去土桥村找麻烦输掉的那匹马。”

  

“听说,当初选牵引马时,叶茂等人,已经秘密为王爷准备好了两匹,纯白无暇的白马,不过王爷坚持用小黑。”

  

“小黑跟对了主人,当初被我刺了一剑,在王爷悉心照料下,不但陪着王爷走上战场,称雄疆场,老了老了,还能出现在这样的场合。”

  

方孝孺感慨道:“王爷是个念旧之人,据说,当初的大黄,现在都在马场养着,王爷和王妃还经常亲自去照料。”

  

众人议论中。

  

紧闭的王宫马车门,缓缓拉开。

  

砰砰砰…

  

当小黑的身影,出现在王宫马车门时。

  

排列在门外两侧的礼炮,被战士点燃。

  

朱棣、徐妙云出现时,礼炮鸣响。

  

“快看!”

  

“王爷王妃出来了!”

  

燕京中央大道瞬间沸腾。

  

爆竹声,在燕京晴朗湛蓝的天空密集响起。

  

朱棣、徐妙云看着前方,激动摆手,欢呼的百姓,相视一笑。

  

朱棣握着徐妙云的手,二人站起来。

  

“王爷万岁!万岁万万岁!”

  

“王妃千岁千岁千千岁!”

  

“王妃好漂亮!”

  

“王爷怎么这么节约,王妃的凤冠,怎么是珍珠啊!”

  

百姓激动欢呼声,议论声,在马车尚未抵近就传来。

  

徐妙云抿唇浅笑,微微向朱棣侧头,“我听到,百姓在说你小气。”

  

“还不是都怨你,我当初提议,用玉石,你非要用珍珠。”朱棣笑着低语。

  

珍珠这玩意儿。

  

对于燕华这样一个,海产捕捞已经极为发达的国家,真的不稀奇。

  

一些小孩子,在海湾海边偷偷玩水时,都能的在蚌壳内,偶尔找到珍珠。

  

百姓埋怨也情有可原。

  

毕竟,在百姓看来,现在的燕京根本不缺钱。

  

凤冠意义如此重大,用一些奢侈的材料,百姓是支持的。

  

徐妙云浅笑。

  

珍珠在燕华的确已经算不得特别奢侈的东西。

  

但她凤冠上这一圈珍珠,也极为难得。

  

大小一样,还要纯白无暇。

  

这是数万课珍珠内,选出来的。

  

两人说话功夫。

  

马车驶离王宫范围,正式进入中央大道。

  

万岁、千岁的欢呼声更加沸腾。

  

一些小孩子,也不知谁给出的主意,每个孩子都提着一揽子,新鲜采摘的花瓣,当马车驶过时,孩子们纷纷叽叽喳喳欢快喊着,‘王爷万岁,王妃好漂亮’,捧着花瓣,高高抛到空中。

  

漫天飞舞,散发着芬芳的艳丽七彩花瓣,飘飘洒洒,从朱棣、徐妙云头顶落下。

  

徐妙云看着欢呼的孩子、大人。

  

看着一双双明亮的眼睛,一张张充满色彩的面孔。

  

看着,他们手捧着花瓣,奋力高高扬起。

  

心中不由感动,微微侧头,低语:“四郎,我们一定要对得起他们。”

  

“嗯!”

  

朱棣重重点头。

  

一手握着横置的铁管扶手,另一只手,抬起来,向百姓招手。

  

徐妙云跟着如此。

  

两个人,一人手臂的真龙在翻涌,一人手臂上的凤凰在盘旋。

  

明媚阳光下,纯白底色中。

  

龙吟!

  

凤鸣!

  

刹那间,整个中央大道的气氛,瞬间达到巅峰。

  

马车内。

  

所有人都下意识,侧头,透过车窗,微微向天空看去。

  

百姓的欢呼声,冲霄而起,凝聚在天上的回响。

  

宛若龙吟凤鸣!

  

吕本坐在胡惟庸对面,盯着,漫天飞舞的花瓣中,朱棣、徐妙云招手,百姓欢呼回应,脸格外苍白,冷哼一声,“可真会蛊惑人心!”

  

他都不得不承认。

  

在这一刻,当朱四郎和徐大丫双手举起,招手回应愚民时。

  

两人衣袖绣织的金龙和团凤,在明媚阳光映照下,实在太震撼了。

  

没有亲眼目睹。

  

根本难以想象给人的冲击多么大!

  

这章,和昨天的一章,本来是一章,这几天忙着考公,实在没办法一起写完,就给大家一种水的感觉,对不住各位书友了。

  

最后,再求一下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