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回到红火岁月做俗人

322余韵

  

第323章缝纫机的包装箱个头大,唐植桐在两个姑娘的帮助下,费了一番劲才牢牢地绑在了自行车后座上。

  

跟曹双双道别后,小两口骑着自行车,小心翼翼的往家赶。

  

“文文,我刚想起一件事来。这缝纫机要是被邻居看到,估计以后少不了找你加工衣服的。要不咱晚会再回去?”唐植桐想到了自己的童年,缝纫机针脚均匀、细密,做出来的衣服格外板正,但由于缝纫机稀缺,不少家里没有的邻居就会求上门让帮忙加工。

  

“没事,由着性子做呗,正好跟邻居们缓解一下关系,现在外面不少眼红咱家的。”小王同学并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多少也听到一些风言风语,独门独院,三辆自行车,两个正式工,导致不少邻居患上了“红眼病”。

  

“那成,咱现在回去。”既然小王同学有心理准备,唐植桐也就不再多劝。

  

由于临近吃晚饭的时间点,史家胡同街口乘凉的邻居并不多。

  

朱大爷光棍一条,一人吃饱全家不饿,早早地吃完饭,摇着蒲扇在水站旁边乘凉,有零星的邻居在给家里接水。

  

“吆,桉子,这是要大件了?”老朱看到木箱子上的“缝纫机”字样,独眼中露出八卦的锋芒。

  

“朱大爷,吃了吗?”唐植桐笑着点点头,慢慢将自行车刹停,单脚支地,从自行车上下来,由骑改推。

  

“吃完了。你这四大件可快凑齐喽。”老朱盯着木箱子,眼里充满了对唐植桐的羡慕,美娇妻,三转凑齐,好日子不过如此。

  

“买回来了?我帮你抬厢房去。”张桂芳此时早已做好饭,就等着小两口回来吃饭了,听到动静后,出门说道。

  

别看小王同学偶尔轻捶两下唐植桐,那只是夫妻之间的小情趣,力道她还是有的,而且不弱,在这一点上,唐植桐深有体会,所以也并未阻止王静文搭手。

  

“贡献好啊,十来年了,咱市还是头一回。”老朱吧咂两下嘴,这个羡慕也羡慕不来,让唐植桐顺利带偏了话题。

  

尽管小王同学有心理准备,唐植桐还是将买缝纫机的事跟前两天街道送感谢信扯到了一块,只能说吴海洋的帮忙来的恰到好处,经街道敲锣打鼓一宣传,一些牛鬼蛇神短时间内不会明面上跟唐家炸毛。

  

由于缝纫机还没有开箱,大家嘴上都没说什么,其实心里都在盼着一睹为快,所以这顿饭吃的很快。

  

作为家里赚钱的主力,唐植桐和王静文在家绝对是受优待的,虽然凤芝饿了,揪着窝头先吃,但张桂芳炒了两個青菜,一个都没有让她碰。

  

“哥!哥!打开看看,打开看看!”凤芝一手揪着窝头往嘴里送,一边嘟嘟囔囔的怂恿。

  

“真漂亮!”凤芝上手摸着缝纫机的工作台,眼里充满欣喜。

  

缝纫机被木头框架和铁丝固定,可谓是十分牢固,加上这年头也没有暴力运输一说,所以缝纫机完好无损。

  

“哈哈,这不前阵子做了点贡献,单位奖了一张票,我们借了点钱,接下来可就要打饥荒喽。”唐植桐的瞎话张口就来,之所以这么说,也是为了让人找点平衡,阿q嘛,日子越不如意,越需要这种聊以自慰的精神。

  

由于缝纫机在自行车后座,头轻尾重。

  

“行了,你们玩吧。我收拾一下。”唐植桐将缝纫机配发的说明书、螺丝刀和缝纫针递给小王同学,自己转头收拾地上的木头。

  

唐植桐用钳子将铁丝拧开,把架子拆掉。

  

“妈,我俩抬就行,不沉。”木箱子并不轻快,好在两边有钉好的横木可以抓握,王静文没有让婆婆插手,而是亲自下场和唐植桐抬。

  

前前后后用了一刻多钟,一台崭新的缝纫机摆在了家人面前。

  

到家后,王静文先放好自己的自行车,然后按住丈夫的自行车头,唐植桐才趁机解开绳子,将木箱子搬下来。

  

吃完饭,唐植桐找齐工具,后面跟着两个跟屁虫,开始拆箱。

  

缝纫机的木箱子是用松木板钉起来的,唐植桐先用羊角锤将木箱顶部的钉子拔出来,在看到里面固定的结构后,才有步骤的将箱子全部打开。

  

“回聊了您呐,我们先回家吃口饭。”唐植桐没有过多跟老朱闲聊,推着自行车回了家。

  

“先吃饭吧,菜都凉了。”张桂芳没搭理小女儿,喊着儿子、儿媳吃饭。

  

“去,感情饿的不是你,对吧?”唐植桐揉揉凤芝的小脑瓜,这次用了两只手。

  

限于造纸的技术,现下只有小物件才会使用纸壳包装,绝大部分沉重的物件都是采用木箱包装。

  

而这些包装箱拆下来的木材一般都会成为销售部门的隐藏福利。

  

唐植桐又将木箱原样组装,抱到了正房,交给张桂芳,等冬去春来,用来装被子正好。

  

等唐植桐回到厢房的时候,小王同学正在两个小姑子的围观下穿针引线,准备试用缝纫机,唐植桐没有去打扰,自己找了一身干净衣服,去洗澡间泡澡。

  

时值初秋,一早一晚有些凉意,无论做些什么,最是舒适不过。

  

唐植桐美美的泡了一次华清池的温汤,擦干身体,穿上衣服,给小王同学换上一池新水,回到厢房的时候,两个没眼色的妹妹竟然还在!

  

“都几点了?别看了,去睡觉。”唐植桐过去一手一个,将手放在两个妹妹的脑袋上,朝门口稍微一转,示意她俩走人。

  

凤珍一点抗争的意思都没有,拉起妹妹的手就要往外走。

  

凤芝则有些不情愿,眼睛盯着正在噔噔作响的缝纫机,嘴里嘟囔着:“灰喜鹊尾巴长,娶了媳妇忘了妹。”

  

“嘿,你这倒霉孩子。明天再来看。”唐植桐赏了凤芝一个脑瓜崩,这小孩子吧,只要营养能跟上,思维就会活跃,自己小的时候,也没少魔改古诗、歌词。

  

春眠不觉晓,处处蚊子咬,打上敌敌畏,不知死多少。

  

太阳当空照,儿对我笑。小鸟说早早早,你为什么背上小书包,我要什么学校…

  

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还有你,别练了,给伱放了水,去泡个澡。”唐植桐送走两个妹妹,先给小王同学找出衣服,又回到她身边,双手揉搓一下她的耳垂,说道。

  

“讨厌。”小王同学拨拉掉丈夫的手,恋恋不舍的停下,起身拿着衣服、毛巾去洗澡了。

  

唐植桐则从书架上抽出一本诗歌集,随手翻看着。

  

诗歌的发展很有意思,从最早的诗经,到后来的楚辞、汉乐府,再到唐诗、宋词、元曲。

  

每个时期都有很多脍炙人口的佳作。

  

诗经含蓄唯美,唐诗大气磅礴,无不让人津津乐道。

  

到了宋词多了一些小家子气,元曲多为情爱一类,再往后佳作就更少了,现代诗歌嘛…

  

每个时期的诗词歌赋都有自己的特点,但每个时期都会夹杂一些“怀才不遇”的牢骚调调。

  

唐植桐两度年少,上次年少时不明白,诗写的这么好,为何不重用?

  

等年岁渐长才明悟,喜欢发牢骚、恃才傲物的人没人喜欢。

  

终唐一代,280多年,诗人众多,但能做到高位的诗人,无不是发牢骚最少,甚至不发牢骚的!

  

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

  

唐植桐没有看那些牢骚诗句,而是逮着唐寅的一首诗词细品:

  

衣褪半含羞,似芙蓉,怯素秋。重重湿作胭脂透,桃在渡头,红叶在御沟…

  

啧啧啧,经历真丰富,写的也是真棒!

  

沐浴后的小王同学雪肤貌,蛾眉曼睩,玉软柔,唐植桐含英咀华,左右逢源,进退有节。

  

很应景的诗句,又是美好的一天…

  

星期二,中元节,家里祭奠什么的由张桂芳领着两个闺女完成,唐植桐照常上班。

  

到单位后,唐植桐先去找方圆,可不能再等方圆找自己了,那太不懂事。

  

“圆哥。”唐植桐看方圆办公室门已打开,径直走过去,看他在里面,敲了敲门。

  

“桉子,进来吧。昨儿怎么样?”方圆已在办公桌上铺好报纸,正在盯着出神,抬头看是唐植桐,乐呵呵的问道。

  

“嘿嘿,我要了一张缝纫机票。”唐植桐给方圆递颗烟,同时交了底。

  

“不算多,老苏没再多给点?”方圆接过烟,就一张票,有点不太满意。

  

“苏处漏了个口风,这事是胡局提议的,我个人觉得不适合要太多。加上家里正好缺一台缝纫机,就没再提别的要求。”唐植桐一边点烟,一边把昨天老苏如何说的给方圆描述了一遍。

  

“那还差不多。打算什么时候去买?钱凑不凑手?我这还有点。”方圆知晓前因后果后点点头,认可了唐植桐的做法。

  

“钱够了,有古都那边给的虎皮钱打底呢。不瞒圆哥,昨儿我跟媳妇直接去了百货大楼,当晚就拉回家了。”能主动开口说借给你钱的朋友,都非常够意思,唐植桐珍惜这份交情,没藏着掖着。

  

“嚯!你们这动作够快的啊。”方圆听后哈哈一笑,将此事揭过。

  

“新鲜呗,先买来练练手。嫂子月份也大了,家里有什么针线活,可以交给我,保质保量完成。”方圆级别正科很久了,每个月都有百十块钱工资,已经攒钱置办了一台,唐植桐去方圆家的时候看到过。

  

“行,有需要的时候不会跟你客气的。”方圆咧着嘴应下,想到马上要出生的老三,脸上的欣喜藏都藏不住。

  

哥俩又聊了些大字的写法一类的,唐植桐才回自己办公室摸鱼,看报、练字,还是美好的一天…

  

回到家,张桂芳见唐植桐回来,手里择着菜,跟儿子说着今天发生的事:“今天咱家的门槛都快被踩断了。”

  

“咋了?来找您做衣服?”唐植桐洗把脸,乐呵呵的回应着。

  

“哪能那么快?都精着呢,想先看看活孬活好。”张桂芳不糊涂,没被邻里吹捧的话冲昏头脑。

  

“那您怎么说的?”唐植桐坐下来,帮着择菜,院子里的青菜已经吃完了,这些是从副食品店买来的,老梗烂叶多,质量没法跟自己种的比。

  

“我说我不会呀,让儿媳妇先学着,等学出师了,再给大家伙帮忙,省的毁了料子。”张桂芳言语里透着一股精明劲,不拒绝,但也不给确切日子,就拖着。

  

“静文昨天还说来着,有求上门的,她愿意接着,也算是改善邻里关系了。”唐植桐将昨天王静文的话告诉了张桂芳。

  

“那也得先拿自己的练手。你们都忙,邻里的事听的少。前阵子西市也是有一家买了缝纫机,有人求上门,人家推脱不过,结果做的不称心,事主让人家赔钱。”张桂芳听后直摇头,补充道:“交到外面铺子里也不了几个钱,就是想占便宜。不是多年的老交情,这事不能接。”

  

“那行,听您的。今晚我就跟静文说。”可能是没有住在大杂院的缘故,唐植桐向来对邻里的这些事不怎么关注,长这么大也就与马家交情不错,其他家嘛,点头之交而已。

  

“一个桌上吃饭,我自己跟她说,省的你传错话。”这事牵扯到儿媳妇,张桂芳不放心,决定娘俩商量下怎么应对。

  

面对张桂芳,小王同学是个好说话的。

  

听婆婆问帮不帮忙,王静文笑盈盈的说道:“妈,这事全凭您拿主意,您想帮谁家就接谁家的活,实在推脱不过的就跟我说,我来处理。”

  

“你咋处理?”唐植桐好奇的问道,他还没见过王静文处理邻里关系。

  

“看布料呗,拖上个十来天,按照咱家里人尺寸做,就说手艺潮,没做好,赔个笑脸,赔人家布票和钱。正好捎带着把这个口子堵上,咱关起门来只做自家的。”王静文只是不耐烦处理这种小市民鸡毛蒜皮的算计,平时顾忌着婆婆的感受,不愿使用盘外招。

  

“倒也是个办法。妈,西市那家,是不是也是用的这招?”唐植桐听在耳中有些熟悉,想起做菜前张桂芳提的那个例子。

  

张桂芳听儿子这么问,仔细一琢磨,好像真是这么回事。

  

“西市什么事?”王静文问道丈夫。

  

唐植桐把张桂芳下午说的事给王静文重述了一遍。

  

“不稀奇。招式不怕老,好用就成。”王静文对此莞尔一笑。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