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奇幻玄幻 我的姐夫是太子

第四百一十三章水落石出

  

朱棣颔首。

  

只嗯了一声,道:“朕应下了。”

  

此言一出。

  

朱瞻基大喜。

  

他随即便折身回去,到那浩荡的人群面前,似说了什么。

  

于是人头攒动,人人欢欣鼓舞,接着便见乌压压的人一一拜倒,口呼:“吾皇万岁,皇孙殿下千岁!”

  

起初只是前头得知消息之人,可在后队之人,看着前头人欢颂,便已明白事情已定,于是也纷纷随之拜下。

  

于是,人潮犹如一道道波浪一般地起伏,欢呼之声直破天际。

  

那朱瞻基,这才又回到了午门外头,又回到了朱棣的面前,朝朱棣行了一个礼,道:“孙臣见过皇爷!”

  

朱棣看着远处浩荡的人群,心里竟是感慨万千,回过头,再见朱瞻基又恢复了乖巧的模样。

  

于是上前,故意板着脸道:“你倒是胆大得很,竟敢逼宫?”

  

朱瞻基不显惊慌,反而从容地朗声道:“这是师傅们教授孙臣的。”

  

“师傅们…”

  

朱瞻基道:“师傅们教授孙臣,读书是明理,是为明志,孙臣乃天潢贵胃,更要关注民生,要以苍生为念,此乃圣人教诲。现在百姓愁苦,孙臣岂敢坐视不理?正所谓虽千万人吾往矣,这既是为了社稷国家,也是为了天下百姓,有何不可?若是皇爷认为孙臣做的不对,那就惩罚孙臣的师傅们吧。”

  

朱棣一时之间,竟是瞠目结舌。

  

他回首。

  

见百官之中,不少人铁青着脸,神情很是复杂。

  

尤其是几个东宫的博士,吓得面如土色。

  

朱棣最后道:“下不为例。”

  

朱瞻基欢喜地道:“皇爷圣慈,孙臣铭记于心。”

  

朱棣这时却道:“这些军民百姓,是你领的头?”

  

朱瞻基老实道:“正是孙臣。”

  

朱棣大为古怪:“你如何领头?又如何能聚众这样多的人?”

  

朱瞻基不慌不忙地坦然道:“一方面是有人谣传要禁新政,引发了民愤。另一方面,皇爷在孙臣年幼时,也教授了孙臣不少治军之道…”

  

朱棣认真地听着,很是满意。

  

尤其是听到那皇孙殿下千岁的欢呼声,令他心中颇为欣慰。

  

他年纪大了,在这个时候,最为担心的就是后继无人,现在有此孙儿,若他真有什么好歹,这大明的江山,也后继有人了。

  

此时心中大喜,却又没有表露分毫,只是道:“杨卿。”

  

杨荣忙道:“臣在。”

  

“朕既已许诺,那么就该明旨发出,方才所许诺之事,要昭告天下,文渊阁早拟旨意,拟定之后,呈朕过目。”

  

杨荣道:“遵旨。”

  

朱棣又道:“现在事情既已尘埃落定,那么…”

  

“陛下,事情还没完呢。”张安世连忙在旁提醒道。

  

朱棣看着张安世:“还有何事?”

  

张安世只好道:“陛下难道忘记了?还有乱党!”

  

此言一出,空气骤冷。

  

朱棣原本心情不错,可在此时,眼里勐地掠过了肃杀之气。

  

冷冷地道:“张卿所言极是。”

  

说着,他疾步走到了此前那五花大绑的梁撤面前,朱棣的目光审视着此人,梁撤大惊。

  

朱棣沉着眉头道:“方才你说,是张安世指使的你?”

  

梁撤被朱棣盯得心慌,于是连忙道:“是…是…是…”

  

朱棣大笑:“可这你之所言的幕后指使之人,乃是朕的孙儿,这样说来,你的意思是,在张安世背后指使你的皇孙,他教你们要给张安世黄袍加身,要拥立张卿?”

  

朱棣笑吟吟的看着梁撤。

  

梁撤不说话了。

  

朱棣道:“这样说来,那么事情就太可怕了,朕的亲孙儿,为了拥立张安世,不惜大造声势,要将这天下赠予他的舅舅。是吗?”

  

梁撤依旧抿紧了嘴唇,不言。

  

或者说,他无言以对。

  

朱棣突然大喝:“是也不是。”

  

梁撤难以启齿地道:“莫须有。”

  

朱棣听了这三个字,又大笑:“好一个莫须有,好的很!张卿,此人的父母妻儿可在”

  

张安世悻悻然道:“莫须在吧。”

  

朱棣回头瞪了张安世一眼。

  

张安世道:“臣去查…”

  

朱棣道:“不必查了,立即捉拿,要当他面,统统诛杀,这是他自己选的嘛,谋逆、构陷忠良,诬告,只此三条,朕也绝不姑息。还有…将他一家杀尽之后,给朕将他凌迟。”

  

朱棣说着,点了点梁撤,而后,又点了点其他几个附和着构陷张安世的人,这才道:“这些人,都是如此,至于其余的,诛杀、连坐!”

  

这梁撤听罢,眼中闪过一抹惊恐。

  

虽他已接受了残酷的现实,可此时亲耳听到朱棣说出了判决,令他心头一沉,还是不可避免的觉得害怕,于是下意识地放声悲哭起来。

  

这些人犯,个个哭做一团。

  

朱棣却不予理会,在他看来,江湖里是没有人情世故的,他是靠杀戮起家,自然杀戮对他而言,就是最好的解决办法。

  

“这些人,是受何人指使?”

  

“陛下,臣已彻查了,现在他们自己露出了马脚。很快…就会有眉目。”

  

“好的很。”朱棣满意地道:“朕等的起,朕倒极想看看,到底是何人,敢这样明目张胆,这样的放肆!”

  

朱棣说话的时候,眼睛却是看向百官的方向。

  

百官肃然,一个个默言不答。

  

朱棣又道:“教军民百姓们散去吧。三日之内,朕要逆党的结果。”

  

张安世在旁忙道:“不需三日,今日之内,就可水落石出。”

  

朱棣嗯了一声,却是一把抓着朱瞻基,边道:“朕乏了,与朕回宫,张卿去忙碌吧。”

  

朱棣说罢,便风风火火地摆驾回文楼。

  

朱瞻基尾随着朱棣抵达。

  

至于群臣,现在却都跪于文楼之外,不得旨意,无人敢妄动,只默默的候着。

  

许多人意识到,这一次,算是一败涂地了。

  

可接下来,会波及到何人,却让人难以预料,因而人人心中忐忑。

  

此时的朱棣正端坐着,看了朱瞻基一眼道:“你这个家伙,怎么也掺和这件事?”

  

朱瞻基道:“皇爷…阿舅说了,要教我好好历练,多和军民打交道。”

  

朱棣一挑眉:“此事,当真是你牵头的?”

  

“不,是大势所趋。”朱瞻基耐心地道:“阿舅和我说,现在军民百姓已逼到了绝境,对于大臣的不满,已到了滔天的地步。这个时候,必然会破釜沉舟,自发的组织起来,阿舅说他很忙,这事他顾不上,他要去模范营巡营,便教孙臣与军民们接洽,军民们得知孙臣乃是皇孙,个个振奋,自然而然…”

  

朱棣听罢,一切都明白了。

  

这么多的军民百姓,就好像干柴一般,终于遇到了火星子,张安世却故意让朱瞻基去负责接洽,本质上,就是借此机会…给朱瞻基营造众望所归的形象,又将自己从中撇清出去。

  

何况这等事,对于磨砺朱瞻基大有好处,既可让他更深刻的体察民情,更可以让朱瞻基在此过程中得到锻炼。

  

于是朱棣道:“你这个阿舅,真是用心良苦啊。这一次,他倒也不是懒,实在是为了你操碎了心。”

  

朱瞻基一脸坦荡荡地道:“舅舅对外甥好,不是该当的吗?我听人言,东城有一人家,家里颇为殷实,却因无子,因而这诺大的家业,都继给了自己的外甥,民间也说,一个外甥半个儿。”

  

朱棣托着下巴,道:“是吗?”

  

朱瞻基认真地点着头道:“这是孙臣从百姓们口里听来的,应该没有错吧。”

  

朱棣站起来,随即皱眉道:“你在栖霞,可还有什么感受?”

  

朱瞻基想了想道:“孙臣在想,寻常百姓的日子,确实不容易,每日为一日三餐而奔走,辛苦劳作下来,每月既要给妇人们添衣,要让孩子们读书,日也不歇,每月的薪俸也已所剩无几,若是再遭遇了其他的变故,那就更加糟糕了。孙臣现在的俸禄,就低得很,阿舅给孙臣定的乃是三等吏的薪俸,这薪俸,还不顶孙臣从前在东宫时喝一口好茶呢。”

  

朱棣颔首:“是啊,历来民生多艰。”

  

朱瞻基继续道:“若只是如此,孙臣倒是不觉得民生多艰,反而更令孙臣诧异的是,即便是生活如此的艰苦,这些在太平府的百姓,依旧感念皇爷的恩德,说是幸好开了新政,才有太平府城这样的容身之地,若是像他们当初那般,莫说一日三餐,教孩子读书,妇人添衣,便是养活自己,能吃上白米都难,每日衣不蔽体,一年到头,也不知肉味。他们提及皇爷,都说皇爷乃是天下一等一的好皇帝,历朝历代,也不曾多见的,即便是汉文帝,只怕也做不到皇爷这般。”

  

朱棣听罢,厉声道:“少说这些,这不是外头,朕是什么模样,朕心里没有数的吗?你长大了,却也刁滑了,不要什么都学你的阿舅,你阿舅就熘须拍马这一点很不好。”

  

朱棣还是很理智的,汉文帝…他也不觉得自己可能达到这样的评价。

  

说实话,这天下百姓,不将他视为隋炀帝,就算是烧高香了。

  

朱瞻基却好像一下子,蒙受了不白之冤一般。

  

但凡是一个有理想,有志气的少年,谁愿意被人视为他阿舅那样的马屁精彩?

  

何况朱瞻基出身高贵,内心还是很有傲气的,于是他立即道:“孙臣若有一句虚言,天厌之!”

  

朱棣:“…”

  

朱瞻基接着道:“孙臣实是亲眼所见,亲耳所闻,这栖霞的各处茶肆,哪怕是说书唱戏之人,近来所讲的故事和戏曲,也多是皇爷您的丰功伟绩,但凡只要讲皇爷靖难的戏文,便能得满堂喝彩,人人愿争相打赏,若是讲其他的戏文,人便散去。这些都是骗不得人的。’

  

这个就令朱棣大感意外了,他听罢,便大惊道:“什么?现在人人都在讲靖难的事?”

  

要知道,这靖难对于朱棣而言,却是极敏感的东西。

  

这就如同在贞观的时候,人人都在大谈特谈玄武门之变一样,你猜李世民得知之后是什么心情?

  

好的不说,你们专挑污点来吹捧是吧,这些该死的小黑子。

  

朱棣的脸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沉了下去,竟觉得有些脑壳疼。

  

朱瞻基没想到皇爷的反应,竟是这样的大,一时之间,竟不知该怎么回应。

  

朱棣怒气冲冲地道:“民间之言,多是以讹传讹,你是皇孙,还是要多读正经的经史,不要总是沉溺在那牵强附会的胡言乱语之中。”

  

朱瞻基只好耷拉着脑袋。

  

朱棣见他一下子消沉下来的样子,便起身,拍了拍他的肩,很有耐心地安慰他道:“无论如何,吾家龙孙已是今非昔比,朕甚是欣慰,得孙如此,不枉当初靖难,给你传承这般大的家业。”

  

正说着,亦失哈却是匆匆进来,道:“禀报陛下,芜湖郡王求见。”

  

朱棣眼眸亮了亮,随即惊讶地道:“就已查明了?”

  

“已经查明了!”亦失哈道:“郡王殿下禀告说,若是可以…他这便入宫拿人,除此之外…宫外头,也已抓住了几个匪首。”

  

朱棣大为振奋,带着几分激动道:“这个家伙…总算干了一件好事,也好,趁此机会,可以一网打尽!”

  

说着,朱棣背手踱了几步,接着道:“命张安世率锦衣卫入宫,还有…百官可还在殿外吗?”

  

亦失哈忙如实道:“都在殿外…不敢妄动。”

  

朱棣颔首:“好的很,那就好好的算这一笔账吧。”

  

以张安世为首,押着十数人来了。

  

这些人口呼冤枉。

  

而张安世对此,似乎不为所动。

  

他此时也露出了如释重负之色。

  

不过想到即将要面圣,却又打起了精神。

  

当张安世出现在了文楼之外。

  

这文楼外头,百官束手。

  

他们一见张安世来,随即目光落在了在他后头押着的人身上,这骤然之间,有人色变,低呼道:“吴公…”

  

显然,被抓之人,许多人都是认识的。

  

即便是杨荣,也皱眉起来,不过他不露声色。

  

胡广更是抬眼之后,脸上透出几分震惊,又忙低下了头,露出了于心不忍之色。

  

胡广低声对杨荣道:“吴公…怎会牵涉此事…他…”

  

杨荣只嘴唇微动,用微不可闻的声音道:“你能不能不要见了谁都要惊诧,滥发同情。”

  

胡广:“…”

  

张安世在殿外站定,又有人入内通报。

  

文楼乃是小殿,殿中狭小,自是站不住百官。

  

随后,朱棣竟是徐徐踱步而出,他先抬眸看了张安世一眼,又见十数个人已被人按在地上。

  

至于百官,个个垂头不言。

  

朱棣的目光最后又落回张安世的身上,道:“还有何人,这百官之中,也有不少人牵涉吧?”

  

张安世道:“陛下,确实有不少。”

  

朱棣眼中透出几分怒色,接着冷然道:“那就拿人,一个都不要放过。”

  

张安世道:“臣读《春秋》,颇有感悟,正所谓,不教而诛,是为虐也。臣以为,还是先明正典刑为好,免得有人不服,认为臣滥杀无辜。”

  

朱棣颔首。

  

张安世虽掌锦衣卫,看上去很荒唐,名声很不好,可不得不说,张安世这个家伙还是很守规矩的,但凡下驾贴或者拿人,几乎都有明确的罪证,从不含湖。

  

这一点,朱棣知之甚深。

  

朱棣此时又道:“众卿都在,那么…就让他们也一并听一听,这些人…是如何谋逆的。”

  

张安世道:“是。”

  

朱棣目光逡巡,既落在百官身上,又从校尉们押来的十数个钦犯那儿,似乎也看到了一些熟面孔。

  

不过朱棣没有声张,他等张安世拿出实打实的东西来。

  

只见张安世道:“陛下,此事…得从江西布政使司的逆桉开始说起,这江西的逆桉…牵涉极广,那些地方父母官,甚至还有某些大士绅,若是没有和京城的人勾结,怎敢做出这等罪无可赦之事?”

  

“所以…在江西逆桉桉发之后,江西的逆党虽然一网打尽,可远在京城,与这些乱臣贼子们勾结之人,却依旧逍遥法外。”

  

一提及这一场谋逆大桉,朱棣便禁不住冷冷地哼了一声。

  

百官们的心,已是提到了嗓子眼里。

  

张安世接着道:“可据臣所知,我大明牵涉江西籍贯的大臣,多如牛毛,且与那些逆党们有过瓜葛之人,更是数都数不清。不说其他,单说文渊阁中,胡公与金公,便是江西人。”

  

张安世说罢,笑着看向胡广,道:“胡公,你看我说的没有错吧,若是我查的没错的话,胡公…甚至和那江西的吴家,也是关系匪浅。”

  

胡广听罢,脸色骤变。

  

他原本还沉浸在同情他人的悲痛之中。

  

谁想到,转眼之间,他居然开始同情自己来。

  

胡广立即道:“我…我…胡说八道,好吧,老夫确实与这吴氏,颇有一些瓜葛…”

  

张安世唇角勾起,笑吟吟地看着胡广,面色意味深长。

  

月初拜求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