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都市娱乐 我的系统不正经

第一千一百一十二章寸金地

我的系统不正经 疯神狂想 3898 2024-07-16 21:32

  

到了元代,釉里红的出现,才使得真正的高温铜红,进入了可控范围,但还是烧制不出整体的红色。

  

所以说,单色红釉瓷,比彩绘红瓷难以烧成的多。

  

就是因为这样,所以直到永宣时期,官窑才成功烧制出,世界历史上第一件通体呈现红宝石般色泽的瓷器。

  

像明洪武时期的红釉印花云龙纹高足碗,就是其中的代表。

  

还有传世的鲜红釉盘,就是在明永乐时期烧制成功的。

  

其中最具盛名的,肯定是明宣德鲜红釉盘。

  

而在宣德时期,还有器宝石红的瓶、碗、僧帽壶、菱花式洗、莲花瓣小壶。

  

除了这些,还有一些特殊的瓷器,像是描金龙纹盘、描金龙纹碗等。

  

这次瓷器除了使用宝石红釉之外,还有金彩,也就是黄金描绘。

  

如果是原来,陈文哲肯定是避开这种瓷器,不会制作。

  

现在不同了,他可以通过隋侯之珠学到金彩的烧制工艺,加上手中有着巨量黄金,自然是想要做什么瓷器,就做什么瓷器。

  

只不过,像是这样的瓷器,就算是他如果没有试烧几炉,烧制成功的可能,也很低。

  

这就不要说在明代之时,那时的烧制成功率,更低!

  

不说宝石红釉,就算明初的釉里红瓷器,虽然大量烧制,然而还是有许多根本看不出来红的影子,几乎可以叫做釉里黑。

  

所以说,对于陶瓷的红色制作,最为重要的还是烧制的环节。

  

而因为单色釉或者是红色彩绘釉瓷的不同,烧制环节也是不同的。

  

因为这个原因,红色瓷器就分为两种两种形式,一种是单色釉瓷,也就是瓷器通体红色,没有任何图案。

  

另一种红色釉瓷则是用红颜料画出图案,不是全部红色。

  

表面上看,以铜红料进行精细的彩绘,比起单一的色调,似乎要难得多。

  

前者好比要用红色在墙上,画满优美花纹,而后者仅需要把墙面涂满。

  

单从画的角度来说,平涂自然没有特别的技术难度,而画却需要多年的学习和训练。

  

不过,对于陶瓷上的红色来说,烧制环节才是最为关键的技术。

  

退一步来说,红色彩绘瓷就算烧制失败,但图案犹在,还是可以欣赏画面的精彩。

  

明初很多彩绘红瓷,虽然烧制失败,图案颜色成黑色,但图案本身依然精彩,被后世所珍藏。

  

但单一的红色就不同,某个局部呈色不佳,就意味着整件作品的失败,更不要说通体烧不出红色。

  

所以,通体红色的瓷器,反倒比用红色绘画的釉里红,要难以烧制得多。

  

陈文哲有经验,有时间,更是有资本。

  

所以,他不惜消耗大量顶级原材料,在制作其他瓷器的空隙,不停的试烧。

  

当经过几次入窑烧制之后,陈文哲就已经大体摸清楚了明清之时宝石红釉的烧制情况。

  

他毕竟有着近乎宗师级的烧窑技能,很多事情只是不熟悉,而不是不知道。

  

又一次烧制失败的经验,他就会注意,只要注意了,很容易就能找到问题所在。

  

所以,此时他已经十分清楚,烧窑之时的注意事项。

  

毕竟红釉最主要的还是烧窑,特别是温度控制。

  

比如烧成的气氛,高温红釉之所以困难,是因为要呈现出完美的红色,需要对烧成温度和气氛精确控制。

  

所谓烧成的气氛,就是对窑内氧气和一氧化碳浓度的控制。

  

简单地说,在氧气氛围中烧制,叫氧化焰,而在一氧化碳环境中烧制,叫还原焰。

  

高温红釉需要在1300℃的高温下,以还原焰烧成。

  

为什么通体红色的瓷器,难烧制?

  

在古代的技术条件下,对烧制温度和气氛的控制,极为困难。

  

比如温度,古代完全没有测量和控制温度的设备,窑内的温度烧到多少,完全要凭把桩师父的经验。

  

把桩师父就是负责烧窑的窑匠,烧成之时,是1250℃,还是1300℃,仅用眼睛观察,难度可想而知。

  

当然,窑工们慢慢发展出一些方法,来辅助判断温度的高低。

  

但火候的把握,仍然依靠经验。

  

除了温度的控制,还需要对一氧化碳的浓度,进行相应地调控。

  

1100℃的时候,一氧化碳的浓度是多少?1200℃时是多少?

  

这些都需要不断地调整,而能调整的,也仅仅是投柴的数量,以及空气流通的速度。

  

先前陈文哲之所以烧制失败,就是因为这一点。

  

现代虽然有很多监控设备,可以让他轻松知道炉窑内部温度,但是控制温度和知道温度,可是完全的两回事。

  

特别是投入木柴之时,还有空气流动,特别是一氧化碳浓度控制,如果没有足够的经验,烧制的次数太少,想要精准把握还是很难的。

  

要知道,柴窑都是要烧很长时间的,如果是在数十个小时的漫长烧制过程中,无论哪个环节出现问题,都有可能导致全部努力功亏一篑。

  

可以说,每一次烧窑,都犹如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

  

所以,明代以前,即使偶尔烧出局部的一点点红色,都会令人赞叹不已,甚至认为是上天的眷顾。

  

而烧成均匀的通体红色的难度,恐怕还要难上百倍。

  

不但难烧制,一次能烧制的数量也有限制。

  

这里还有一个容易忽略的困难,就是一窑之内,能够达到烧制红釉条件的位置,也极其有限。

  

窑炉之内,不同的位置烧成的温度与气氛,都有很大的差异。

  

窑工在满窑时,必须事先考虑,什么位置适合放什么瓷器。

  

事实上,窑内大部分的位置,都不适合放置红釉瓷。

  

甚至于行内把适合烧红釉的位置,称为“寸金地”。

  

难度既高,又无法大量地烧造,红釉之宝贵,就可想而知了。

  

不过要申明的是,过去的颜料都是天然矿物,难以提纯,稳定性也差。

  

但现代有了化学工艺,颜料的纯度、稳定性等都非常高,烧制起来就变得并不困难。

  

这也是刚开始烧窑,陈文哲自信心的来源。

  

可惜他的失败率还是太高,高到让他都有点不敢接受。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谁让他心太大呢?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