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二十八章:报仇
萧容衍手心一紧,魏国小皇帝的确是逃走了,燕国多番追寻都没有找到,也不知道藏在了哪里。
对燕国来说,这魏国小皇帝活着,始终是一个隐患。
“陛下…如今可还安全?”萧容衍掩住眼底情绪,低声问。
“怎么?你也想要复国?”西怀王笑着道,“算了吧容衍!之前我那小侄子的确是有意让我来找你,可是我没有答应…即便是你是天下第一富商家财万贯,可也断没有因为你是魏人就要你舍尽家财来复国的。”
西怀王笑得比哭还难看,他是魏国皇族,怎么可能不希望魏国能够复国,他只是知道…复国无望,不想再牵连朋友了。
“燕国势强,魏国注定复国无望!如今我那小侄子闹腾着复国的这些作为,都是小孩子打打闹闹,根本成不了气候,何苦再累的你散尽家财!”
萧容衍手心微微收紧。
“虽然我只会吃喝玩乐,可国都没了,家都没了,有些东西也能想得透!大燕志在一统天下…目标清晰又明确,强大的脚步只会更稳健!如今大周也是如此!一统天下看起来已经是大势所趋,这样的情况下,魏国想要复国,何其困难!即便是能复国…也定然是他国想要利用魏国成为手中刀刃!”
西怀王眼底的恨意并不强烈,只道:“只求有朝一日,大周女帝能灭燕,也算是为我魏国报仇了!”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萧容衍绝不能相信这番话居然是出自西怀王之口:“这话…是王爷自己想的?”
西怀王一副还是你了解我的模样笑道:“是我那侄子的老师柳万元说的,临走前…柳万元叮嘱我,不必将此次刺杀之事当做最要紧之事,不论如何保命最要紧!也算是给我那小侄子有个交代了。”
“柳大人是个明白人!”萧容衍真诚道。
“可不是!”西怀王长长呼出一口气,语气带着几分心酸,“可话说回来,我那侄子还那么小,就有复国的雄心壮志,比我…可强多了!”
萧容衍望着对他毫无保留,深信不疑的西怀王,低声道:“你好好养伤!这段日子…我让月拾亲自照顾你,若是能求得九王爷放了你,我便让人送你走!”
西怀王点了点头,心中感怀万分:“即便是不能求得放了我,这辈子…我能交你这么一个兄弟,我不亏!”
董氏同二夫人刘氏、三夫人李氏、四夫人王氏和五夫人齐氏商议之后,将大长公主出殡的日子定在十九,白卿言登基大典的前一天,是为了满足大长公主的心愿,也是也象征着晋朝彻底翻过篇去。
白家诸位夫人还未回来之前,蒋嬷嬷已经派人将各位夫人的居处归置妥当。
时至深夜,白卿言让白锦绣带着望哥儿先回去休息,多月未见望哥儿现在缠白锦绣缠得厉害。
白锦昭、白锦华和白锦瑟正是长身子的时候,白卿言也叮嘱她们先去歇一歇,...
歇一歇,后半夜过来换她和白卿玦。
小七不肯,好容易见了白卿玦,非要在这里一起守灵,但她未曾追问白卿玦这些年去哪儿,她知道白卿玦未曾回来,必然有未曾回来的道理,只要如今七哥是平安的…这就够了。
今日吊唁大周女帝祖母…晋朝的大长公主,白家诸位夫人回大都城,着实是喧闹了一整日。
日头西沉,暮色四合,在这鸟虫低鸣的夜安里,大都城终于静下来。
不多时,天空便下了起了雨,雨势不大,淅淅沥沥的,湿润了大都城内建筑连绵的青黑屋瓦。
禁军里里外外将白府护了一个严实,寻常人根本不敢靠近。
灵堂的门敞开着,带着湿意的风将白缟素绢撩起,灵堂内的光被扑得一暗,随着廊下挂竹帘的铜钩铃铛响起,复又摇曳着亮堂了起来。
白锦瑟已经撑不住,歪在白卿言身边睡着了…
白卿言让春桃去取了薄毯来给白锦瑟盖上,春桃顺便从清辉院小厨房拎来了佟嬷嬷亲自熬的汤,让白卿言和白卿玦喝上一些,人也会舒坦。
见白卿言和白卿玦正在说话,春桃悄悄给七姑娘盖上毯子,又盛了汤给自家姑娘与七公子,这才跪静静跪在白卿言身后。
白卿玦垂眸喝了一口汤,便将汤碗放在一旁,郑重望向白卿言说:“此次族长跟着一同来了大都城,但白卿平留在了朔阳,说是为以防万一,我便让沈昆阳将军暂时也留在了朔阳,等登基大典那日率大军抵达大都城,以确保无人能在长姐的登基大典上生事。”
夜虫避雨,躲在廊下阴暗角落低鸣,飞蛾扑撞廊下被雨水弄湿了半截儿遮挡飞虫的纱帘,让白府越发显得静谧,也越发显得白卿玦语声铿锵。
他目光坚定,誓要护着长姐顺利登基,绝不允许有任何人生乱。
“你得到什么消息了?”白卿言温声问白卿玦。
“还在南疆时,沈昆阳将军收到了三姐的信,说西凉在四月二十三曾派炎王李之节秘密前往晋国,但三姐距离皇庭那个位置还太远,未曾查出李之节为何前往晋国!巧不巧在回到朔阳后,收到了秦朗派人送来朔阳的信,称在五月十六…大都城正乱着的时候,他陪二婶儿去上香求平安时,瞧见了白水王与李之节私下密会。”
白卿玦话音刚落,就听到廊庑下传来脚步声,他立刻止了话音,戒备的目光朝门口方向看去。
正巧,是白锦绣带着秦朗过来…
秦朗看向正襟危坐的白卿玦,和神容疲惫强撑着打起精神的白卿言,行礼:“大姑娘、七公子!”
白卿玦忙起身行礼:“二姐!二姐夫!”
白锦绣颔首,开口说:“没想到阿玦已经同长姐说此事了,我也是刚刚才听秦朗说了此事,便立刻带着秦朗过来见长姐…想让秦朗将此事细细说给长姐听。”
“春桃…”白卿言侧头吩咐跪在身后的春桃,“在廊庑下守着,有人来了说一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