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大唐再起

第1286章分封

大唐再起 兰彻二世 3806 2024-07-16 15:57

  

不知何时,京城中流传起了分封建国的流言。

  

传闻,皇帝准备分封一块地方,给予自己的弟弟卫王李宾,让其世袭罔替,分蕃就国,成就一番兄友弟恭。

  

这话一出,众人皆不信。

  

从南北朝开始,实封早就被抛弃了,基本上都是虚封,即使到了前唐,大名鼎鼎的秦王,也只有开府的权力,并没有蕃国。

  

不过提到秦王李世民,话题就又偏转了,如果那时真的有蕃国,其还真不定能坐稳皇位。

  

话题越来越偏,甚至脱离到玄武门之变上去了。

  

也自前唐起,社会开放,只要不是编排当今,其余的倒是并无大碍。

  

有的人,于是就念叨起来:“高祖的玄武门,武后的神龙之变,玄宗皇帝的唐隆等等——”

  

“这加在一起,怕是十几次咯!”

  

基本上,除了唐高宗,唐德宗,唐顺宗,唐昭宗外,就没有一个正常继位的,不来一场政变,根本就不算正宗。

  

这些宫廷政变,反而极大的消耗了大唐的国力,内耗不止,这也是为何中唐后,一直无法消灭藩镇的原因之一。

  

甚至,到了后期,中枢的宰相们为了斗宦官,甚至拉拢地方藩镇,而宦官们也不甘示弱,也争相拉拢。

  

于是,诡异的事情来说,不再有人想要消灭藩镇,反而要千方百计的维持。

  

这也是为何,黄巢之乱前,唐朝还依旧能够维持体面的原因,因为藩镇们也需要朝廷来维持秩序。

  

人们都是天然的渴望秩序,而不是混乱。

  

幸好,这时候,邸报及时刊登了一份文章:论分封的损益——

  

这篇文章,先是讨论了从西周,西汉,以及西晋,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封国情况。

  

然后,拿西汉的铲除吕氏的藩王,与东汉末年的刘备来举例,讨论了分封的好处。

  

再又拿出西晋,以及刘宋时期的藩王之患,讨论其坏处。

  

虽然说这篇文章不偏不倚,但却暗示着,分封还是好大于坏,益大于损的。

  

而舆论,也因此而沸腾。

  

国子监生们,这为此愤慨起来,或者三五成群的讨论,或者聚众饮酒,大肆咆哮,引得洛阳的百姓纷纷看热闹。

  

这些读书人的讨论,只是在平民之中掀起波澜,而在官场上,却毫无涟漪。

  

甚至,许多高官,明示自己子弟,不要讨论这些话题。

  

不过相较于朝堂,翰林院总归是一处边缘,却有重要的场地。

  

进入翰林院的,每一届中,只有十余人,三鼎甲必然加入,其余的人都需要通考,难度不亚于进士科考试。

  

待上半年,修心养性,然后等候安排,好的去政事堂,当堂后官,差点的,就去六部,学习一番。

  

其他的进士两年观政,就可外放,但是翰林院的进士们,却要三年。

  

而一旦外放,就是正七品县令,一地主官,可谓是极大的跨越。

  

张齐贤从家中赶来,望着安静且阴凉的翰林院,不由得笑了起来:“终于又回来了。”

  

因为母亲去世,他休了半年假,别的人都已经外放,只有他还在,观政才堪堪结束。

  

有人劝他,应该早早的谋求外放,但他拒绝了依旧走完了三年流程。

  

无他,别看只是半年的缺,但后来上位晋升,例如六部侍郎,以及后来的政事堂,这时候讲究资历,他就平白无故的矮上半截,丧失了机会。

  

所以,宁愿等半年,慢一点,也不愿意丧失机会。

  

一来到翰林院,神武十一年的新翰林们,依旧在修史养心,但却议论纷纷,对于朝廷分封之策,格外的关注。

  

“老前辈——”

  

察觉到了张齐贤的到来,众人对于这个翰林院的有名人物,颇为认识,忙不迭的拱手行礼。

  

“有礼了!”

  

张齐贤也回礼,然后笑道:“听到诸位在谈起藩王分封,某着实受益匪浅!”

  

“哪里哪里,粗浅之言——”众人连忙摆手,不好意思。

  

在翰林时期,最大的好处,就是朝廷的纵容,言语失当,或者出小错,都会被原谅。

  

毕竟,翰林院是储相所在,翰林们最不济的,也是六部九卿,自然需要交好,亲近。

  

所以,翰林们公然讨论这些,并没有人检举,甚至治罪。

  

张齐贤特别的羡慕,这样的好日子他即将结束,步入官场,可谓是步步为营,不能有一丝差错,再也不能这样畅所欲言了。

  

所以,他拱拱手,笑了笑打了招呼,然后去找学士承旨,他也开始正式踏入官场了。

  

翰林学士承旨,基本上不怎么管事,但他手底下有一项重要权力——为皇帝草拟诏书。

  

也就是草拟一些征伐,大赦,宣麻拜相等军国要事,可以说是极为要紧的。

  

但,整个翰林院,只有六名学士,资历最深的为承旨,这份殊荣,着实难求。

  

与承旨见过礼后,后者五十来岁一生就在翰林院中,抬头言语道:“年轻人,孝义双全,功利心少,着实不错。”

  

“不过,你错过了半载,如今地方上,却是无有好的安排了。”

  

张齐贤颇为讶异,又觉得理所当然。

  

因为像他这样的翰林,外放也是有标准的,毕竟是储相,下县不考虑,最次的都是中县。

  

但,天底下哪有那么多中上县,再者说,天下那么广阔,来往案牍时间长,此时也有没有到的。

  

“张翰林,如今,有一职位,极为合适,且又恰如终南捷径,不知可否愿望?”

  

承旨不由得诱惑道。

  

张齐贤心头起了阴霾,这种好事,他一向是谨谢不敏的,但他不好得罪只能说道:“可否告知是什么,让我考虑一二。”

  

“这不,卫王府,还缺个录事参军,乃是正六品,仅次于五品的长史,两三年后,一经转任,可就是正五品的州刺史了。”

  

“十年,就可为知府,到时候六部九卿,宣麻拜相,岂不是轻松的很?”

  

听到这番话,张齐贤惊诧莫名,待遇这般好?

  

那,其中一定有诈。

  

“承旨,若是晚辈所知不错的话,卫王岂不是要分封地方?坐镇边疆?”

  

张齐贤无奈道:“到时候,数以千里,官职虽高,晚辈也受用不起啊!”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