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绍宋

第三十七章 弥合(下)

绍宋 榴弹怕水 10124 2024-11-04 13:02

  

赵玖终究还是没朝着新科进士发脾气,他最骨子里和最表面上还是讲道理的…而且,他自己也刚刚跟岳飞、张荣推心置腹,说清楚此事虽发端于捉婿,内里有可能诱发矛盾的隐患却是在于文武分制。

  

如何就能迁怒一个难得比自己年纪还小的人?

  

这么一看,赵官家似乎还是懂的轻重的。

  

所以,虞允文非但没有挨喷,也没有被推出大相国寺斩首,反而得以在一位实权统制官把门的情形下与官家、两位节度使一起在院中吹风,还喝到了大相国寺研发的一款新饮品,官家称之为冰糖雪梨润喉茶的东西,趁机说了些闲话。

  

这时候,因为有个官家在这里,大家说话多少小心一些,唯独这个新科进士,年纪尚小,又是第一次出蜀地,还是第一次跟官家喝冰糖雪梨,言语中倒显得格外激动和坦诚,基本上是有一说一,有二说二。

  

只能说,此人到底年轻。

  

不过,沟通还是必要和很有效果的,既然双方都这么识大体,那事情就好办多了。

  

最后,在官家再三的暗示和盘问之下,确定了这个新科进士所谓‘父母之命’并非推辞,好像确实是个妈宝的样子后,便干脆议定,留此人在此处过夜,明日在大相国寺门口演一出有礼有节的戏码,然后便各自离去,再不纠缠。

  

而赵官家也没有多留,只是让大相国寺的师傅们准备了一点‘冰糖雪梨’捎带入宫后便也直接告辞。

  

当日无话,翌日,因为虞允文的‘全身而退’,事情似乎也无波澜,不过是给今年这场极为圆满的大恩科添上一点笑料而已,还没有胡铨的那篇文章来的惊天动地。

  

但也就是这一日,年轻的官家居然称病,未出现在本该他做东的琼林宴上。

  

一开始的时候,几位宰执还不以为意,只当是官家又犯病了…当然,这个病指的是心病,之前祭祀洛阳八陵的时候就犯过一回了,属于老毛病。

  

毕竟嘛,赵官家只不过是个二十出头的年轻人,什么时候不开心了,跟臣子们闹点别扭也顺寻常,过几天好了不久行了?

  

然而,又过了一日,八月十四,新科进士大授官,赵官家依然躲在延福宫不出,只是着大押班蓝珪递出两张条子。

  

一张是让各路帅臣过完中秋节便各自回防区,小心防秋…这倒是题中应有之义了;另一张却是特旨以胡铨为枢密院编修,虞允文、胡宏为起居郎…竟是连状元和两位榜眼的授官都没干涉。

  

而此时,都省和枢密院的宰执重臣们方才从蓝珪口中,赵官家居然是真病了,连着两日都恹恹,便是射箭与习字都罢了。

  

这下子,宰执们方才一慌…皇嗣既去,赵官家毕竟是独苗一根,虽说只是小病,但万一有个迁延又如何?更何况这恩科一过,帅臣们都已经要各自各位,明日八月十五中秋一走,便是所谓秋后了,正该小心防秋,以备金人,如何能不做提防?

  

于是乎,首相吕好问以下,三位宰执只是在宣德楼斜对面的都省大院内稍作商议,便即刻联名奏上,以战时防秋为理由,以南阳事为成例,希望恢复昔日宰执入宫守夜定制。

  

赵玖收到札子,当时便从宫中遣蓝珪再度出来回话,说三位宰执既要处置都省、枢密院军国之事,又要三日一值夜,未免过于辛苦…若有不妥,不妨以六部尚书轮流入宫值守。

  

这话说的就有些荒唐了!

  

政治传统和政治权力阶级摆在那里,宰执毕竟是宰执,而尚书只是尚书,真有要紧事,莫说什么尚书了,便是六个尚书外加一个御史中丞一起上也没有一个宰相有用啊?

  

要知道,宰执是有议政权的,关键时刻是能下决断的,而且宫廷内外,国家上下也都认可宰执们这份决断,相对而言,御史中丞只是因为有一定的批驳权和对宰执的钳制作用才被称之为‘半相’,六部尚书就更胡扯了。

  

事关重大,于是乎,三位宰执赶紧再度联名递上一个临时写好的札子,直接了当的指出了官家的谬误,请蓝大官递回。

  

而赵官家也知错就改,当即再让蓝大官跑回来,却是同意了宰执轮流入宫值守的建议,但同时官家也指出来,可以适当补上一个枢密副使,以减轻负担。

  

这一次,他因为在病中,就不直接指名委任了,而是请宰执们连同都省、枢密院重臣们即刻议论出一个妥当人选…但要快,因为明日便是中秋,然后就是‘秋后’了。

  

闻得此言,几位宰执如何还不明白,这官家便是真有些恹恹,那也是真病假病凑一起了。

  

然而,明白归明白,这三位却也是无论如何都不可能放弃这个机会的…因为,这可是在推介宰执。

  

政治既人事,而这是最高等级的人事问题,公也罢、私也好,事关根本。

  

唯独此事终究得赵官家拍板,却是须尽力从自己夹袋中推介一个能让官家认可,或者说在官家夹袋内寻找一个自己最认可的人选才行。

  

总之,就是那个意思。

  

“可惜了。”

  

明日便是八月中秋佳节,枢相汪伯彦却枯坐书房,对着空白的札子文案一晚上难得动弹,连累着他刚刚定下的小女婿赵伯药和儿子汪忆一起干坐半日,不曾享用半点家常。

  

“若相公实在是没有人选,何妨做个顺水人情,又或者寻个官家最中意之人荐上去?”已经定了汝州通判的赵伯药犹豫片刻,小心相对,而由于尚未真正成礼,只是说定,所以这位新科状元也只是尊称未来岳父为相公。

  

“不是这个意思。”

  

汪伯彦幽幽一叹。“老夫经康履黄潜善一案,能久居枢密之位,已经是圣宠恩渥了,事到如今,又怎么会一意图什么自家羽翼以至于恶了官家与诸位同僚呢?唯独此时忽然想起一人,实在可惜,所以感叹…”

  

赵伯药自然不明所以,但汪忆却心中微动,继而醒悟:“父亲可是在可惜师兄?”

  

“是啊,你师兄若在,资历、学问、能耐、人品俱是抬举宰相的好契机…”汪伯彦微微颔首,继而捻须摇头。“老夫尚且记得,当日年轻,家境贫寒,蒙家乡王知县看中,他在县中筑英才馆,专门让备考的老夫去做馆,好让老夫补贴家用,你师兄恰好是王知县外甥,所以专门接到小馆随老夫进学,当时便有人感慨,这一栋小院子,将来要出两个宰相…如今老夫固然成了宰相,可你师兄却依然在北地迁延,不知道要受何等苦楚?”

  

赵伯药一时不解,便向自家大舅子看去。

  

而汪忆倒也干脆:“此人正是当日靖康中的主战领袖,御史中丞秦桧秦会之…靖康之变,他为守臣节,被金军一并掳去。”

  

言至此处,汪忆稍微一顿,复又加了一句:“别的不清楚,最起码去年我被父亲遣人赎回时,他和当日随二圣北狩的诸多大臣、贵戚子弟一起,皆是不知音讯的。”

  

赵伯药早已经肃然起敬。

  

这是当然的…要知道,靖康之耻,北狩的可不只是二圣和宗室男女,许多东京贵戚子弟,诸多大臣,当时也多被金人一并掳走。

  

而这些,都是被默认为守节榜样的。

  

不然呢?

  

难道要把人家当成宋奸来对待?

  

话说,这些被掳大臣,激烈一点的,知道金人是个什么形状,早早了结的固然有,比如枢密院都承旨刘子羽父亲刘韐;先前保有一丝希望,进了金营发现被骗,选择激烈殉国的也肯定有,比如翰林学士李若朴兄长李若水;但固守臣节,低头随二圣一起北狩的,也毫无疑问是忠臣啊!

  

这要是不算忠臣,那被掳后死在白沟的张叔夜算什么?怎么定性?

  

难道说出国家边界线前死掉的才算是忠烈大臣,过去了才死的,或者一直没死的就是宋奸?

  

留下来的人,是没这个脸说这个话的。

  

更何况,人家秦桧走前是公认的主战派领袖,当日金军要求割地,宰执议论不下,渊圣便要京中百官聚集公议,秦桧为首的三十多人坚决反对,反倒是如今在安然端坐京中,而且前途似乎远大的中书舍人范宗尹为首七十多人表示赞同。

  

而事后,秦桧升任御史中丞,更是坐实了他主战青壮派领袖的身份。

  

这还不算,等到靖康之变发生后,二圣被拘押在金营,当时不过是秦桧下属一个御史的马伸(现湖北制置使)发起,诸多忠臣联名,请求金人放回赵宋宗亲,依旧以赵氏为皇帝的行状之中,领头的便是秦桧和张叔夜。

  

这更是天大的功劳和天大的忠贞明证。

  

完全可以说,这种人,只要一日没有他归降的讯息传来,那他一日便是天下年轻士子们的楷模。

  

回到眼前,汪伯彦想到爱徒在北地受苦,又想到对方靖康中如此铮铮铁骨,却是几乎落泪…若此人在,官家何至于将什么张浚、胡寅之流引做心腹,自己又何至于苦苦无羽翼?

  

便是国家大局,也要再好上三分吧?

  

然而,这不是人没回来吗?这不是生死不知吗?

  

但不管如何了,总是要做事的,所以感慨哀思了许久之后,汪枢相到底是沉下心来,准备人选…其人拎起笔来,在身前案上一张白纸之上,陆陆续续写上了许多名字。

  

当先一个,乃是兵部尚书领开封府尹陈规;

  

其二,乃是御史中丞李光;

  

其三,乃是礼部尚书朱胜非;

  

其四,乃是自关西归来,新任刑部尚书王庶;

  

其五,乃是前御史中丞,现巴蜀五路转运使张浚;

  

其六,乃是两淮转运使赵鼎;

  

其七,乃是湖北制置使马伸;

  

其八,乃是户部尚书林杞;

  

其九,乃是江南发运使、督办东南茶盐事梁扬祖;

  

其十,乃是翰林学士林景默;

  

其十一,乃是资历极深的中书舍人范宗尹;

  

其十二,乃是枢密院资历官员、领职方司、都承旨刘子羽;

  

其十三,乃是知南阳府阎孝忠;

  

其十三,乃是资历老将、岳飞旧日长官、宗泽旧日下属闾勍…

  

大约穷尽心思写完之后,汪伯彦便与儿子女婿议定,说一个名字,议论何处不可,若确实不可,便去掉一个名字…儿子女婿自然省的自家这位相公的意思。

  

“陈尚书如何?”汪伯彦指着第一个名字正色相询。“此人是六部尚书中军功最高之人,知兵之能冠绝重臣,更是官家心腹之人。”

  

“兼职太多。”王忆严肃以对。“兵部尚书、开封府尹,前者掌握后勤、军备军械,后者主都城防务,都是此时不可轻易辞去的重任,若以西府相公的身份领上这两个职务,未免权限太大。”

  

汪伯彦缓缓点头,而且他知道,自家儿子同时还有一句话没说出口…那就是若陈规带着这两个兼职做了枢密副使,那这厮便不是吕颐浩的性子也有吕颐浩的实际了,岂不是又要被人在东府里面欺负?

  

“陈大尹是明法科,而且…”新科状元也小心提了点意见,但刚说完一个理由,那边泰山大人便已经动作了。

  

“老夫差点忘了此事。”汪伯彦抬手在陈规名下点了一点。“明法实在是太低了。”

  

赵伯药与汪忆齐齐颔首…宋代的明法科只考墨义四十条,兼小三经,地位是诸科最低,陈规此人虽是文臣,但科场上的地位怕是连曲端都比不过,也就是时势造英雄,否则这位兵部尚书、开封府尹一辈子前途也就是个知县了。

  

一句话,这是个硬伤!

  

“李中丞如何?”汪伯彦头也不抬继续问道。

  

“李泰发刚刚升的中丞。”汪忆苦笑不迭。“而且此人乃是李纲李公相心腹至交,李公相去位后,以李光为御史中丞,以李公相三弟李经为御史,已经算是官家对李公相一脉的极大安抚与宽宏了…如何还能再进一步?”

  

“不错。”汪伯彦也笑了出来。“不说李纲一脉能持此分量已经是官家仁至义尽,便是吕相公(吕好问)和吕使相(吕颐浩)两处,又如何能忍此辈更上一步?同样的道理,林杞林尚书那里也不做考量了。”

  

说着,汪枢相自在李光名下点了一点,又在林杞名字下直接划了一横。

  

而与此同时,新科状元却也终于明白为何泰山大人要让自己专门来此枯坐了…这分明是要趁着自己上任前,先给自己上一课,清楚一些局面。而自家大舅子因为被金人俘虏,又被泰山大人私下赎回,短期内难再启用,恐怕一力为泰山大人辅佐,却是专门过来自己作讲解的。

  

一念至此,赵伯药不禁正襟危坐。

  

“朱胜非如何?”汪伯彦继续追问不及。

  

“朱尚书是个好人选,但可惜是吕使相夹袋中的人物。”汪忆张口便来。“只此一虑。”

  

汪伯彦点了点头,便在朱胜非名字上画了个圈,然后继续询问:“刑部尚书王庶如何?”

  

“资历身份都够,但是败军之将,而且也是刚刚接任…倒是之前的刑部尚书权邦彦权尚书可惜了,但丁忧这种事情根本无法,也来不及。”

  

汪伯彦面色不变,只是在王庶名下点了一点,复又从容再问:

  

“张浚、赵鼎,有可能吗?”

  

“这二位迟早宣麻拜相,但眼下决然来不及。”汪忆依旧迅速。“中秋之后,怕是就要一力小心金人动向,各位方面使相、帅臣、大尹,都不大可能在官家考量之内。”

  

汪伯彦点了点头,一口气在张浚、赵鼎、马伸、梁扬祖四个名字下面直接划了一条横线,然后再问:

  

“林景默如何?”

  

“稍显年轻,但也只此一条。”汪忆对答如流。

  

汪枢相连连颔首,却又在小林学士名字上画了个圈,并同时在范宗尹、刘子羽二人名下划了横线:

  

“京中这几位资历较浅、年纪较小的,若林学士不可为,其余人也不可为。”

  

新科状元与自家大舅子齐齐重重颔首。

  

“闾勍…”汪伯彦看到最后一个名字,刚念出来,便一时失笑,主动在名下去了一横。“此时还没到这份上,但是个趋势。”

  

旁边端坐二人,各自无声。

  

“如此说来,便是朱尚书与林学士之间了?”汪忆轻声询问。

  

汪伯彦看着名单点了点头。

  

而汪忆也是一时释然:“二人足够了,爹爹既然无心,便将二人都写上去、送上去,让官家自己挑便是。”

  

汪伯彦再度点了点头,却迟迟没有动笔。

  

半晌之后,其人坦诚:“若是如此,官家何至于专门来问,还让我们提名?若他属意这二人,早该直接任用了。”

  

说到此处,在汪忆与赵伯药的微微惊愕与震动之中,汪枢相居然将小林学士与朱胜非一并划去,并重新寻一张纸,把李光、陈规、王庶三人重新写上。

  

不仅仅如此,汪伯彦居然正色再问两个小辈:“李中丞、陈尚书、王尚书最近可有哪位有所不妥?或是私下小节有亏,或是行事疏漏?”

  

赵伯药一时欲言又止,但还是在岳父与大舅子的鼓励眼神下张口说来:“相公,下官刚刚便想说,陈尚书最近遇到一桩案子。”

  

“德安府人士,六一居士欧阳修文学嫡传、前相公曾布女婿王铚,日前曾状告陈尚书,说自家书籍四万卷,昔日乱中被时为德安知府的陈尚书以避祸为由取走,至今不还,他实在是忍受不住,所以上告到了刑部…王庶王尚书初来,只是去函调解,结果陈尚书推说四万卷书俱在德安府、南阳府时流散了。”赵伯药赶紧小心言道。“此事之前议论纷纷,只是因为王燮被杀一事做了搅扰,一时被压了下去…人人皆知,是陈尚书夺了王家的四万卷藏书。”

  

“儿子也知道此事。”汪忆也若有所思。“据说,私下陈规还曾喝骂,说王铚无能,四万卷书在王家,不过吃灰罢了…京中议论,都说陈尚书是巧取豪夺,真真偷了四万卷书,且器量不足。”

  

汪伯彦怔了许久,却忽然嗤笑一声:“读书人的事,焉能说偷?而且,便是不足做个枢密副使,难道不能做个签枢密事吗?”

  

言罢,这位西府相公,直接打开札子,小心在早已经写好的荐文之上填上了明法科出身、做了贼的兵部尚书陈规。

  

写完之后,汪相公一时释然。

  

而此时,汪忆早已沉思,新科状元却在恍惚之中忍耐不住:“官家本意便是要相公与都省二位一起作保,推介陈尚书?”

  

“正是如此,但也不止如此。”汪伯彦扭头相对自家女婿,捻须而叹。“依官家如今威势,真要提拔便也提拔了,如此转了一圈,让我们来提,却不是一句爱惜羽毛可以解释的。”

  

“请相公指教。”赵伯药愈发恳切。

  

“老夫冒昧猜度,官家原本应该是犹豫于权邦彦权尚书和陈尚书之间,而权尚书既然丁忧,那陈尚书便应该是定下了,并要专司东京防御。”汪伯彦正色以对。“至于此番处置,乃是因为京中七八个月殊无战事,人心思安,而官家怕我们一意讲什么成例、规矩,却懈怠了军事大局,所以着力绕了一圈提醒一番…要老夫说,官家这一病,三分病在陈尚书不做修养,倒有七分病在朝中旧俗泛起,忘记金人将至上面。石言(赵伯药字)!”

  

“下官在。”赵伯药悚然一惊。

  

“你此番去汝州,一定不要讲什么虚浮俗礼,万事以抗金大局为先…若有一二不妥,还望你能学一学我那学生秦会之,做个有气节之人!”汪伯彦重重提醒。“莫忘了,你是官家登基以来第一位钦点状元,更是宗室出身!国仇家恨,皆在一念!”

  

赵伯药严肃起身,郑重一礼。

  

而几乎是同一时间,都省宰相府中,书房内独自端坐的吕好问吕相公看着身前画了一圈又一圈的陈规二字,也是微微一叹,继而书写起了举荐札子。

  

第二日,八月十五中秋节,三位宰执各自上疏,以秋后金人或将南下,京中军务繁杂、枢密院缺位为由,各自推荐人选守枢密院…都省宰相吕好问、枢密副使汪伯彦皆独荐兵部尚书领开封府尹陈规,都省副相许景衡同荐翰林学士林景默、礼部尚书朱胜非、兵部尚书陈规。

  

尚在病中的官家从善如流,以众意不可违,军事严肃,直发旨意,取陈规签枢密院事,并复昔日南阳旧例,全城军管,都省、枢密院迁宫中崇文院安置,并以宰执夜间轮流入值宫中,以备咨询。

  

而当日下午,都省、枢密院各自签发署令,经开封府下达全城…都省劝诫平民妇孺,若有南方可依者,不妨离京,然青壮军属非得开封府批文,不得随意离去;枢密院宣告全城产业,即日内纳为军管,若有军需,拆屋、征用之属,一律不得违逆,并将全城青壮登记在册,以备调用!

  

旨意、署令既发,全城悚然,原本尚在膨胀的东京人口陡然一滞,甚至出现了回流…恍惚之间,之前半年繁华之态,竟如镜花水月一般。

  

又过一日,各路帅臣在延福宫拜辞已经有些起色的官家之后,便各引亲兵,全副甲胄出东京城,分归各路防区。

  

战备之态,已无遮掩。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