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奇幻玄幻 大唐第一败家子

第七百一十九章:上官仪的疑惑

大唐第一败家子 烟雨织轻愁 8851 2024-07-16 17:37

  

正月初一之后,各地仍然没有开工。一直过去了正月初六,才开始开工。

  

到正月十五闹花灯的时候,又热闹了一回。

  

当初都在吃元宵和放花灯,热闹无比。

  

当然了,这元宵,是各行政省,自己掏钱无偿发放的。

  

如果不是无偿发放的话,是不可能有这么多人一起吃元宵的。

  

毕竟,不同的民族之间,饮食差异还是很大的。

  

不过,既然现在无偿发放元宵,那当然是不吃白不吃了。

  

再者说,元宵甜甜滑滑的,十分可口,让他们吃了之后,也直竖大拇指。

  

不过,美中不足的是,元宵本来有好多灯谜活动的。

  

但是这个活动,各地基本上很少能够开展起来。

  

纵然开展,也是雷声大雨点小,并没有几个人参与。

  

没办法,毕竟,那些原住民和东斯拉夫人,汉语水平还是有限的很。

  

猜谜语方面,真的不在行。

  

占据人数绝大多数的原住民和东斯拉夫人参与不进来,这个活动,肯定就热闹不到哪儿去。

  

不过,现在学生已经开学。

  

他们正在学习汉语。

  

就算是那些东斯拉夫人和原住民,每日也在或主动或被动的在学习汉语。

  

到明年,这种情况,估计就能得到一定的改善。

  

随着时间的推移,效果将会越来越显著。

  

元宵节之后,各项工程,开始逐步步入正轨。

  

因为人口的急剧增长,对于矿产的开发速度,也大大加快。

  

像是铁矿、铜矿等等金属的开采量,也在逐步提升。

  

华夏国的现代机械的产量,也在逐步提升。

  

而随着现代化机械的增加,建设的速度,也会进一步加强。

  

这个过程,真的是相辅相成得。

  

而华夏国的建设速度,或者不敢说绝后,但绝对是空前的。

  

当然了,华夏国之所以能够拥有这种恐怖的发展速度。

  

首先是因为中华商行这十几二十年的积累,积攒了庞大的物资。

  

其次,三大世家的几百年积累下来的物资,他们建设的城池,可都落到华夏国手里了。

  

到目前为止,华夏国和大唐之间,仍然保持者密切的商业关系。

  

大唐对华夏国的支持,是无比巨大的。

  

而现在,华夏国正在同东罗马帝国,建立了亲密无间的商业伙伴关系。

  

华夏国将他们的粮食,还有一些商品,源源不断的运输到东罗马帝国。

  

从他们哪里换取来大量的矿产。

  

而除了矿产之外,同时还有大量的人工。

  

同时,可不仅仅是东罗马帝国。

  

当时东罗马附近的好多国家,都在从华夏国收购粮食。

  

因为目前来说,整个欧洲都处于中世纪的黑暗时代。

  

到处都缺少粮食。

  

只要有足够的粮食,就能换取到大量的物资。

  

不过,对那些国家来说,能够换取到粮食,他们已经十分满足了。

  

因为长时间缺乏粮食的话,可能会造成国内的动乱。

  

而有了粮食之后,这种动乱,就会被大大缓解,削减于无形。

  

正因为有着这么多的外部支持,和他们自己的内部积蓄,华夏国的建设,速度才会这么迅速。

  

前后只用了将近一年的时间,足以能够跟得上其他国家十年甚至几十年的发展。

  

而华夏国的文化教育,也并没有被快速发展拉下。

  

用华夏国皇上的话来说,现在华夏国是两条腿走路。

  

而华夏国的文武百官,对于他们的皇上的英明神武,更是有了全新的认知。

  

这些文武百官,百分之九十九点九九的,都是唐人。

  

他们饱读诗书,饱读史书。

  

他们十分了解一个朝代的构架和发展。

  

但是像华夏国发展这么快,这样的官僚体系和律法,和以前的朝代,似是而非,大相径庭。

  

他们完全没有已有的经验可以借鉴,只能是盲人摸象,摸着石头过河。

  

在这种情况下,不可避免的,会多走好多弯路。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

  

因为没有前人的经验可以借鉴,好多事情,都是只有不断的尝试之后,才知道那种办法是正确的,那种办法是错误的。

  

但是,在这种情况下,皇上慧眼如炬。

  

在他们要走弯路的时候,只需要随口提点一下,就能让他们免去尝试,走上正确的道路。

  

皇上一个人的见识,能够力压他们文武百官。

  

这让他们,对皇上愈加的敬畏如神明。

  

而其实李愔自己心里最清楚。

  

对那些文武百官来说,他们自然是没有任何前人的经验可以借鉴的,但是对李愔来说,他可是有大量的经验可以借鉴的。

  

在后世,好多城市的发展,比他们的速度,要更加的迅速和快捷。

  

他们的发展之中,也经历了大量的各种矛盾和问题,走过无数的弯路。

  

而他们走的弯路,现在就都成为李愔的借鉴。

  

李愔是站在后世之发展的肩膀上的,见识自然是高的了。

  

到了二月,十五个行政省内,已经各自有五六个市区之中,正在挖坑埋电线杆。

  

无论是原住民还是那些东斯拉夫人,都是十分的欣喜。

  

他们经常看电影,对华夏城,甚至对于大唐的发展,已经十分熟悉。

  

他们自然是知道,开始挖坑埋电线杆,自然是架电线的。

  

估计他们很快,就能通上电,就能点上电灯泡了。

  

电线架设的速度,十分快捷,前后只用了一个月左右的时间。

  

便将电线杆全部竖了起来,电线也全部安装上去。

  

接下来,就是将电线接入每家每户中了。

  

额,因为毕竟因为技术还不是十分成熟,科技水平还跟不上。

  

这个时代的电机功率,还是有些低的。

  

这也导致,发电的代价有些大,用电的成本比较高。

  

一度电,需要十文钱。

  

这个价格,在后世来说,绝对是十分高昂的价格了。

  

不过,对于这个时代的百姓来说。

  

虽然同样的感觉,价格是高了一些,但是他们觉得,这完全是物有所值啊。

  

而现在,经过将近一年的发展。

  

所有的百姓,都安定下来。

  

就算再穷的百姓家里,多少也是有着一些积蓄的。

  

不至于连电都点不起。

  

额,这一点,或许有人会觉得这不可思议,这绝对不可能。

  

就算再富的地方,也有贫民区。

  

也会有人一无所有,甚至于负债累累。

  

怎么可能现在整个华夏国,每家多少都有一些积蓄呢?

  

这当然是有原因的。

  

首先,那些富有的地方,有贫民区。

  

大多数的,是因为那些贫民,身体虚弱,干不动重活,或者身患疾病。

  

当然了,也有一些是因为自己好吃懒做的因素。

  

但是这些情况,在华夏国暂时之间,都没有。

  

那些原住民,老弱病残,在大迁徙的时候,基本上都死掉了。

  

剩下来的,以青壮居多,至少都是有劳动力的。

  

至于东斯拉夫人,就更是如此了。

  

老弱病残,根本就不会被迁徙过来。

  

所以,每一家之中,都至少会有一两个劳动力。

  

而现在,整个华夏国都在大搞建设,必然是有工可做,有工钱可拿的,自然会有一定的积蓄。

  

而好吃懒的惰性,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

  

但是在这个建国初期,朝不保夕的时刻,是还来不及发作的。

  

为什么每一个朝代开国之后,都是迎来一个盛世?

  

这也是其中的一个因素。

  

因此,每一家之中,都扯进了电线,都架上了电。

  

又是半个月过去了。

  

这一日晚上,开始正式供电。

  

这一日还不到晚上,供电所在地所有的百姓,早迫不及待地拉开开关。

  

左等右等,一直到天色渐渐黑下来,屋里快要看不见。

  

百姓们不得不去准备点亮油灯的时候,忽然间,屋子里闪过一道亮光。

  

灯泡一下子亮起,整个屋内,亮如白昼。

  

顿时,无数百姓家里,不由传出欢呼声。

  

他们,终于也架上电,用上了灯泡。

  

电影上他们看到的那些日子,距离他们越来越近。

  

生活,也越来越有了奔头。

  

他们的日子,也将如同这灯泡一般,明亮起来。

  

随着第一批的市区架上了电,后面的建设速度,逐渐的加快。

  

这一次,再次得益于大唐的人才储备,还有他们的物资储备了。

  

大唐发展多年,电工等人才,也是很多的。

  

现在已经出现人多为患的程度了。

  

而现在,华夏国这边,可以说是急需这方面的人才。

  

双方合作,可以说既解决了大唐目前人才失业的问题。

  

同时也解决掉了华夏国人才不足的问题,对双方,都有着巨大的好处。

  

而大唐的制造行业,尤其是制造发电站的经验,目前是领先于华夏国的。

  

华夏国的好多发电站组,都是委托大唐来制造的。

  

然后通过巨轮,远远不断的运输过来。

  

所以,华夏国这边,发电站的建设速度,也在不断的加快。

  

随着第一批市区通电,第二批,第三批,第四批…

  

越来越多的地区,通上了电。

  

现在的华夏国,依然面临着地广人稀的局面。

  

不过,这样一来,对于发展,反而是有一定的好处的。

  

因为人少,又是经过统一调配。

  

因此每一个乡镇,每一个村子的选址,都是经过再三衡量的。

  

周围的交通情况,一定要好。

  

周围的自然资源,一定要丰富。

  

一定要利于发展。

  

在这种情况下,发展起来,自然而然的,十分快捷。

  

架上了电,各种用到电的商品,也是扑面而来。

  

像是电视机,影碟机,录像机,相机等等电器,马上进入热销之中。

  

经过多年的发展,这些电器的价格,经历不断更新换代的历程。

  

其价格,更是一降再降。

  

又是那些落后一代的产品,价格更是降低到了白菜价。

  

但是,对华夏国的消费者来说,他们之中的好多人,现在是只认价格。

  

只要便宜,就是好的。

  

而各大电视商家,曾积压了好多滞销产品,现在可以放心的卖到华夏国去了。

  

这也让大唐的各大电视生产厂商,狠狠地赚了一把。

  

面对这种局面,其实李愔也是乐见其成。

  

华夏国和大唐之间,需要相互扶持,相互帮助。

  

这样的发展,对两国来说,都有着巨大的好处。

  

此时,李愔再次指示上官仪,让他负责在全国范围内,大力推行养殖业。

  

只要养猪,养鸡,养鸭等等。

  

对于李愔的指示,上官仪有些不太理解。

  

“皇上,对于大力推广养殖这个命令,老臣有些不能理解。”

  

“现在我们的主要方向,不是要大力推广道路修建,还有文化教育事业吗?养殖业,有必要这么早就大力推广吗?”

  

“要知道,一旦推广养殖业,就会对现有的建设,产生一些冲击啊!所以,对皇上的命令,老臣有些不能理解。”

  

推广养殖业,需要建设场地,需要专门的人才进行指导,需要大量的人手。

  

这样,肯定会将道路的建设速度拉慢。

  

而上官仪感觉,最近几年之内,肯定是以道路建设为首要目的啊。

  

只有道路畅通了,整个华夏国,才能实现腾飞的愿望。

  

对于这个道理,上官仪是深信不疑的。

  

听到上官仪的话,李愔微微一笑说道:“上官爱卿,你说的固然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但是,现在推广养殖业,也同样的重要啊。”

  

“你知道,我华夏国的土地十分肥沃,同时还有农业部的科研人员,不断的对种粮更新换代。”

  

“还在不断的探索更加科学的耕种方法,目前,土地的产量,正在逐年增长。”

  

“目前我们的粮食,还在出口。但是用不几年时间,大唐加上我们华夏国的粮食,就会出现大量的剩余。到时候,就会出现谷贱伤民的事情。”

  

现在,无论是华夏国还是大唐,粮食产量,是远远不如后世的。

  

但是现在这个世界的总人口,比后世也少了好多倍啊!

  

几年之后,怕是生产出来的粮食,会出现剩余的情况。

  

那些以农业为生的农民,种田不如做工,会大大的打消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所以,现在开展副业,是十分有必要的。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