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一头一天,过了初二是初三。
前来节度使府拜年的官吏,络绎不绝。
三个小家伙,也收到了好多压岁钱。
当然了,大家都是了解蜀王秉性的。
也没有人敢趁着这个机会来送礼。
过年期间,再次将李愔忙的不亦乐乎。
然后,李愔发现,三个小家伙刚学会走路的新鲜劲儿,已经过去了。
在他们刚刚学会走路的时候,他们可喜欢走了。
根本就让人跟着自己,走过来走过去的,不肯停下来。
但是现在,那股新鲜劲儿已经过去了。
三个小家伙没事儿就喜欢让人抱着。
一看到李愔,李蓉就伸出双手,娇声娇气地喊道:“爸爸,抱!”
“哎!”
李愔开心地将李蓉抱起来。
然后宝玉也伸出双手喊道:“爸爸,抱!”
李愔再次蹲下身来,将宝玉也抱起来。
最后,天赐也伸出双手,向李愔喊道:“爸爸,抱!”
李愔:“…”
正月,魏征病故。
魏征的死亡,让李世民非常悲痛,罢朝五天。
追赠魏征为司空、相州都督,谥号文贞。
李世民下诏要厚葬魏征,不过被魏征的妻子裴氏给拒绝了。
裴氏的理由就是,魏征生前生活简朴朴素,死后也应该从一而终。
豪华的葬礼,并不是魏征的志向。
魏征家里十分贫寒,裴氏只有小车,装载着魏征的灵柩送往墓地。
李世民带领文武百官出城想送,并且亲自刻书碑文。
魏征死后,李世民十分伤感,经常对身边的侍臣说:“用玻璃做镜子,可以端正自己的衣冠;用历史做镜子,可以知道兴衰更替;以人做镜子,可以看得清得失。”
“我经常用这样的方式防止自己犯错误,但是现在魏征去世,让我少了一面镜子啊!”
魏征病故之后,李世民派人到他家里,得到魏征书写的一页遗疏《谏太宗十思疏》。
这封疏,应该是魏征在病重的时候写的,还没有写完,人就已经辞世了。
这封疏,自己非常潦草,难以辨别。
只有前面几行字,能够大概看清是什么意思。
大概意思是,天下的事情,有善有恶。
任用善人治理国家,国家就能安定。
用坏人治理国家,国家就会衰败。
公卿大臣,他们都有自己的好恶。
有自己不喜欢的,就只能看到他的恶。
自己喜欢的,就只能看到他的好。
好恶之间,应当慎重。
如果能够避免这一点的话,不因为自己的不喜欢,就否认他的长处。
不因为自己的喜欢,就看不到他的坏处。
任用人才,不任凭自己的喜好,这样的话,国家就可以兴盛了。
看完魏征的遗疏,李世民非常感慨,他觉得,自己恐怕达不到,魏征所说的那种境界。
哪些公卿侍臣,可以把这些话写在手板上。
如果看到朕有过错的时候,一定要敢于进谏。
现在,齐州养殖场。
第一批鸡和猪,已经开始出栏了。
这也让紧缺的市场,得到了一定的缓解。
当然了,缓解的程度,其实还是有限的。
毕竟,现在养殖场才初步成型。
养殖的数量,并没有达到最大化的程度。
而齐州的哪些安置村的灾民,现在基本上家家户户都有事情可做。
每月都有一笔可观的收入。
现在对他们来说,种地基本上已经是白赚的了。
每月二百钱的还款,对他们每月都有几千钱收入的家庭来说,根本就不需要放在心上。
而齐州的灾民安置模式,也得到李世民的重视。
李世民命齐王将之书写成策,然后在整个大唐范围内推广学习。
这道命令,让所有的文武百官都为之震惊。
让李愔听到之后,欣喜不已。
可以说,齐州的灾民安置,已经走到整个大唐的前面去了。
齐王的经验,在整个大唐范围内进行推广和学习,这可是天大的殊荣。
上一次众多官员弹劾齐王的事情,李世民狠狠申饬了一番。
对御史风闻言事的权利,也收回了一些。
如果完全望风捕影,凭空捏造的话,是会受到严厉惩罚的。
而令他们没想到的是,李世民并没有严惩他们,放过他们一码,却是在这里,狠狠地褒奖了齐王一顿。
这一次的褒奖,可是将魏王李泰,彻底给比下去了。
在这件事情之后,新年的二月份,李世民命人,在凌烟阁内,画了二十四个功臣的画像。
长孙无忌、李孝恭、杜如晦、魏征、房玄龄、高士廉、尉迟敬德、李靖、萧瑀、段志玄、长孙顺德、刘弘基、屈突通、殷开山、柴绍、张亮、侯君集、张公谨、程知节(程咬金)、虞世南、刘政会、唐俭、李世勣、秦叔宝。
这二十四位功臣,武将有一多半。
当然了,这也是隋末唐初的时代特色。
因为,这二十四位功臣,基本上都是跟随李渊或者是李世民打天下的老将。
后世还有诗人写过一首诗: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云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而在这个时候,剑南道节度使,蜀王李愔,却是变的谨慎起来。
因为他非常清楚,接下来,大唐要进入一个动荡的时期。
很快,时间就来到了三月。
就在这烟花三月,却是发生了一件震撼整个大唐的大事件。
幽州都督,燕王李佑,在幽州造反。
这里的时间节点,和原本的历史轨迹一般无二。
只不过,李佑所封的王还有封地,和原本历史轨迹中,有所出入。
原本历史轨迹中,李佑是被封为齐王,职务为齐州都督,他也是在齐州造反的。
但是因为李愔的到来,有些事情,悄然发生了改变。
现在的齐州都督,乃是齐王李恪。
而李佑,此时仍然是幽州都督,被封为燕王。
而原本应该是属于李佑的长史权万纪,被李世民截胡给了蜀王李寅。
此时,李佑的长史仍然为薛大鼎。
因为李佑行为乖张,行事荒唐,和之前的李愔有的一拼,甚至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薛大鼎屡次劝阻,李佑置之不理。
薛大鼎气愤之下,就经常上奏状告燕王李佑。
李佑气愤之下,密谋杀害薛大鼎。
但是最终机密泄露,薛大鼎愤然之下,准备到长安告御状。
李佑十分害怕,派人杀害了薛大鼎。
但是杀害薛大鼎,事情迟早会败露,父皇肯定不会放过自己。
而这时候,李佑的部下燕弘亮劝他造反。
最终李佑听从的燕弘亮的建议,李佑征集幽州城中十五岁以上的男子为兵。
任命他的左右为上柱国、开府仪同三司等官职。
并且打开库房进行封赏,驱赶百姓进城为兵,布置官署。
大肆封赏自己的部下。
李世民得知这个消息之后,十分震惊,派兵部尚书李绩,率领九州府兵,和刘德威一起,共同讨伐平叛。
此时,李佑每天都和燕弘亮等五人,还有他们的王妃一起举行宴会作乐。
而每当谈论到朝廷的征讨官兵的时候,燕弘亮就非常傲然地说道:
“皇上不用担心,属下一手端着酒杯,用一只手就可以杀退大军。”
李佑非常信任燕弘亮,听到他的话,十分高兴。
这时候,李世民写信斥责李佑:
朕多次告诫你,要亲君子远小人,可你就是听不进去,以至于会做出这种畜牲不如的事情。
你速来性情乖张,又缺少德行,耳根子又软,会被谄媚的话语蛊惑。
朕现在痛心疾首,你真是愚蠢透顶啊!
你现在变成豺狼一般的人,不忠不孝,霍乱幽州,简直就是死有余辜。
你违背礼义,为天地所不容;你抛弃父亲背叛君王,人和神共同愤怒。
你以前是朕的儿子,现在确是变成了我大唐的仇人。
结果,镇压反叛的大军还没有到幽州。
燕王李佑的部下,已经不再听从他的号令。
等大军一到,李佑手下的大军直接背叛了他。
很快,李佑就被拿下。
李佑身边的燕弘亮,被直接杀死。
李佑被捉拿到长安。
四月六日,李佑以谋反罪被贬为庶人,被李世民赐死在长安太极宫内省。
李佑的造反,让李世民极为伤心。
他觉得儿子的造反,他自己也有很大的责任。
他可能是一个好皇上,但未必是一个好父亲。
在李佑这件事情上,他并没有尽到一个做父亲的责任。
但是,李世民万万没想到的是,对他的打击,其实现在才刚刚开始而已。
李世民极为疼爱魏王李泰,尤其是在李泰去年上供了一部书之后,李世民多次对李泰的赏赐,都超过太子。
这让太子李承乾十分不安。
现在,对他太子之位产生威胁的,一共有三人。
第一个自然就是他一母同胞的弟弟李泰,第二个是蜀王李愔,第三个就是期望李佑。
但是这三个对手之中,李承乾认为对他威胁最大的,其实还是他一母同胞的弟弟李泰。
因为父皇喜欢李泰的程度,已经远远超过他这个太子。
并且,李泰同样是母后的儿子,拥有正统的名分。
尤其是,李泰距离他最近,威胁也是最大的。
因此,李承乾居然铤而走险,派人去刺杀李泰。
但是,刺杀失败,事情败露,李承乾很慌。
这时候,李承乾索性决定一条道走到黑。
一不做二不休,干脆准备直接造反。
李承乾和汉王李元昌、城阳公主的驸马都尉杜荷、侯君集等人勾结,打算先下手为强,直接起兵逼宫造反。
其实,李承乾的胜算还是非常大的。
因为他就居住在东宫,距离皇宫非常近,有着天然的优势。
的确,太子的东宫西墙,距离皇宫只不过二十步的距离。
如果李世民没有防备的话,他很容易就能够取得成功。
但是令太子始料不及的是,燕王李佑造反,居然牵扯到了李承乾的侍卫统领纥干承基。
纥干承基被抓起来审问。
而纥干承基就是个二五仔,本来他被牵扯到的,只是燕王造反的事情。
但是这个二五仔,为了能够保住自己的性命,直接就把太子给出卖了。
将太子要反叛,并且和什么人勾结,准备什么时候发动反叛,吐露的一干二净。
李世民得知这个消息之后,大为震惊。
当即就指定司徒长孙无忌、司空房玄龄,特进萧瑀,还有兵部尚书李世绩,会同大理寺、中书省、门下省,组成专门的会审小组。
这个小组,差不多汇集了当朝所有的高级官员。
经过这些人的审判调查,认定太子的谋反证据确凿无疑。
于是,太子和他的一干同谋,全部被抓获。
这时候,李世民十分伤心。
就在一月之前,自己的另一个儿子李佑,刚刚造反。
现在,太子居然也开始造反。
李世民自问自己并没有罢黜太子的心思,而这个孽畜,为什么就能做出如此无父无君的事情来呢?
但是,李世民毕竟对李承乾倾注了太多的心血。
如果按照律法定罪的话,李承乾是必须要处决的。
但是李世民并不想杀掉自己的长子。
可是,这又和律法相悖。
到底该怎么办呢?
最终,李世民耍赖似的,直接将这件事情放到朝堂之上,让满朝文武,开始讨论这件事情。
最终,通事舍人来济建议说:“陛下仍然是慈父,太子得以终其天年,当属最好的结局。”
李世民果断的采取了来济的建议。
四月初六,李世民下诏罢黜太子李承乾,将他贬为平民,囚禁在右领军。
而太子李承乾的同谋,全部都被砍掉了脑袋。
短短的一个多月的功夫,他的两个儿子,竟然不约而同的造他的反。
这让李世民十分伤心,一时之间,李世民几乎苍老的十岁。
与此同时,李世民对他剩下的儿子,也开始十分警惕。
这两个儿子能够造他的反,哪其他的儿子呢?
有没有可能会造他的反呢?
魏王李泰就在他的身边,并且平素十分听话,他既没有造反的动机,也没有造反的实力。
其他的在封地上的,实力强大的,就只有齐王李恪和蜀王李愔了。
而齐王李佑,其实并没有多少兵力。
并且齐州距离长安实在是太近了,主要是现在交通便利了,只需要一天的时间,就能抵达齐州。
所以,李恪造反的可能性,也非常之底。
并且,李恪的实力也很弱小,弹指间就可以平叛。
唯有蜀王李愔,让李世民十分忌惮。
李愔手里,可是握有五万大军。
这还只是明面上的,暗中还有没有私军,李世民真的不敢确定。
因为现在就连吐谷浑,都很有可能在他的掌控之下。
并且,最可怕的,还是李愔手中掌握着先进的科技手段。
他的益州军,先是攻打吐蕃和吐谷浑,然后是攻打大事。
还有攻打薛延陀一战,都是无往而不利。
而蜀王李愔,和现在朝中的老将,关系都不错。
军神李靖,更是他的岳祖父。
如果李愔要造反的话,成功的可能将会非常之大。
就算他不能成功,最终也会给大唐朝带来可怕的冲击。
这时候,李世民终于对李愔无比忌惮起来。
嗯,蜀王在蜀地,待的时间太久了,应该挪一挪地方了啊!
接下来,李世民和长孙无忌密谋,准备将蜀王李愔,挪一挪地方。
给他换个地方就封。
最好是把他放在身边,距离长安不远的地方。
只要离开剑南道,离开他掌控的铁板一块的地方。
到时候他就算想折腾,也折腾不出什么浪花出来。
剑南道,节度使府的长史上官仪,最近十分烦闷。
最近下班回家,总是喜欢喝闷酒。
甚至就连他最疼爱的孙女上官婉儿,都不能让他稍解忧愁。
上官夫人忍不住问道:“夫君,可是在公务上碰到什么难题了吗?”
上官夫人对自己的夫君,极为了解。
自己的夫君能力出众,莫说管理一个剑南道,就算管理更大的地方,也是不再话下。
而现在剑南道的形式一片大好,百姓生活蒸蒸日上,夫君能碰到什么难题呢?
上官仪摇头说道:“夫人,并不是公务上的事情。”
上官夫人接着问道:“夫君,难道是蜀王对夫君有所猜忌?”
上官仪摇头道:“王爷对我有知遇之恩,并且王爷用人不疑,将大小事务,都放心的交给我,对我从来都没有猜疑。”
上官夫人不解地问道:“哪夫君还有什么事情如此烦闷呢?”
上官仪苦笑道:“你一个妇道人家,就算说了,你也不懂啊!”
上官夫人一瞪眼说道:“你还没说,怎么就断定我不懂呢?”
额,上官仪,其实有些惧内的。
夫人一瞪眼,上官仪就先心虚了三分。
然后不由叹息道:“你也应该听说了,今年先是燕王李佑造反,紧跟着是太子造反。”
“先后有两位皇子造反,夫人试想,皇上对剩下的皇子,岂能没有防备之心?”
“而在诸多皇子之中,蜀王无疑是势力最大的一个。如果说造反的话,也是最有可能成功的一个。”
“在这种情况下,皇上又怎么可能会放心王爷呢?”
“所以,为夫断定,接下来皇上只怕要对王爷动手了啊!”
听到上官仪的话,上官夫人十分惶恐。
不由问道:“夫君,你的意思是,皇上要直接拿下王爷吗?夫君是王爷的左膀右臂,恐怕不会有什么好下场吧?要不,夫君你还是辞官不做,咱们回家种地去吧!”
听到夫人的话,上官仪不由苦笑道:“夫人,不至于此!”
“为夫所说的,皇上要对王爷动手,只是会将王爷调离剑南道而已。”
“但是王爷的根基就在这里啊,一旦王爷调离剑南道的话,前面将近十年的心血,就全部都白费了!”
“并且,就算王爷被调离剑南道,皇上也会处处猜忌。而等到新皇登基之后,只怕王爷也…”
听完上官仪的分析,上官夫人十分惧怕,忍不住问道:“夫君,到时候,咱们也跑不掉啊?哪该怎么办呢?”
上官仪叹了口气说道:“天无绝人之路,为夫相信,办法总会有的,容为夫在想想。”
就在此时,忽然门房来报,说是王爷来访。
上官仪不敢怠慢,连忙协同夫人,出府迎接。
不过,他们刚刚出门没多久,就碰到蜀王李愔。
“属下不知王爷大驾光临,迎接来迟,万望王爷赎罪!”
听到上官仪的话,李愔不由哈哈大笑道:“上官长史,你我之间,何须如此?哟,看长史的脸色,是不是喝酒了?”
上官仪赶紧说道:“王爷来的时候,属下正在喝酒。”
李愔不由哈哈笑道:“哪正好,本王就陪长史喝两杯。”
“王爷请!”
“长史请!”
不多时,两人来到后院。
上官仪赶紧命厨子多做了几道菜,不多时,菜肴就被端了上来。
李愔看了上官仪一眼,上官仪马上意识到,王爷这是有话要对自己说,马上就命所有下人,都退了下去。
李愔端起酒杯,看着上官仪,似笑非笑地问道:“本王见长史面带忧色,不知是为何事苦恼啊?”
上官仪苦笑一声说道:“王爷,属下的苦恼,王爷又怎么会看不出来呢?这一次,属下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度过这一关了。”
接下来,他们差不多都猜到了。
皇上一定会将王爷调离剑南道。
如果奉命的话,将会失去前面好不容易打拼出来的,所有根基。
而如果不奉命的话,哪就是造反了。
而一旦兵戈相见,不知道要死多少人。
这可不是他们想要看到的事情。
听到上官仪的话,李愔微微一笑说道:“本王自然是知道长史在担心什么,不过,本王以为,事情其实并没有到最坏的地步。”
上官仪疑惑地问道:“王爷,哪你的意思是?”
李愔微微一笑说道:“如果父皇的旨意已经下达,我们自然是不好推脱。但是现在,父皇的旨意不是还没下达吗?”
“如果这时候,边境不稳的话,本王自然要带兵镇压反叛。到时候,父皇还会不会下旨调走本王呢?”
听到李愔的话,上官仪眼睛不由的一亮!
对啊,现在王爷完全可以养匪自重,拥兵自固。
如果边境不稳的话,皇上就算想要将王爷调走,也不能马上就下达这样的旨意的。
如果这样的话,那么皇上忌惮王爷的心思也就忒明显了。
这对皇上的威信,也是一个极大的打击。
在两位皇子刚刚造反的情况下,皇上一定不会这么做的。
至于让边境动乱,其实反倒是并没有那么困难。
南诏之地,一直都不太平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