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女生 女频言情 嫡长女

第三百五十四章 第一道旨意

嫡长女 平仄客 4382 2024-07-16 16:09

  

长泰帝梓官发引之后,在中书、门下、尚书三省官员的奏请下,司天台定出三月初三的吉日,是为太子登基之日。

  

三月,天气早已回暖,春临人间。在这之前,中书省早就拟定太子即位诏书,仍然出自沈华善手笔,这样的重典大章,京兆朝堂还真没有多少个人可以驾驭得了。

  

到了三月初三之日,中书令韦景曜在含元殿前宣读了即位诏书,诏曰:

  

“惟天辅德。所以司牧黔黎。惟后守邦。所以奉承绪业。稽三代传归之典。寔百王善继之规。洪惟先皇帝绍二圣之丕图。膺三灵之眷命。仁临区宇。泽浸昆虫。诞扬清静之风。聿致和平之治。适属承祧之始。宜覃在宥之恩。可大赦天下。云云恭念夙侍圣颜。备承宝训。凡百机务。尽有成规。谨当奉行。不敢失坠。更赖宗工良佐。中外具僚。咸竭乃诚。以辅不逮。布告遐迩。咸使闻知。”

  

韦景曜虽然年迈,然而这即位诏书宣读起来的时候,依然中气十足,含元殿前,文武百官将此即位诏书听得一清二楚,心中不由得生起满怀豪情,暗道定当竭心尽诚,做宗宫良佐,辅助新君。

  

当然有些神思跳脱的官员,听着这样的即位诏书,会有不一样的想法,比如集贤殿的古文澜,内心就在想:中书令韦大人每每托病不朝,如今话语听起来雄浑有力,可见还真是“托”!

  

(满头黑线…)

  

太子穿戴衮冕,在太常卿季子白的引导下,缓缓升陛而上。随着他的上升,日月星辰十二章衮服焕发出光彩,在朝阳中更显夺目。到了殿前,他转过身来,透过十二旒冠看着丹陛之下,跪伏着的群臣,眼睛略微眯了起来。

  

就是这样的感觉,他终于再一次体会到了!在被册封太子之时。当时他透过九旒冠,看着底下的群臣,就有睥睨天下的感觉。

  

如今,他站在含元殿前,底下,是他的臣子,大永,是他的大永,天下无人可与他比肩!这种高高在上,天下至权握在手中的感觉。令他心血都沸腾起来。藏在衮服里的手指。都在微微颤抖。

  

这样的感觉,只要经历过一次,就像上了瘾一样,从此挣脱不得。权力的诱惑。沾之即不能舍,何况这天下至高的皇权?谁欲从朕手中抢过这皇权,朕,定必诛杀之!

  

他这样想道,然后扬声说道:“众卿平身…”,至此,称臣为卿,君臣之分已定,他就是大永的新君了。

  

即位诏书已颁下。太子于三月初三日登基。随即,中书省又颁下了改元诏书。经朝臣集议,由司天监君复乐卜定,改长泰年为景兴年,以明年为景兴元年。以示新君新政。改元诏书曰:“以奉正朔,更民于此,永保大永延鸿之祚。”

  

是以太子登基,改元景兴,是为景兴帝。

  

长泰四十三年春天,大永王朝迎来了新君景兴帝。景兴帝即位之后,天下七大道时有兵匪作乱,民心也略有动荡,但这些都是小乱,没有引起什么问题。在当地官员的治理、镇压之下,这一点小动乱根本翻不起什么波浪。

  

京兆这里,就更不用说了。长泰帝为景兴帝留下了七位顾命大臣,就是为了辅助景兴帝主理政事,稳住京兆朝局。这这个人作为大永朝堂的中流砥柱,自然顶住了新君即位时的震荡,京兆朝局看起来风平浪静。

  

其中,韦景曜和萧厚仁,是长泰帝最看重的两个朝臣。某种意义上来说,他们在,长泰帝余威就在。他们的作用,更多是在这一年,只是过渡作用。按照大永官制,他们明年就必须要退了。

  

卞之和、沈华善、左良哲、卫复礼是作为景兴帝的肱骨而存在,这四个人在朝官中的威望很高,影响很大。他们牢牢辅助着景兴帝,使得景兴帝的政令能够出得了宣政殿,并通过中书、门下、尚书三省下达天下。

  

魏延庆和七万金左右卫,是景兴帝的军事力量,也是朝局得以顺利过度的最根本保障。虽然京兆没有大动乱,但是小打小闹肯定有,金吾左右卫最近也颇为忙碌。

  

在众位顾命大臣的齐心协力下,皇权平稳地来到了景兴帝的手中。

  

景兴帝即位之后,颁下的第一道旨意,不是为京兆朝局政事,也不是为了后宫充盈,而是,和长泰帝龙驭上宾有关!

  

他的这道旨意,是发往西宁、剑南两道的,具体是发往云南昭通和甘肃岷州,这两处,是庸王上官承佑和悯王上官永平的封地所在。

  

旨意就是召这两位分封王回京兆,参加先帝的七七大礼,以表为臣为子的孝心!同时,也是为了叙皇家骨肉亲情。因此,让两王带着他们的家眷回来尽孝心尽臣义景兴帝这个旨意一出,沈华善就略微变了脸色。这个旨意,沈华善之前没有听到半点风声,他也没有想到,景兴帝会在这个时候召两王返回京兆。

  

长泰帝四十年,长泰帝在册立太子的同时,也将几位成年的皇子分封为王,还对这个分封王作了种种限制,规定诸王府不得设府兵,封地赋税三一可用等等,同时还规定,诸王非诏不得入京兆的。

  

如今,哀王上官长治已薨,只剩下的庸王和悯王,他们都是沉寂了的,分封之后这两年,根本就没有听说过这两王的动静。

  

如今,皇上为什么突然会想起这两王来了?还下旨让他们携家眷返回京兆?表面上说,是为了先帝七七之礼,是为了皇家骨肉亲情,实则,真的是这样吗?

  

沈华善一时不能确定,心就提了起来。虽然不清楚景兴帝为什么会下这样的旨意,但是这理由,太充分了。先帝的七七大礼,身为先帝儿子的庸王和悯王,返回京兆哭临致祭,是义礼之事。

  

不止沈华善心里有种种考量,其他朝中大臣,如左良哲,他就在想着,为什么皇上会突然召这两王回京呢?是为了七七大礼,还是为了…想到这里,左良哲的脸色有些变化,“斩尽杀绝”这四个字,却不敢深入想下去。

  

或许是自己多想了,皇上刚刚登基,正是一切求稳的时候,怎么会在这个时候,引起干戈呢?左良哲自我安慰道。却打算,返回家中之后,得让妻子前往坤宁宫一趟了,不知道皇后娘娘是否知道皇上的心意。

  

韦景曜皱着眉头,却是冷然地看了一眼景兴帝。帝王之心,如此急不及待!这才刚刚登基,就诏令诸王回京,几十年的权臣经验告诉他,这里面,定有文章!若真是他想的那样,他少不得要出言一番了。

  

想到这里,他出列,奏言道:“启禀皇上。昭通、岷州两地,离京兆甚远。恐怕不能在先帝七七之期赶返。况且祭如在,诸王在封地哭临致祭,这份孝心也当在。故臣以为,召诸王返回京兆一事,不急在这一时。”

  

韦景曜是先帝的中书令,还是先帝留下的顾命大臣,身份和官职摆在那里,他出列说这样的话语,正是份属之事。但是这话,还是让沈华善讶异了。韦景曜,不是一向抽身事外的吗?这话,不像是他的风格。

  

高高端坐的景兴帝,也没有想到,出言的,会是一向万事不理的韦景曜。他没有说话,只是略略扫了一下群臣。

  

随即,就见卞之和出列了,他反驳了韦景曜的理由:“从军道而往,诏令送至昭通、岷州,也不需多少时日。若是诸王接旨之后,没有耽搁,定必能赶得及。在分封地致祭,又怎及得上在京兆哭临呢?况先帝大行之时,诸王并不在京兆,倒不能泯了天家骨肉亲伦。”

  

见到是卞之和出列和韦景曜相争,沈华善心中怪异的感觉更甚了。卞之和,又是卞之和!

  

他和谢同甫、西宁道之间的勾连,沈家尚未查探清楚,总觉得此人,难以估量。如今听这话语,卞之和分明是在力挺景兴帝,他什么时候,对景兴帝如此纯诚了?

  

“两位大人都言之有理。朕身为先帝子,又与诸王骨肉手足之连,对先帝的追缅,每每躬自有伤。想必诸王,会乐意返京的。况德太妃尚在京兆,亲伦之心,也当有之。诸王返京,乃朕之心决。”

  

在这个事情之上,景兴帝不想和稀泥了。这个事情,他尚在含元殿前的时候,就已经定了主意。现今他将理由只压在天家骨肉亲伦上,其余什么也没有说。难道身为臣下的,竟然会阻止帝王亲伦不成?

  

果然,景兴帝此言一下,韦景曜眼神便黯了黯,却再无别的话语可说。

  

“众卿可有事启奏?有则启之,无则退之。”景兴帝端坐在宣政殿当中,这样问着朝臣。见到诸臣皆默,便下令退朝了。

  

就这样,景兴帝的第一道旨意,就发往了昭通、岷州,召两王返京!

  

不知道两王接旨之后,会有什么反应。但是沈华善觉得,这节奏,太快了,他忍不住忧虑。

  

皇上即位,会给朝堂带来什么变化?这些,他有所预见,却作不得准。如今,这召诸王回京,就是其一。

  

只能再看看了。

  

一更!即位诏书这种高大上的内容,我是写不出的,抄了宋仁宗的即位诏书,略有删改…祝大家周末愉快!熊抱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