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羊王朝WhiteSheepDynasty;AkKo玉n露Dynasty
土库曼游牧部落在伊朗建立的封建王朝。1378~1502年统治阿塞拜疆、亚美尼亚和伊拉克北部一带。因旗帜以白羊为标志,故名。14世纪中叶,白羊部落联盟崛起于小亚细亚东部迪亚贝克尔,建立者是卡拉·奥斯曼(1378~1435在位)。信奉伊斯兰教逊尼派。与黑羊王朝长期对峙。
1402年,卡拉·奥斯曼参加帖木儿的安卡拉战役,帖木儿将迪亚贝克尔整个地区赐给他作为封土。其孙乌尊·哈桑统治时期(1466~1478),国势大盛。1467年打败黑羊王朝的统治者杰汗·沙;1468年大败帖木儿朝阿布·赛义德,占领巴格达,扩张领土南至波斯湾,东抵赫拉特。1473年乌尊·哈桑在泰尔詹为奥斯曼土耳其人所败。乌尊·哈桑及其子雅古布(1478~1490在位)时,都城大不里士各国使节来往频繁,威尼斯和罗马教廷与其联合,以图共同对付其势方张的奥斯曼帝国。雅古布死后,子侄辈争权分裂;1502年,信奉什叶派的萨非王朝伊斯梅尔一世大败白羊王朝苏丹艾勒旺德于纳希切万附近之沙路尔。翌年,白羊王朝的最后一个苏丹雅古布之子穆拉德又被伊斯梅尔击败,退据巴格达4年之久。1508年他逃往迪亚贝克尔和土耳其,王朝遂亡。
中世纪土库曼人在伊朗西部建立的伊斯兰王朝(1378~1508)。“白羊”系突厥语意译,音译为“阿克一科雍鲁”。因其旗帜上绘有白羊图案为标志,故名。原为土库曼游牧部落松散的联盟。据拜占庭编年史载,这一联盟约于1340年在安纳托利亚东部出现,各部落的首领多与拜占庭联姻。东与黑羊王朝为邻,二者长期互相敌对。1378年,各部落拥立卡拉·奥斯曼(1378~1435在位)为联盟首领创建白羊王朝,为帖木儿帝国隶属。1402年,卡拉·奥斯曼率军参加帖木儿的安卡拉战役,帖木儿将伊拉克北部迪亚巴克尔(DiyarBakr)地区封于他。1408年,卡拉,奥斯曼正式脱离帖木儿帝国,定都迪亚巴克尔。尊奉伊斯兰教逊尼派教义为国教。1453~1478年,在乌宗·哈桑(UzunHasan,约1420~1478)统治期间,进一步扩大疆域,国势强盛。1467年打败黑羊王朝统治者贾汉·沙赫,1468年打败呼罗珊帖木儿埃米尔艾布·赛义德,占据亚美尼亚、阿塞拜疆、伊拉克北部和伊朗西部。迁都大不里士。王朝在国际事务中起相当作用,各国使节采往频繁。1464年对外与突尼斯修好,企图抵御奥斯曼帝国军事进攻。1469年曾一度占领伊朗大部。1473年乌宗·哈桑因未得到威尼斯的武器援助,在泰尔詹为奥斯曼军队所败。乌宗·哈桑信仰虔诚,严格奉行教法和宗教功课,器重宗教学者,发展伊斯兰文化。他主持将《古兰经》译成突厥文。此间,伊朗萨法维人在土库曼诸部落间传播什叶派教义,动摇其原来的逊尼派信仰,以致众心涣散。15世纪末,王朝分裂,素丹阿尔万德(alWand)和素丹穆拉德(Murad)瓜分国土,分别占据阿塞拜疆、亚美尼亚和伊朗中、西部。1502年,阿尔万德在纳希切万附近的沙鲁尔被什叶派萨法维王朝创建者伊斯玛仪一世打败,丧失伊朗。翌年王朝末代素丹穆拉德又被萨法维王朝伊斯玛仪一世击败,一度退据巴格达4年之久。1508年他退居迪亚巴克尔后,王朝覆亡。
黑羊王朝(Karako玉n露)
中世纪土库曼人在今伊朗西北部建立的伊斯兰教什叶派王朝(约1375~1468)。“黑羊”系土耳其语意译,音译为“卡拉一科雍鲁”。因其旗帜上绘有黑羊图案,故名。黑羊土库曼游牧部落原居亚美尼亚的凡湖东部地区,约于1375年建立部落联盟,为统治巴格达和大不里士的贾拉伊尔王朝的藩属。在首领卡拉·穆罕默德(1380~1389在位)时开始强大,据有小亚细亚东部和上美索不达米亚平原。
1390年其首领卡拉·优素福(1390~1400、1406~1420在位)率兵夺取大不里士,并定都于此,该王朝获得独立。尊奉伊斯兰教什叶派的十二伊玛目派为国教。1400年卡拉·优素福被帖木儿帝国军队击败,失大不里士后,到埃及避难。1406年卡拉·优素福率兵重新占领大不里士,后又夺取阿塞拜疆南部、亚美尼亚、库尔德斯坦。1410年打败贾拉伊尔王朝军队,占领巴格达,扩境南至巴士拉。1420年优素福死后,其子伊斯坎达尔(1420~1438在位)和贾汉·沙(1438~1467在位)先后继位,暂时维持了已扩展的领土,并加以治理。1435年,同帖木儿帝国素丹沙哈鲁作战时失败,被迫称臣。1447年,在贾汉·沙统治期间,趁帖木儿帝国衰落之机,夺取了伊朗西部,取得了原属帖木儿帝国的统治权,采用“素丹”称号。后又兼并了伊拉克部分领土和阿拉伯半岛东部沿海地带,成为西亚的伊斯兰大国,在政治、军事、文化和行政组织各方面都达到高度发展的水平。1466年,贾汉·沙企图夺取白羊王朝属地迪亚巴克尔,结果战败被杀。1468年被白羊王朝素丹乌宗·哈桑的优势兵力打败,黑羊王朝灭亡。
亚齐(Atjeh;Acheh;Achin)
古国名。在今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西北部。16世纪初叶至20世纪初叶统治苏门答腊北部及马来半岛一些地区的伊斯兰教王国,是马来群岛一带的贸易中心。又称哑齐。由亚齐人所建,故名。首都哥打拉查(今班达亚齐)。十七世纪初期,达于鼎盛。势力所及,包括苏门答腊西海岸全部,并征服马来半岛许多地方。后衰落。葡萄牙、荷兰入侵时期,反抗殖民侵略颇力。由于英荷矛盾得以保持独立。1873年,被荷兰所灭。
1511年葡萄牙人侵占马六甲后,许多穆斯林商人被迫迁往亚齐等地。各国商船被迫另沿苏门答腊西岸经巽他海峡进入印尼群岛。因此,位于这条航线北端的亚齐开始繁荣。第一任苏丹为阿里·穆哈雅特·夏。
1521年,亚齐摆脱比提尔王国的统治后,发动一连串“圣战”,以图赶走葡萄牙殖民者,控制胡椒产地。1547年亚齐对葡萄牙人发动强大进攻,几乎攻陷马六甲。亚齐同葡萄牙殖民者的斗争一直持续到1575年。1564年亚齐进攻柔佛王国,掳走苏丹,摧毁柔佛城。
伊斯坎达尔·幕达(1607~1636在位)是亚齐王国著名的苏丹。在位时亚齐的势力达到高峰。亚齐王国疆域西达英德拉甫拉(今米南加保地区),东至西亚克。还征服了彭亨、吉打和霹雳,取得马来半岛的胡椒和锡产地。1613年和1615年,伊斯坎达尔·慕达两次进犯巴都沙哇尔。1629年,他进攻马六甲,但为葡萄牙、柔佛和北大年的联合舰队所败。17世纪40年代柔佛乘机向西亚克和英德拉基利扩张。60年代以后,米南加保逐步挣脱亚齐的羁绊,马来半岛诸国由于得到荷兰的支持也摆脱亚齐的控制。17世纪末,亚齐对胡椒贸易的控制也被荷兰打破。1873年3月荷兰派违禁小说请删除入侵亚齐。次年1月占领亚齐首都和王宫,苏丹马赫穆德·夏被迫撤往山区,不久病故。亚齐人民在新苏丹和伊斯兰教首领杜固·乌玛的领导下继续进行抗荷斗争,长达30年之久。1913年亚齐沦为荷兰殖民地。
1949年印尼脱离荷兰殖民独立,并以武力占领亚齐。然而在这之前,亚齐从未被荷兰正式统治过,因此,亚齐分离主义者认为亚齐应有权决定自己是否加入印尼。1976年,武装组织自由亚齐运动成立,以暴力方式争取独立。
2004年12月26日印度洋地震引发的海(蟹)啸严重摧毁亚齐。
2005年7月17日印尼政(蟹)府和亚齐分离主义人士在芬兰达成协议,宣布8月中在赫尔辛基,正式签署谅解备忘录。12月,印尼军方完成大部分撤军,结束近30年的流血冲突,和平露出曙光。2006年7月11日,印度尼西亚国会通过了《亚齐自治法》,赋予亚齐省地方政(蟹)府更大的自治权。
赫曼尼素丹国中世纪印度德干北部的伊斯兰教国家(1347~1526)。亦译“巴曼王朝”。1347年,由原阿富汗的突厥贵族后裔哈桑(Hasan,1347~1359在位)创建。他宣称其祖先系波斯王巴赫曼,故名。德干地区原为德里素丹国领地,在图格鲁克王朝素丹穆罕默德统治末期,国家开始分裂。当时任古尔巴加地区军事将领的哈桑趁机宣布独立,自称素丹,取号为阿拉·穆扎法尔·乌德ぐ吐ど常ǘ加诎⑷偷即古尔巴加)。以古尔巴加地区为基地,先后征服了果阿、达波尔、科尔哈浦尔和德林加纳等印度教王公统治的小邦,迫其称臣纳贡。将领地划分为古尔巴加、德拉塔巴德、比拉尔和比达尔4省,派总督管理。王朝信奉逊尼派教义,实行伊斯兰教法,将伊斯兰教传播到新征服地区。穆罕默德·沙(1357~1373在位)执政时,多次与南部信奉印度教的维查耶那伽尔国等抗衡,巩固了王朝的疆土。
穆罕默德·沙二世(1378~1397在位)执政时,王朝由征战转入安邦治国。他励精图治,健全国家制度,始设宰相和大臣会议,休养生息,减轻赋税,发展农业和商业,修建清真寺,开办宗教和世俗学校,资助和庇护穆斯林学者,兴办伊斯兰文化教育,尊奉苏菲派著名学者为朝廷宗教导师,在各地敕建“扎维叶”,传经布道’,使苏菲主义学理得到广泛传播。艾哈迈德·沙(1422~1435在位)统治时,再次征讨维查耶那伽尔国,兼并瓦兰加尔国部分领土,并征服了德林加纳的印度教王公,掳获大量战利品。1424年,迁都于新城比达尔,后发展为伊斯兰教文化中心。自素丹胡马雍执政时,任用军事将领马哈茂德·加旺(1463~1481在位)为宰相,连续辅佐3代素丹,握有实权,励精图治,在政治、军事、经济和外交等方面政绩卓著,此时,为王朝的鼎盛时期。国土横跨印度中部,东西均达于海,其势力伸入南北部分地区。1490~1518年间,地方割据势力崛起,王朝无力控制,各行省总督相继宣布独立,国力日衰。王朝分裂为比贾布尔、阿赫默德拉加尔、戈尔康达、贝拉尔、比达尔等5个独立小邦。1526年,王国大臣阿米尔·巴里德推翻素丹,自立为王,巴赫曼尼王朝灭亡6至1687年,5个小邦先后被莫卧儿帝国素丹奥朗则布征服萨多查依王朝(Sadozais)
近代阿富汗伊斯兰教王国(1747~1818)。亦称杜兰尼王国。由坎大哈阿布达里部族萨多查依氏族的酋长艾哈迈德·沙赫·杜兰尼(AhmadShahDurani,1724~1773)创建。16~17世纪时,阿富汗先后被印度的莫卧儿帝国和波斯的萨法维王朝所瓜分。1736年波斯军将领纳迪尔·库利汗夺取波斯王位,1738年率军攻占阿富汗坎大哈时,艾哈迈德被俘虏,后在波斯军队中服役,因屡建战功,被纳迪尔擢升为阿富汗人所组成兵团的指挥官。后艾哈迈德趁纳迪尔在呼罗珊遇刺身亡、波斯处于内乱之机,率其部离波斯南下攻占阿富汗坎大哈地区。1747年,在伊斯兰教苏菲派长老主持下,各部族酋长在坎大哈集会,经过激烈竞争,推举艾哈迈德为阿富汗沙赫,号称“杜兰尼”(即珍珠中的珍珠),重建都城坎大哈,创建阿富汗人的第一个伊斯兰教王朝。他在位期间,南征北战,平定了国内叛乱,打败波斯入侵者,实现了阿富汗的统一,确立了国家制度,开拓了疆土。在1747~1770年间,曾两次入侵波斯,先后征服赫拉特、内沙布尔、马什哈德,占领阿姆河以南地区,迫使布哈拉纳贡。曾9次入侵旁遮普,两次掳掠德里,击败了马拉塔人和锡克人,迫使莫卧儿帝国皇帝割让了旁遮普、木斯坦、信德和克什米尔,并掳掠了大量财富,奠定了阿富汗王国的基础。王朝在全盛时期,其疆域东起印度旁遮普,西至里海,南临阿拉伯海,北包巴尔赫,成为18世纪仅次于奥斯曼帝国的第二大伊斯兰强国,并与印度莫卧儿帝国相抗衡。
1773年,帖木儿·沙(TimurShah,1746~1793)继位并迁都喀布尔后,因王室内讧和各部族之间矛盾,地方割据势力发展,巴尔赫和信德等行省总督相继独立,加之国家没有稳固的经济基础,国势开始衰落。1818年,巴拉克查依族各部落酋长联合举兵叛乱,攻占喀布尔,推翻末代国王沙·马哈茂德(1809~1818在位),萨多查依王朝遂亡。
萨多查依王朝是一个军事封建国家,其政治制度沿袭了印度莫卧儿帝国和波斯纳迪尔王朝的行政管理,并保留有部落军事民主制的残余。国王由部落酋长会议推举,拥有军事、行政、执法和收税的最高权力。王朝封建的土地制度占主导地位,虽保留有以部落为单位的土地公共占有形式,但部落酋长、贵族占有大量私有土地,王室和高级军政官员领有大量封地。王朝主要经济来源是税收和战争中掠获的大量战利品,并鼓励商业和过境贸易,增加国家税收。王朝信奉伊斯兰教逊尼派教义,遵从哈乃斐学派教法。国王以伊斯兰教的保卫者自诩。从中央到地方及军队选派伊斯兰教学者担任法官,设有执法机构,掌管司法和宗教大权。中央、行省和军队中的大‘法官由国王任命。伊斯兰教的著名长老在朝廷作为国王的宗教顾问参予国事,宗教学者、毛拉享有较高的社会地位。王朝在辖地内的主要城市兴建和扩建清真寺,修建苏菲派修道院和谢赫的墓地,并赐予清真寺瓦克夫地、免交赋税。王朝重视发展伊斯兰学术文化,大量刊行《古兰经》、圣训和宗教著作,在清真寺附设宗教学校,培养毛拉和官吏鲁准许中亚和印度的苏菲派游方传教师到各地传播苏菲主义学理,培养门徒。坎大哈和喀布尔城经新建,经济繁荣,学者云集,清真寺林立,成为政治、经济和伊斯兰文化中心。
13~16世纪突厥阿富汗军事贵族统治北印度的伊斯兰教区域性封建国家的统称。以其建都德里得名。
1206年,阿富汗廓尔王朝统治德里的总督库特布乌德丁·艾巴克自立为统治印度的苏丹,定都德里,标志着统治印度的开始。其后的320年间经历了彼此没有家族关系,甚至没有种族关系的5个王朝、32个苏丹的统治。5个王朝是:奴隶王朝(1206~1290)、卡尔吉王朝(1290~1320)、图格鲁克王朝(1320~1414)、赛义德王朝(1414~1451)、洛迪王朝(1451~1526)。
卡尔吉王朝的苏丹阿拉乌德丁·卡尔吉是统治印度时期最强大的穆斯林君主。他摆脱伊斯兰教神学家乌莱马的控制,整顿财政和行政,加强中央集权,建立47万人的精锐骑兵部队。对拉杰普特诸邦发动猛烈攻势,占领奇托尔、兰桑博尔、乌贾因,并打开了向德干扩张的道路。图格鲁克王朝的苏丹穆罕默德·伊本·图格鲁克4次派大军远征南印度,领土扩大到科佛里河以南,行省增加到23个,使家一度达到极盛时代。此后,由于南印度印度教地区维贾亚纳加尔王国的兴起和菲罗兹·图格鲁克削弱中央政(蟹)府对地方封建主大贾吉尔达尔力量的控制,家逐渐走向衰落。1398年,帖木儿入侵印度并占领德里,给本已分裂的家以致命打击。各省总督纷纷独立,赛义德王朝和洛迪王朝沦为仅统治德里及拉合尔地区的小邦。在1526年第一次帕尼巴特战争中,阿富汗人失败,为成吉思汗后裔建立的莫卧儿王朝所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