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都市娱乐 四合院里的读书人

132 杂交育种

四合院里的读书人 八零阿涛 6887 2024-07-16 15:49

  

杨小涛去院子里找柴火,杨太爷又去扒了一堆玉米皮开始烧水。

  

可等了一会也没见杨小涛回来,心理放心不下,便出来看看情况。

  

然后就看到杨小涛站在棚子里,看着手头的玉米棒子,愣愣出神。

  

“你这娃子,看啥呢,这么出神?”

  

杨太爷见杨小涛愣住,就开口问道。

  

杨小涛回过神来,思绪被打断,见是太爷,也放松下来。

  

“太爷,咱这的玉米棒子都这么大?”

  

杨小涛拿起一个巴掌大小的玉米棒子问着。

  

杨太爷回头看了一眼,“不这么大还要多大?”

  

杨小涛皱眉,“那咱们村的玉米都这样?”

  

杨太爷奇怪,放下手头上的活,“对啊,打种玉米时候起,这些年了,都是这样。”

  

“咋了?”

  

杨小涛听了低头沉思,现在他手上的玉米和前世的根本没法比。

  

前世种植的玉米不仅比这个长一倍,还更加粗壮。

  

而且看上面留下的印子,很容易就看出来这玉米粒也不会很大。

  

“没啥,就是奇怪,这玉米棒子太小了啊。”

  

杨小涛说完,杨太爷没啥新奇的。

  

城里的孩子没见过庄稼,好奇一点没啥。

  

回头继续做饭。

  

没一会儿,饭菜做好,简单的炖白菜,窝窝头。

  

虽然杨小涛带回来不少东西,但老人节俭惯了,正月里也没啥优待。

  

杨小涛昨晚喝了一顿酒,本来肚子空空的,但现在明显有心事,就吃了一个窝窝头,便出门去找杨石头。

  

他要仔细验证一番,这年代的玉米倒底长啥样。

  

“小涛,这已经是最大的个了!”

  

杨大壮拿着手里的玉米,三个玉米棒子却是比其他的早长一些,份量也重一点。

  

“这还是我家媳妇觉得个头大,放家里过年讨个好彩头才留下的,不然早就磨了面粉了。”

  

杨大壮听说杨小涛在找玉米棒子,也以为是在长见识,也没多想就把家里剩下的三个带了过来。

  

“大壮叔,你这玉米也是从供销社买的种子?”

  

“不会,去供销社买的都是蔬菜种子,粮种都是自己留的!”

  

杨小涛点头,对这个时代还是有些事情搞不清楚,正好这次问问。

  

“大壮叔,你说说地里的情况呗!”

  

“伱想知道啥?”

  

“嗯,就是咱村里每年能留下多少粮食,家里人够吃吗?”

  

杨小涛想了想问道。

  

杨大壮听了后,找了块石头坐下,杨小涛拿出香烟,两人都点了一支。

  

杨大壮回忆片刻,有些说不出口,但杨小涛也不是外人,便讲解起来。

  

“咱们村,就拿去年来说吧,总共种植小麦300多亩,玉米500多亩,其它的就不说了。”

  

杨小涛在老家干过农活,知道这是冬小麦,在玉米地里继续种植。

  

并不是说杨家庄就有800亩地,这跟农作物轮作有关。

  

实际上,杨家庄连700亩地都没有。

  

大部分还都是旱地,还有一些都是在山岭上.

  

水地也就四分之一多点。

  

“咱就拿玉米来说吧,去年咱村里一共收上来的玉米分下去的话,亩产差不到300多斤。”

  

“不到400斤?这么低?”

  

杨小涛诧异,印象里玉米可是高产作物,哪怕没有化肥,怎么也得八九百斤吧。

  

“唉。这也是没办法,土地贫瘠,又没有化肥,单靠人畜那点粪便,根本不够用的。”

  

“而且还要人细心照料,没有好家伙使,怎能有好产量?”

  

杨大壮也是无奈,全国情况就是这样,大家也没办法,只能盼望好年头,老天爷保佑,多产点粮食。

  

杨小涛沉默片刻又问到,“那这些粮食,我们能剩下多少?”

  

“剩下?呵呵!”

  

杨大壮摇头,烟气吐出去,在空中形成一个烟圈,慢慢扩大最后消散。

  

“这么说吧,咱们种了国家的地,就得交税!也就是交公粮。”

  

“按照国家要求,没亩产粮标准为400斤,上交比例是15,也就是一亩上交60斤。这是给国家的,必须得交!”

  

“那还剩下一大半呢!”

  

杨小涛算着,杨大壮却是摇头,“那只是公粮。还得卖余粮!”

  

“卖余粮?”

  

“嗯,这也是必须的!”

  

杨大壮没当回事,毕竟这些年都是这样做的,随后看向杨小涛一脸疑惑,就讲解起来。

  

其实,就是以低价将余粮卖给国家,变相的支援国家建设。

  

而且卖多少是有数的,不足的就得从口粮里凑。

  

杨家庄全村一共近两百户,成年劳力200多,去年交的公余粮一共五万多斤。其中公粮有一万多斤,余粮三万多斤。

  

“那余粮卖的钱呢?”

  

“不管多少,总得有些吧。”

  

杨大壮压低声音,“去年咱们队一共卖了37500斤的余粮,小麦8分一斤,玉米5分一斤,总共卖了2057.6元。”

  

“你别看这钱不少,但到咱们手里,就没多少了。”

  

杨小涛在一旁听着,杨大壮说起刚刚实行的“三提五统”来。

  

所谓三提,就是指生产所得村里三项提留。

  

分为公积金,公益金和管理费,归生产队管理。

  

说白了,就是下发生活费,给那些老人,行动不便的提供帮助。

  

五统指的是村镇的教育附加费、计划生育费、优抚费、民兵训练费和民办公助事业费。

  

别管这些东西做没做,有没有,但这三提五统需要的钱可是一分不少,都需要从这些钱里出,剩下的自然没多少。

  

即便是平均下发各户,一家里面也不过是几块钱。

  

这还是好的,要是卖的钱不够,还要从下面人手里收一些补上。

  

“这么折腾下来,各家再去掉留下的种粮,每家每户过的日子就紧吧了!”

  

听到杨大壮颇有些无奈的叹气,杨小涛跟着长出一口气,知道没什么这年代农民苦了。

  

一天到头面朝黄土背朝天,收获的粮食勉强吃上饭,有时候还得靠野菜垫肚子,饿不死,也吃不饱。

  

怪不得农村人都向往城里的生活呢。

  

杨小涛知道杨大壮还有很多没有说,他也没问,只是将话题拉回玉米上。

  

“那大壮叔,你们收获的时候,这种个头大的多吗?”

  

杨大壮恢复神情,对他来说,能够吃上饭就已经是天大的事了,比起小时候亲眼看着几个兄弟饿死,自己已经幸运多了。

  

听到杨小涛的话,想了一会儿,“好像不太多。”

  

“没几个,大家伙也没在意,反正都晒干送粮站去了。剩下的也都自己磨成粗粮。”

  

旁边杨石头说话,他跟着杨小涛跑了大半天,隐约觉得杨小涛不像是在玩闹。

  

至于在干嘛,他也不清楚。

  

“嗯。”

  

“大壮哥,这三个我用了。”

  

“拿走拿走,也不是什么重要东西。”

  

杨小涛点头,末了又拿了几个短小的玉米棒子,这才回到家里。

  

回到家里,杨小涛并没有急着动手,而是让小薇先试试这几个玉米的差别。

  

小薇这两天可是爽嗨了,晚上就在村南林子里过夜,若不是自己能够感受到她,还以为弄丢了呢。

  

杨小涛召唤,小薇很快就从窗户里飞了进来。

  

叫了两声,小薇钻进杨小涛的衣服领子里,瞬间一股温热的暖流传遍全身,将冬日里的寒冷驱散。

  

原本冰凉的手指也变的温热起来。

  

“试试这些。”

  

杨小涛用意念交流,小薇很快就在玉米堆上转换了一圈,一层绿莹莹的光芒过后,回到杨小涛跟前。

  

“果然。”

  

脑海里传来小薇的判断,面前的玉米,粗壮长大的玉米比起小玉米有更多的能量。

  

只不过,在同一颗玉米棒上的玉米粒也有强弱,显然这些玉米在生长过程中产生了变化。

  

用前世的知识来说,就是基因重组。

  

而杨小涛想做的事就是将这种优良的基因重组找出来。

  

俗话说就是杂交。

  

杂交育种。

  

“不能总是给穿越者丢脸吧。”

  

杨小涛终于给自己找了个‘正事’干。

  

确定可行性,杨小涛就让小薇自跟玩去,然后亲自动手开始扒玉米。

  

杨小涛小心的扒着,生怕损坏了玉米,影响了生长。

  

门外杨太爷走进来,看着杨小涛小心的扒玉米,顿时笑起来。

  

“娃子,扒玉米可不是这样来的。”

  

说着,杨太爷伸出干硬的手掌准备教导一番,却被杨小涛连忙止住。

  

“太爷,不用,我自己来就行。”

  

“你不会,这样扒得扒到什么时侯?这扒玉米啊,得用力,顺着纹棱来。”

  

杨小涛放下玉米,“太爷,我会扒,只是这个不一样?”

  

“不一样?咋不一样了?”

  

杨小涛让他坐下,随后整理思路开始说起来。

  

“太爷,你看,这都是一块地长出来的玉米,为什么有的大,有的小呢?”

  

杨小涛问出一个问题,杨太爷爽朗的笑着,“那当然是照料的不一样了呗。”

  

“这个施肥好就长的大,这个少点水,就长的小,有啥奇怪的?”

  

杨小涛听了也是点头,却不敢苟同。

  

“太爷,你说的是外部因素。”

  

“确实,一块地的照料程度能够决定农作物的收成,但要是根子就这么小,再多的肥料也长不大!”

  

杨太爷突然发现,这时候的杨小涛竟然有种文化人的味道,也开始认真听他说起来。

  

“太爷,你看,如果我们种植的都是这种玉米,一亩地能多收多少?”

  

杨小涛拿着长玉米棒子认真问道。

  

杨太爷想都不想,“都长成这样,那一亩地顶两亩了都。”

  

“是啊,那为什么不种这样的?”

  

“是啊,为什么来着?”

  

杨太爷陷入沉思,良久突然一拍大腿,“哎呀,我怎么给忘了这事。”

  

杨小涛连忙投过来询问的眼神,杨太爷认真的说着。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