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在枫园,从奕枻脱口而出的话里,曾国藩已猜到易知足对科举的态度,不是废除,但反对八股取士,如今听的这番话,他才知道,对方不只是反对八股,而是要新增西学考核科目,
抚须沉吟片刻,他才缓声道:“捐纳制度,弊端显著,毋庸置疑,但捐纳的开设,能为朝廷另辟财源,增加收入,以补国库之不足,常例每年捐银皆有三四百万之巨,暂行例更是数额惊人,动辄七八百万以,高者数千万。请大家搜索(品&书¥网)看最全!的小说嘉庆三年开设的川楚善后筹备事例,捐银高达三千万两。嘉庆八年开设的衡工事例,捐银高达二千一百万两,以朝廷目前处境,岂敢妄议捐纳?
再则,捐纳也并非一无是处,捐纳的地主、商贾、等之家得以通过捐纳跻身缙绅之列,有利于稳定朝廷统治,且入货得官者,也不乏良吏能吏,雍正之李卫、乾隆之张广泗、杨景泰、李世杰,道光之卢坤,皆位列总督。”
“嘉庆年间暂行捐之所以高达数千万两,那是多年未开暂行捐,不能常理论之。”易知足磕了磕烟灰,道:“捐纳得官者,能吏良吏,万无一,不能以偏概全。
变法革新,必须整饬吏治,而整饬吏治,必须废除捐纳。朝廷一年常捐银不过也三四百万,只要朝廷下决心废除捐纳,元可以每年补贴朝廷四百万。”
“国城兄可真是财大气粗。”曾国藩嘴打趣,心里却是暗自咋舌,元实力究竟有多雄厚?这才结束与西夷四国的战事,敢每年补贴朝廷四百万两白银。
易知足笑道:“废除捐纳,利国利民,这笔银子花得值。”
算元每年补贴四百万,朝廷怕是也下了决心废除捐纳!曾国藩不敢沿着这个话题说,当即将话头拉了回来,“废除八股,在下亦是极力赞成,但科举增考西学科目.......这等若是断绝数万士子科举之路,一经宣扬,必然天下汹汹......。”
“如此瞻前顾后,如何能变法革新?”易知足轻笑道:“明太祖当年下旨推行八股取士的考试制度之时,也应该是天下汹汹罢?”说到这里,他敛了笑容,“科举若不能增考西学,如何能推行新学?不能推行新学,变法革新又有何意义?”
曾国藩毫不相让,“科举乃国之根本,牵一发而动全身,岂能一蹴而?”
“以涤生兄所想,应该稳妥为,先放风,十年二十年之后,朝廷废除八股,增考新学。”易知足一脸戏谑的神情,“如此一来,倒是稳妥,但涤生兄想过没有,西洋各国会不会给我们如此长的时间从容变法革新?看看现在的海,不到二十年,发生了多大的变化?”
曾国藩登时为之语塞,喃喃道:“西洋如今不是正爆发经济危机?”
“西洋各国如今确实正处于经济危机之,但这个时间不会太长,三五年能恢复过来,而且......。”易知足斟酌了下才道:“而且,每一次大规模的经济危机往往都孕育着新的科技革命,会带来科学技术的新突破。
距离第一次工业革命开辟的蒸汽时代已经过去了百年,我预计,在一二十年之内,很可能会迎来第二次工业革命——电气革命,电气时代!
如果说我们错过了第一次工业革命还不算是致命的,错过了第二次工业革命,一定是亡国灭种的下场!这二十年,我们耽搁的起吗?”
第二次工业革命——电气革命,电气时代?曾国藩暗忖,这两年他们在欧洲也从没听过这些词,这家伙会不会是在危言耸听?
赵烈也听的一楞一楞的,他也是头一次听闻这些个名词,迟疑了下,他才道:“大掌柜说的电气革命,是不是电灯?”
易知足缓声道:“所谓电气革命,电气时代,是指电的广泛应用,电灯照明只是电的应用之一,真正能引领一个时代的是发电机、发电厂、内燃机,目前海我最为关注的几个研究室研究的是这些东西。”
说到这里,他看向曾国藩,道:“八股取士,导致史学没落,龚自珍对此深恶痛绝,曾言: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堕人之枋,败人之纲纪,必先去其史,绝塞人之教,必先去其史;夷人之祖宗,必先去其史。
科举增考西学,天下士子一时间难以接受,增考史学,反对不会太激烈罢?士子乃国之精英,坐井观天,闭塞愚盲,不知世界之大,不知世界之国,也说不过去罢?增考地理也是应当。”
废除八股,增考历史、地理,曾国藩眼睛一亮,这法子倒是值得一试,略微沉吟,他才道:“国城兄不是欲借废除八股之机兴办学堂,推行新学?那物理、化学,数学等新学科目......?”
“双管齐下!”易知足缓声道:“朝廷一方面废除八股,增考历史、地理,维系科举制度继续运转,逐步的削减科举名额,一方面赋予、承认新式学堂毕业的学生名分,大学生——取得学士之位的,至少授予举人名分,学堂毕业的学生授予贡生。”
合着,这才是对方的真实打算!曾国藩捻须思忖了片刻,才道:“举人名额有定,一省三年少则七八十,多则不过百余,国城兄这新式学堂,却是年年皆有毕业生,而且规模亦会日趋扩大.......举人免除赋税徭役,还有做官的资格,国城兄可思虑过?”
“从小学到学到大学,取得学士学位,至少要经历十五年苦读,丝毫不科举轻松。”易知足含笑道:“获得学士学位的毕业生,未必一定要做官,应该只有一小部分会入仕,大多数人会进入船舶、冶金、机械、交通、商业、教育、化、军工等各个领域,至于免除赋税徭役,二十年后,朝廷可以逐步削减。”
这倒是行的通,曾国藩看了他一眼,道:“国城兄为了朝廷变法革新,可真是用心良苦。”
这话明显有揶揄的意思,易知足却是喜好不以为意,微笑道:“元是大清的元,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道理,我岂能不知?”
“国城兄既有如此想法,则最好不要有废除科举之心。”曾国藩语气极为诚恳的道:“科举积陋已久,变科举、倡新学、开民智、求人才,此乃大势所趋,但科举可变不可废!
科举千年,纵有积陋,但瑕不掩瑜,科举制度有着无与伦的优越性,科举既是朝廷官僚选拔制度亦是教育制度,百姓不待劝而竞于学,可谓是政教一体。
其次是公平竞争和阶层流动,科举沟通了官民阶层,数世白身者,一登龙虎榜,可能出将入相,而官宦子弟,不解经书,无缘科场,则可能沦为平民。
好学者则庶民之子为公卿,不好学者则公卿之子为庶民,一方面青云有路,一方面富贵无常,这是最大限度地实现了各阶层的人才流动,也尽可能地在制度实现了平等。
自而下而言,科举面向各阶层甄选人才,为朝廷提供优秀官员,保证朝廷正常运转,利于巩固皇权。
自下而来说,科举又是一个制度完善的晋升渠道,各阶层的优秀人才,可以通过科举入仕为官,甚至进入朝廷枢。”
顿了顿,接着道:“科举取士,渊源于隋、唐,至今已一千二百年,各朝奉行不渝,不仅因为科举有着诸多好处,还因为科举,进可以使‘天下英雄尽入吾彀’,退可‘以科举销天下英雄气’。”
说到这里,他大有深意的看了易知足一眼,“国城兄以眼光长远而著称,当不会做出‘为兴新学,而废科举’之本末倒置之事。”
易知足不置可否的一笑,“我先前还提醒二位王爷,留意英吉利官选拨制度,涤生兄尽可放心,元断无废除科举之心,亦没有那份能耐。”
见他一府漫不经心的神情,曾国藩心里暗叹了一声,不愿再多费唇舌,转而问道:“左季高在西北情况如何?”
易知足缓声道:“左季高累功晋封一等子爵,实授塔城参赞大臣。”
一等子爵?这可是正一品!曾国藩既为左宗棠高兴,心里又不免有些嫉妒,左宗棠不过一举人,得易知足青睐,这才几年光景,晋封一等子爵,这让他这个同进士出身在官场打熬了那么多年才是吏部侍郎的他情何以堪。
易知足自然不知道曾国藩心里五味杂陈,接着道:“新疆应该建省了,涤生兄不妨个折子,仿四川例,设总督,总督人选举荐左季高。”
举荐左季高为新疆总督?曾国藩心里震惊,缓缓点了点头,道:“在下人微言轻,举荐总督人选.......?”
“没人左季高更合适。”易知足含笑道,顿了顿,他接着道:“湖南不乏经世致用之才,涤生兄夹袋可有适合人选?”
听的这话,曾国藩心里一喜,易知足虽然身无一职,但却与裂土封王无异,实实在在的掌控着大清十省之地,论权势,康熙之时的‘三藩’加在一块也是大为不如,‘易选官’如今已是天下尽知。
这可不是谦逊的时候,略微沉吟,他才道:“国城兄求贤若渴,唯才是举,在下可不敢胡乱举荐,待回去细细整理一份举荐名单以供甄选。”
“好!”易知足爽朗的笑道:“经世致用之才,多多益善。”
两日后,东南各省大小报纸均在头版头条的醒目位置刊载了署名长乐居士的两篇章《论捐纳制度》《再论新学》,前一篇章历数捐纳制度种种弊端与不公,直指捐纳是吏治败坏的重要原因之一,呼吁废除捐纳,禁止捐纳为官。
后一篇章则是叙述新学之必要,呼吁兴办学堂推广普及新学,培育新学人才,并直言,新学人才必须优于捐纳者补缺!
报纸一出来,在东南各省引发轰动,如今东南各省官绅士民谁不知道这个长乐居士是易知足的笔名,这两篇章一是涉及捐纳候补,一是涉及新学,与东南各省官绅士民息息相关,可谓是全民关注,全民热议。
新学人才必须优于捐纳者补缺,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新学人才有做官的资格,有功名!对于读书人来说,功名是深入骨髓的,新学人才有功名,不少士绅商贾百姓两眼都开始冒光,仿佛看到一条获取功名的捷径!
大清各省的捐纳候补官员却是欲哭无泪,这两篇章等于是断绝了他们前往东南各省候补的所有希望!易知足既然在报纸公开撰,那绝对不是说着玩的,原本南洋两省、东南各省的‘易选官’不待见捐纳得官者,如今公然将新学人才摆在他们前面,压根没有任何指望了。
易知足这两篇章可谓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整个东南热议,议论的焦点不是捐纳制度,而是新学,捐纳废除不废除没多少人去关心,若是捐纳不能补缺得官,废除不废除已经没多大区别。
但新学却是元极力推行的,朝廷对新学是什么态度?对新学人才名分是否认可?稍有点眼力劲的都看的出来,元这是在逼迫,逼迫朝廷认可新学,认可新学人才,认可新学的毕业生,给予新学毕业生与科举相对应的名分!否则何必公然在报纸撰?
这件事情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朝廷捏着鼻子认了,那是皆大欢喜,朝廷若是反对或者是敷衍应付,这事不定是一个引子,朝廷与元可能公然撕破脸面!
真要如此,元又会是什么反应?割据称王?仰或是直接举兵北伐?一时间东南各省官员士绅商贾都有些惴惴不安,紧张的等候着朝廷的反应。
这两篇章影响太大,第二天,北方报纸也跟着纷纷转载,一时间大江南北,朝野下纷纷为之瞩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