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隆基既已下旨,那便定下来了。
刑部尚书和大理寺卿接旨,二人看向王鉷的眼中带着嘲笑。
王鉷压抑着自己的怒意,正色道:“圣人英明!还请两位尽忠职守,休得让李泰初逃了罪责!”
刑部尚书和大理寺卿敷衍了一下,他们可没想过定李泰初的罪,毕竟李隆基发这圣旨,表达的意思已经非常清楚了,那就是在告诉所有人,李泰初,不能有罪!
所有人都回过神来了,王鉷今日之举,却是有些不智,毕竟这是仗着李隆基的恩宠,来逼李隆基定李泰初的罪,若是成功了还好,可是现在没有成功,这就很尴尬了。
御史们默默地开始散去,王鉷也无脸在这里留更久,因此也迅速的离开了。
李泰初松了一口气,他还真怕李隆基会借着御史们集体跪谏,下令把自己给杀了。
如果真的那样,李泰初只能带着李梦祈一起跑路了,也就是计划b。
还好,李隆基没有下令,可能是觉得李泰初还有利用价值,至于说考虑对李梦祈的感情…李泰初觉得,李隆基恐怕不会考虑那么多。
李泰初看了一眼远处的李林甫,他知道,这件事情没完,李林甫不是这么轻易就放弃的人,不知道后面还有什么等着自己。
骑着踏雪,李泰初离开了大明宫,他准备把李梦祈接回来,至于李羽他们三个就算了,论起安全程度,还是王府更加安全。
而公主府这边,单独保护李梦祈自然是没有问题,除非有上百个甲士杀进来,不然李梦祈是不会有事的。
长安城中,调动甲士也是很难的,就算真的调动了,那也瞒不过李隆基,到时候,长安城刺杀公主这一项罪名,谁扛谁死,而且还可能被愤怒的李隆基夷三族。
没有人敢这么做,李林甫不敢,还没有做好叛乱准备的安禄山也不敢。
骑着马,走在大街上,李泰初仔细思考着,话说,他要不要去找杨国忠呢?李林甫势力实在是太大了,若是和杨国忠联合,自然可以遏制其势。
毕竟“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有杨玉环在,李隆基对杨国忠的恩宠,绝对可以和李林甫媲美。
天宝四年的时候,杨钊的表妹杨玉环,被李隆基封为贵妃,她的三位姐姐也日益受宠。
当时,剑南节度使章仇兼琼与宰相李林甫不睦,便让鲜于仲通前往长安,欲结交杨家,以为援助,鲜于仲通却钊。
到长安后,杨钊把土特产一一分给杨氏诸姐妹并说这是章仇兼琼所赠。
于是,杨氏姐妹就经常在玄宗面前替杨钊和章仇兼琼美言,并将杨钊引见给玄宗,于是,玄宗任他为金吾兵曹参军。
从此,杨钊便可以随供奉官随便出入禁中。
杨钊在长安立脚之后,便凭借贵妃和杨氏诸姐妹得宠的条件,小心翼翼地侍奉玄宗,投其所好;在朝廷,则千方百计巴结权臣。
不久,杨钊便担任了监察御史,很快又迁升为度支员外郎,兼侍御史。
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他便身兼十五余职,成为朝廷的重臣。
天宝七载,玄宗赐杨钊紫金鱼袋,兼太府卿,九年,也就是今年,杨钊因为图谶上有“金刀”二字,请求改名,以示忠诚,玄宗赐名“国忠”,也是因此,杨钊变成了杨国忠。
这个时间段,李林甫和杨国忠的矛盾,已经开始显现了。
杨国忠在与宰相李林甫的关系起初不错,二人一唱一合,杨国忠为了向上爬,竭力讨好李林甫,李林甫也因为杨国忠是皇亲国戚,尽力拉拢。
在李林甫陷害太子李亨时,杨国忠等人充当党羽,并积极参与其活动。
他们在京师另设立推院,屡兴大狱,株连太子的党羽数百家。
由于杨国忠恃宠敢言,所以每次总是由他首先发难。
杨国忠与太子李亨的矛盾也由此愈结愈深。
后来,李林甫与杨国忠由于新旧贵族之间的争权夺利产生了矛盾,主要表现为对待王鉷的问题上。
因王氏的宠遇太深,本是李林甫和杨国忠共同嫉妒的对象,但是为了牵制杨国忠,李林甫却极力提拔王氏;当杨国忠陷害王氏时,李林甫又竭力为其开脱罪责。
不得不说,真是复杂的关系。
李泰初如今其实算太子的人,毕竟他义父是王忠嗣,天然就被归入到了太子党,可事实上,他却在暗地里默默地支持建宁王。
杨国忠和李林甫,是李亨死敌,要是让李亨知道了李泰初联合杨国忠,就算不说,心里肯定也会有芥蒂。
李泰初仔细想了想,觉得这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反正太子现在怂得一批,也不会对他动手。
其实太子势力不小,哪怕李林甫竭力打压,可是李亨的势力还是在稳步增长,因为所有人都明白一个道理,李林甫,早晚要死的,而太子,以后会成为这个帝国的主导者,谁能和太子活到最后,从龙之功,足够后世子孙起码能啃三,五代老本。
可是太子不能动,太子谋反,并非没有前例,李承乾的死,提醒着所有的大唐皇帝,因此,他们都紧紧的盯着太子,太子一动,说不定什么地方就会触及到皇帝的敏感处。
李泰初摸了摸自己下巴上的浅须,太子那方面不用想了,忍者神龟李亨同学是绝不会参与到这种事情上面来的,因此,和王忠嗣商量一下,再拜见杨国忠,应该没什么问题,只是…
杨国忠,不是什么好东西啊…
李泰初忽然觉得牙齿有点疼,杨国忠,完全就是另外一个李林甫,虽然有才,可是在某些重要的方面还不如李林甫。
比如在人心把握方面,杨国忠发际太快,根本压不住安禄山,而安禄山却惧怕李林甫。
李林甫死了,朝堂大权握在了杨国忠手上,可杨国忠却对安禄山没有丝毫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