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季汉长存

第三百一十四章 冀州动

季汉长存 明断天启 3209 2024-07-16 18:37

  

邺城刺史府,刘备皱着眉头问道:“河南局势竟发生这等大变?”

  

荀攸颔首道:“情报当是不会出错,卢中郎将亦遣人来希望增补粮草辎重,以待时变。”

  

陈群面上难掩惊色,啧啧称奇道:“孙文台,当真世之名将啊,此战之后,他将彻底跻身于大汉最顶尖的名将行列,再无人敢小觑于他。”

  

荀彧摇头道:“过于行险,过于刚猛。所谓刚极易折,强极则辱,若孙文台不改一改,今后恐怕后悔莫及。不过就当下而言,这一战也算是彻底震动京师,也不知袁术会有什么手段来应对。”

  

沮授沉吟道:“那便是谨防袁术狗急跳墙,或是…惊慌而逃了。”

  

几人面色一变,审配沉声道:“四面皆敌,他又能逃往何方?”

  

荀彧闭目沉思片刻,猛然问道:“三辅战事如何了?”

  

沮授摇头道:“恐怕有些难处,韩遂、马腾都不是易于之辈,三辅精锐此前也被皇甫将军抽调了不少。根据最新的军情,京兆尹只能勉强坚守,关中危矣。荀别驾的意思是?”

  

“凉州变乱,三辅动荡,这背后本就有袁术的手笔。如今是十面埋伏之局,可若是让袁术找到一面缺口,那恐怕…大局难定啊。”

  

刘备眼神一凛,断然道:“绝不能让天子与弘农王有失!”

  

陈群却是一瓢冷水泼下来,幽幽道:“只是我等难免有些鞭长莫及,以卢中郎将的立场而言,他更希望我们能做好粮草辎重供给,不要大肆募兵。若冀州向雒阳进军,双方恐怕会产生矛盾,这恐怕是使君不忍见之事吧?”

  

“长文可有对策?”

  

陈群沉吟道:“越是到了这种关键时刻,卢中郎将对义军诸侯的约束也会越强。因为袁术的败亡已是板上钉钉之事,卢中郎将的心态也会发生变化。

  

前些时日与建威将军相谈,他称此为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卢中郎将已经开始着眼未来的天下局势,他自然不会希望剿灭袁术后,

  

天下还有这么多桀骜不驯的牧守。

  

而义军之中,兖州的刘使君和陈留的张府君恐怕并不会抗拒这种约束,因为他们本身起兵的意愿也不强,能名正言顺的罢兵,自然是合他们心意之事。

  

河内的王府君被治的妥妥帖帖,自然也不敢有所异议。

  

只是东郡的桥府君、山阳的袁府君,以及…济阴的奋武将军,恐怕并不会听命罢兵。桥府君和袁府君是为了以大义之名自救,而奋武将军…雄才大略之人的野心被点燃了,可就没那么容易熄灭。

  

使君若想出兵,当以此三位为藉口,再晓之以理,细说天子安危,或可有所突破。”

  

提到曹操之时,刘备的眼神微微一变,待陈群说完后,他迟疑道:“奋武将军…真的自表为河南尹?”

  

荀攸解释道:“并非自表,而是河南几家大姓联名上表奋武将军行河南尹事,如今荥阳与中牟已经落入其手,成皋也只在翻掌之间,这个河南尹,倒是有了一半的实权。”

  

刘备点点头,自语道:“是了,河南地处京畿,受袁术荼毒甚深,奋武将军能行河南尹事,安抚当地民众,也算是尽臣子之责。”

  

下首几人对视一眼,沮授拱手道:“不论如何,诛贼之事宜早不宜迟。若是三辅沦陷,袁术有了退路,很多事情便会横生枝节。依授之见,冀州作为河朔大州,天下重镇,使君又是汉室宗亲,当有足够的担当。只是供给粮秣,作壁上观,难免遭人诟病。

  

若有个万一,还会惹来汹汹物议,是以使君可依陈治中所言,与卢中郎将稍作沟通。冀州将士枕戈待战,只等使君号令。”

  

荀攸也肃然道:“此时若惜小名,来日恐怕悔之莫及。愿使君细思,若天子失位,天下又会是何等情形?顾小名而弃大义,仁者所不为也。”

  

“事有轻重缓急,所谓两害相权取其轻,总难有两全之事,彧以为沮君与公达之言甚是有理,请使君细思。”

  

几人都紧紧盯着刘备,刘备微微垂下眼睑,似乎陷入了沉思,堂中也是一片寂静。

  

约莫过了小半个时辰,刘备睁开眼睛,凛然道:“公与,由你遴选人物前往邯郸接任县令。调邯郸令关羽回邺城,拜为校尉,与扬武校尉张飞一道统兵。

  

冀州各郡县进入战备,除先前所要求粮秣之外,再额外征调一成。此事交由正南,记住,州府要多少便是多少,休要再加摊派,否则军法不容!

  

此次由文若留邺,代行刺史之责,长文、公达随我一道,先往河内一行。

  

再传信明远,幽州之事由他临机决断,备相信他的判断,不管是什么决定。”

  

审配面色微微一变,但见荀彧等人皆是肃然应是,他也只好拱手道:“谨遵使君之令。”

  

“若无他事,诸君便先去安排吧,战事将起,总要多做些准备为好。文若先留下,备还有些交代。”

  

荀攸等人告退后,刘备揉着额头问道:“文若认为备的安排如何?”

  

荀彧轻声道:“使君的决断很好,彧无有异议,相信长文与公达也没有异议。”

  

刘备默默的点了点头,冀州之事,也只有托付给冀州之人,才可以尽量避免阳奉阴违之事。终究是掌权时间太短,上下还没有梳理通畅,地域之间的隔阂尚未减弱。

  

作为制衡,以荀彧为代刺史,以李澈处理冀北之事,也是对冀州派的监督。沮授格局素来很大,是以不会反对。而审配虽有疑虑,却碍于沮授不出声,只好认同了这一安排。

  

可以想见,北边的李澈经营了数月,相对而言要轻松不少;荀彧却是真正的被架在火上烤了。

  

见刘备有些疲惫,荀彧轻笑道:“请使君放心,彧必不负所托。使君今日能下此决断已是尽职。身为臣属,彧自不能失了使君颜面。”

  

刘备闻言叹息道:“是备太过束手束脚了,若不是顾忌虚名,勤王之事也不至于拖延日久。诸君所言不差,天下危如累卵之时,只要志向不变,些许小节便随他去吧,墨守成规亦非褒扬之语啊。”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