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水浒新秩序

第一百三十七章 英雄所见略同

水浒新秩序 江湖野人 5005 2024-07-16 19:46

  

宗泽虽然认死理,但也是做事果决之人,一旦做出选择,就绝不回头。

  

回到蓬莱不到不足半月,其人让便让次子宗颖给徐泽送来一个公文袋。

  

里面装着一份情报和一份厚厚的公文。

  

第一份情报,是朝廷遣武义大夫马政返回登州,许其便宜行事,

  

宗泽担心蓬莱有变,赶紧给徐泽送信。

  

其实,宗泽多虑了。

  

马政当初面对徐泽的强势,连招架都做不到,现在回来,更做不了什么。

  

而且,其人这个时候被派回,只能是一件事——联金灭辽。

  

最晚在政和元年,辽人马植入宋时,

  

赵佶、童贯二人就已经生出了联金灭辽的想法。

  

最初,赵佶的想法很简单——吩咐藩属国高丽把这事做了即可。

  

正好高丽遣使入宋,天子对高丽使者李资谅曰:

  

“闻汝国与女直接壤,后岁来朝,可招谕数人偕来”。

  

结果,李资谅毫不犹豫就拒绝了,

  

还骂“女直人面兽心,夷獠中最贪丑,不可通上国”,

  

实际上,他就是连带着做事没头没脑的大宋皇帝也一并喷。

  

吃了这顿瘪后,赵佶消停了一段时间。

  

童贯却又找到欲要到辽国搞事的徐泽,暗示其人帮朝廷探明辽国东北的情况。

  

事关机密,加之当时大宋根本没有做好与辽国开战的准备,

  

而且,童贯对徐泽的能力和运气也没抱多大的希望,

  

因此,其人没有事先跟天子沟通,

  

自然就不可能提前授予徐泽一官半职,或是出使信物之类的东西。

  

导致大宋第一次联络女直人的行动虽然成功,却没有达成任何实质成果。

  

辽国也因为徐泽、完颜阿骨打等人大闹咸州之事,加强了防备。

  

再想派人出使就更难了,联金灭辽之事就此搁置。

  

去年底,辽国亡人高药师等欲往高丽避乱,误入登州砣矶岛。

  

被徐泽逼得险要丢官的登州知州王师中抓住了机会,立即将这一情况上奏天子。

  

而后,搁置了四年多的联金灭辽计划再次启动。

  

但,让人极度无语的是,

  

大宋最有权势的一个半男人前后筹备了六年的大事,

  

其实——是啥准备都没有做!

  

马政、高药师等九人奉天子命出海,欲往登州对面的苏州,联络金人。

  

这个将要决定宋、金、辽三国国运的使团,

  

居然临时在军营薅了七个傻赤佬,许以官职,就划着船出发了,

  

而出使最重要的通译、国书、航海路线图等等——统统没有提前准备!

  

做大事如此儿戏,结果就可想而知了——

  

“使团”半途遭遇“金人”巡哨船,双方语言不通,

  

一番沟通失败后,“金人”引弓便射,

  

吓得马政等人仓惶逃遁,直入青州境内,被巡海的广陵盐务巡检司武松部捕获。

  

由于马政等人来历蹊跷,又闪烁其词,

  

不明情况的青州安抚使崔直躬只能如实上奏,

  

消息不慎走漏,东京城谣言四起,

  

不仅有增税伐辽的谣言,还有金人大败登州水师,兵马钤辖马政被俘的无稽之谈。

  

伐辽之事尚未开始,就已经闹得满城风雨,

  

搞得朝廷极为被动,此事再次搁置。

  

近几个月,朝堂人事变动极大。

  

少保、太宰郑居中以母忧去位,特进、少宰刘正夫卒,

  

经常跟公相蔡京唱反调的中书侍郎侯蒙也被罢。

  

天子以御史中丞王安中为翰林学士。

  

又借明堂建成推赏赐,加童贯检校少傅,梁师成为检校少保,

  

宣和殿学士蔡攸、盛章、开封尹王革、显谟阁待制蔡儵、蔡翛,各迁官有差。

  

恰逢西蕃王子益麻党征降宋,

  

赵佶由是再次想起了一波三折的联金灭辽,

  

仍委检校少傅童贯全权负责通好金国之事,监司、帅臣不许干预。

  

但自徐泽翅膀硬了单飞后,童贯就只能从马政处得知登州有限的消息。

  

马政责官青州后,更是两眼一抹黑。

  

其人对宗泽又不放心,只能派人征求前登州知州王师中的意见。

  

可怜的王知军被公相蔡京抛弃后,正彷徨无依,

  

收到童贯抛来的橄榄枝,赶紧抓住。

  

过了大半年,王师中其实也不清楚登州的情形,只能硬着头皮举荐马政,

  

又说平海水师指挥使呼延庆通晓外语,又博学多闻善于辨谈,也可以委派。

  

马政虽然关键时刻摆了自己一道,

  

但不用马政,就只能让徐泽抢了功劳,

  

王师中当然不愿意让徐泽得好处,他这个举荐也可以理解。

  

这其中的细节徐泽当然不清楚,但马政的任务却是明白着的同舟社现在还需要时间完成转型,接着陪他们玩玩吧。

  

放下第一份情报,徐泽拿起第二份文件。

  

第二份文书,是关于官员和胥吏使用管理与监督的建议书。

  

已经写好了两日,宗泽一直在修改,这次一并送来。

  

其人已经知道同舟社在海外还有庞大的“基业”,

  

但具体规模和分布情况,却不甚了了,

  

因此这份建议书主要是立足登州的现状所做。

  

宗泽并没有泛泛谈治国理政的大道理,而是结合自身丰富的基层任职经历,

  

客观的评价大宋官吏使用管理制度上的好与坏,

  

有事例有分析,非常详细,显然做足了功课,

  

徐泽估计有七八万字,全部用毛笔楷书写就,非常厚的一摞。

  

在意见书中,宗泽既讲了大宋在官吏制度上的有益探索和成功做法,又讲了一些乱象。

  

还从制度设计上的漏洞、前朝遗留的历史问题、长期积累的不良风气等方面,

  

分析这些大宋官场现状背后的根源和危害,并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宗泽认为,大宋官吏使用上的最大问题,不是“冗官”。

  

真正的“冗余”的,只是大量的荫补入仕者,

  

特别是荫补后,只领俸禄不做事的官员。

  

而大宋的基层,恰恰是官员太少,不够用。

  

尤其是一线亲民官,其实并不轻松,

  

要处理的事务极为繁重,一般人根本应付不过来。

  

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在长期的实践中,

  

很多本该官员亲历亲为的事务,就分给了胥吏和属僚。

  

由此,又产生了胥吏欺上瞒下,把持地方的各种问题。

  

宗泽并不认为要继续加强对胥吏的管理,

  

因为,大宋对胥吏的管理和防范已经足够严,甚至严过了头!

  

在他看来,不解决官员的问题,就无法从根源上解决胥吏的问题。

  

宗泽还就登州官吏的使用提了不少建议。

  

其人认为,在同舟社没有起事之前,

  

朝廷任命得官员与同舟社基层治理体系并行的情况,将长期存在,

  

没有相应的管理制度配套的话,

  

既可能会让一些“闲人”瞎搞事,也会导致大量管理力量闲置和浪费。

  

实际上,宗泽反映的这些问题,徐泽也在关注,

  

正应了英雄所见略同——真正想干事的人,总能看到问题所在!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