贡院天亮渐渐亮了,考场就有差役挨号舍送考题卷,话说到了省试,一切都非常规矩,考官和考生有任何联系,都得通过差役,不得私下说话。
林若愚接过考卷,能明显感觉出其厚度,要比院试时厚的多,这也说明题量肯定不小。
与院试相比除了经义、赋律,还多了策论,而帖经、墨义这些基本功,已经没有了,不过也对,能一路从童生试、秀才试中杀上来,无不是记忆群、刻苦无漏之辈,经典倒背如流。
而策论则是因为考上举人之后,就可以当官了,策就是问怎么样办事,考基本的决策管理了,所以策论也是乡试的重点,当然乡试的重中之中依旧是经义,而在会试之中,两者又正好反转了过来,策论成了重中之重。
第一卷考的是经义,总共七题,何为经义,简单来说就是以经书中文句为题,应试者作文阐明其义理。如果说的明白写,前世发展到大成的八股文,就是从经义来的,经义可以说是其前身。
第二卷,史、策二道。
第三卷,诗赋两首。
“考题不少,时间很紧张啊!”林若愚看了考题,估算了下,不由摇首。
要是没有经过题海战术,或日更数千的锻炼,根本难以适应,难怪许多第一次参加乡试的秀才,往往不能适应考试强度,身心崩溃。
七篇经义,四书三篇,五经四篇,这种题量因人而异,有的考生可能不到两天就做完,但是有的考生三天三夜也有做不完的。
试卷第一题:至诚无息,博厚悠远。
此句出自中庸,也是一句儒家名言,意思是极端真诚是没有止息的。没有止息就会保持长久,保持长久就会显露出来,显露出来就会悠远,悠远就会广博深厚,广博深厚就会高大光明。
林若愚沉思片刻,取来一张宣纸,就静静落笔。
大概花了三个小时,林若愚就写完了这一篇自己审视,很是满意。
无一错漏,三经五典都已引用,无懈可击了。
休息十分钟,继续答题,第二题,“好生之德,恰於民心。”
此题出自尚书,林若愚拿起笔在砚台上蘸了墨,沉思一会,提笔就写,第一句写成,就一气呵成写下去。
这道题大概用了他四个小时,写完之后,林若愚感到一阵眩晕,他知道这是昨夜没有休息的后遗症,此时他终于到达了临界点,注意力终于再难集中了,知道再这么写下去,不用检查,林若愚也知道自己所写的经义与平日里的水平大为不符,所以他放下了手中的笔。
不知何时,外面已经下起了绵绵细雨,让这温度显得有些阴冷。
于是林若愚把木炭放入炭盆点着,温暖的炭火烤得林若愚身上一阵舒爽,考房里令人怪不舒服的湿气祛除了几分,连温度也上升了一些。
身上暖和后,林若愚肚子有些饿,将食盒内,郭筱婷准备的食物拿出,拿出一些牛肉干,两个熟鸡蛋,已经两个馒头,一壶水,还有一个小巧精致的小铜锅。
林若愚取了小铜锅倒水,放在炭火上烧起来。
不一会小铜锅里的水就沸腾了,林若愚将熟鸡蛋磕开,剥壳丢进小铜锅里,又将牛肉干扔了进去。
待差不多了,林若愚取出鸡蛋和牛肉干,并将开水倒入茶壶之中,再用馒头夹着牛肉干,大口大口的吃了起来,这牛肉干内中掺杂了一些中药,不仅味道不错,而且还可以用来提神静心。
吃一口牛肉夹馍,再咬一口白腻的鸡蛋皮,里面熟软生香的蛋黄,微微烫着嘴,再喝着一口热水。林若愚额头微微出汗,全身舒坦,整个人也精神了不少。
这时雨越下越大,不少考生也点起了炉子,考场内不时传来炭火轻爆的声音。
吃是吃饱了,但林若愚却越来越困,精神也无法集中,眼皮打架,索性决定先睡觉,反正今天也才第一天,收拾好东西,在长凳上铺上薄毯,躺好后将另一条薄毯盖在身上,将头也盖上。
林若愚闭上眼睛,立刻进入梦乡。
这时两名巡场官员走过,看到睡着了的林若愚,不仅暗自摇头,认为他已经放弃了考试,毕竟现在才下午三点钟,其他的考生正在奋笔疾书,而他却在睡大觉,这又如何能考好了?
等到他醒来的时候,已经是第二天早上了,天上还下着小雨。
林若愚一觉醒来,神清气爽,精神奕奕,先是用布巾沾着水擦了擦手脸,便赶紧做题,其他的考生,至少都已经做了三道题的经义,他需要将失去的时间补回来。
三题四题五题,当他写完第五题的时候,此时天已经黑了,放松下来,顿觉全身疲倦,连忙拿出一些点心来吃,并拿出包好的参片泡在水里,喝了提神,奋笔疾书了一天,蜗居在狭小的考房里考试,说不疲惫,那是假的。
“我这身体,虽然比不上贺云,却也比大多数人强,还这样累,难怪经常有应试的人晕倒的事,写这文章,真的累人!”
林若愚用布巾沾着水擦了擦手脸,然后拉响了铃铛。
“做什么。”衙役问道。
“入厕。”
“跟我来吧。”衙役面无表情的说道,很显然这两天不知道多少考生提出了这个要求。
不多时,走过两名衙役,一人原地看守,一人带着林若愚去茅厕,走到考院一角时,林若愚远远就闻到了一股屎尿味儿,再看附近考房的那些考生,全都皱眉掩鼻,低头答卷。
但林若愚也没有心情笑话他们,匆忙的解决三急之后,便回到了自己的考房。
今天他必须把剩下的两篇也写完,只是现在精神依旧难以集中,索性闭目的养起了神,修身养性,静气凝神。只有做到了心静才能拿出最佳的状态,才能写出最好的文章,才能考出最好的名次。老实讲林若愚对于乡试的名次并不是太过在意。毕竟乡试考完还有会试,会试考完还有殿试。说一句俗气的话,殿试的名次才是最为值钱的。其他场次的考试名次都是样子货。
而最终进士的名次是看殿试。一甲的状元、榜眼、探花自不必多说,那是直接进入翰林院的贵人。进入翰林院便相当于进入了大乾朝最清贵的部门,成为了词臣,其前途不可限量。比清贵,也只有吏部、礼部可以一提,但加起来也不如翰林院拉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