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我的大宋新帝国

第一一一章 初步成营

我的大宋新帝国 摇摇-欲坠 5576 2024-07-16 20:08

  

枪管是火枪最重要的部分,在十世纪,除了赵德昭,没有任何人能锻造出合格的枪管。

  

虽然如今的枪管还只是最初级的碳素结构钢,但是已经是这个时代无法模仿的黑科技。

  

材料科技不同于技术革新,技术的变化,是任何人都能看的出来的。

  

但是材料工艺,只需要隐瞒几处要点,就是任何人看到也无法模仿的。

  

我把锰钢,碳素钢拿给你看,你也不知道成分是什么。

  

更别说,除了赵德昭,也没有人能将炉温提升到一千两百度以上。

  

利用高锰酸钾来制氧,进行上下吹气提升炉温,你连高锰酸钾都不知道是什么,即使模仿了上下进气室,没有纯氧,对炉温的提升也不大。

  

枪管制造出来之后,赵德昭进行了多次试验,通过对定装量火药的多次测试,确定下来了枪管的长度和壁厚。

  

至于燧发装置,这是最早就开始生产的配件。

  

相比枪管的难度,燧发装置主要是技术思路,唯一的难点是拨片的弹性回位,可是相对枪管的难度也不值一提。

  

用两个钢柱,进行固定的间隙调节,就能生产出厚薄一致的拨片。然后进行淬火工艺,就能得到具有弹性的弹簧钢片。

  

钢片环绕两周半,就能形成具有充足回弹力的回力。

  

大部分工匠都不知道他们做的是什么东西,可是在赵德昭的命令下,他们一直不停地生产,几个月来,已经做出了超过两万套燧发机。

  

至于木制枪托,更简单。原本的木匠就能造出合乎标准的枪托,只是速度慢一点。

  

他们从去年就开始备制烘干木料,生产枪托,在车床磨床面世以后,后面的加工更加快速。

  

每生产出一根枪管,就被组装了起来,到了七月的时候,组装起来的合格产品,已经超过了五千支。

  

966年的下半年,枪支定型以后,赵德昭终于摆脱了在工厂里面当工程师的命运,开始训练锦衣卫。

  

在明朝的时候,一开始为了增加火枪手的威力,赵德昭采用了双管火枪。

  

上面并排两根枪管,一前一后两个扳机,左右各有一个燧发机。

  

但是这样的火枪实际上并没有太大的效果,反而浪费资源。

  

主要是对方还拿着大刀长矛,你拿着火枪,本来就已经属于降维打击。

  

挡不住你的,你用单管他就挡不住,能挡住火枪的城池,你用两根枪管也攻不下。

  

所以这一次,定型的就是单管火枪,燧发机采用的后世雷明顿的拨片式击发。

  

在配发火枪的时候,每个人有一根猪鬃的毛刷,配一百张糯米纸,实行定装火药,每一次射击里面装五颗铅弹。

  

裴格安向赵德昭建议生产米涅步枪,在很吵一段时间内,米涅步枪一直是世界上威力最大的步枪。

  

装一颗三十一克的铅弹,射程可以达到一公里,有效射程也超过了五百米。

  

在弹道之内,一颗子弹可以穿透三个穿盔甲的士兵。

  

但是,赵德昭并没有采纳她的建议。

  

主要是,枪管的加工非常困难,如果有了那个技术,就能够直接生产新式步枪了。

  

子弹的生产比枪支要复杂的多,也要艰难的多。

  

一颗小小的子弹,可以说是集物理学、化学、材料学、空气动力学以及工艺于一身的产物。

  

明朝研究了三十多年,才能生产合格的子弹,不过现在用不了那么长的时间。

  

子弹由弹壳、底火、发射药、弹头四部分组成。

  

在明朝最困难的底火和发射药,裴格安就懂技术,还能大量生产。

  

现在困扰他们的难关就是加工技术,能解决米涅步枪的技术难关的时候,同样也能生产现代步枪和加工弹壳,弹头了。

  

目前的火枪虽然射程只有三百米,有效射程只有一百米多一点,作为过渡阶段的武器,已经足够了。

  

锦衣卫的神机营,有了火枪之后,终于知道他们的日常训练为何要如此安排了。

  

不管是行军列队,还是模拟战时的站位,都是为了适应新式武器。

  

射程超过一百丈的武器,在三十丈的距离,隔着盔甲都能伤人致死,这种武器的威力远远超过普通的弩箭。

  

而且,还省时省力,根本不用耗费体力。

  

五颗弹子,射程超过一百米之后,就不是一团,而是一片,也就说,几乎不用瞄准,只要对着前方射击,覆盖范围就能将敌人笼罩在里面。

  

赵德昭没有训练大规模的合作作战,而是采取了三三作战的十人小分队训练,最大规模的配合,也不超过五都,也就是五百人。

  

宋朝十人为一队,十队为一都,五都为一营,五营为一军,十军为一厢。

  

首领分别是十将,都头,指挥使,将虞侯,都指挥使。

  

赵德昭采用的是一个小队三面藤甲盾牌,防御的时候,三人持盾,三人射击,三人装弹,一人指挥。

  

不过这样的阵型训练的比较少,因为有了火枪,基本上不用防御,对方打不到自己,只有自己打对方的份。

  

主要训练的还是三段击,也就是三人射击,三人装弹,三人准备。

  

有了火枪,除了原本的锦衣卫,三千禁军也被赵德昭武装了起来,共同训练。

  

这些禁军作战方阵两千五百人,辎重营五百人,也被编进了锦衣营,让神机营的人员达到了四千七百人。

  

锦衣营的三百人是定额,火器营差不多五百人,辎重营五百人,加上四百人的测绘营,成了赵德昭的嫡系。

  

不过在进入八月之后,四百测绘营的文士们经过了一年的训练,除了留下了二十个教员,剩下的被分配了出去。

  

他们两两为伴,依旧隶属锦衣卫,却被分配到各地驻军,进行国内的地形,地图测绘。

  

他们进行这些测绘,不仅仅是为军事服务,更是为民生服务。

  

以后各地修路架桥,挖水渠,建水库,都需要他们提供第一手资料。

  

各地驻军也都从军中抽调识字之人,少则派两三人,多则派五六人,前来汉京府学习测绘。

  

火枪源源不断地生产出来,但是,赵德昭却没有配装全军,就连赵匡,也没有提这件事。

  

宋初的士兵根本没有忠诚可言,谁能让他们吃饱,就听谁的。

  

在不能确定一支军队的忠诚之前,普装火枪的事情还不急。

  

入秋之际,赵德昭喜获两个儿子,按照赵家的辈分,他们是惟字派。

  

陈氏生的是长子,但是身体不太好,赵德昭忘记是不是这个长子身体不好,生不出儿子,然后过继了弟弟的一个儿子继嗣。

  

王氏生的也是儿子,生下来就将近六斤,胖乎乎的,非常强壮。

  

这个时代的六斤,搁在后世,就是快八斤了,在这个时代非常难得。

  

赵德昭不是偏心王氏,只是为了以后继承着想,也为了安跟他来汉京的王溥的心,为陈氏的孩子起名赵惟吉,然后为王氏的孩子起名赵惟正。

  

不要小看了起名的讲究,惟正和惟吉的这一直之差,就相当于定下了两个孩子的地位。

  

一个盼他平平安安,一个则是正统。

  

这件事在汉京府引起的轰动不小,王溥为了女儿,外孙,跑到汉京府来帮赵德昭支持民政。

  

而陈氏爹不疼,又没娘,连个替她说话的人都没有。

  

不过陈氏也顾不上这些,因为孩子一出生就身体不好,三天两头生病。

  

病在儿身,痛在母心,她的精力全部耗费在这个孩子身上。

  

八月,赵德昭接到了赵匡的第二十三封信,信上让他农忙之后返回开封府。

  

不仅让他带回训练的锦衣卫,还要将生产出来的火枪和火炮,送一批回开封府。

  

赵德昭过了八月十五之后,农忙过去,新一批的劳役来到汉京之后,才带了六千将士护送了三千支火枪回开封府。

  

六千人的大规模转进,朝廷要提前一个月就开始安排,而这支新军,一路上都引起了巨大的轰动。

  

首先,军阵取消了弩箭兵种,也没有长兵器,重兵器兵种。

  

除了都头以上将领,士兵们连把刀都没有。

  

他们每个人只有一把枪,一把可以套在枪头位置的匕首。

  

跟普通的士兵相比,他们每人都发了一条牛皮腰带,在腰带上有几个吊环,一边挂着弹子,一边装着火药包,每个人还分发了一个医药包。

  

这样的配置,让沿途军队都诧异不已,到了开封府之后,几次训练,更是让所有的将领都感叹自己落伍了。

  

火枪的威力远超他们的想象,而火炮的出现,更是让他们恐惧。

  

宋朝缺铜,赵德昭并没有上铜炮,而是直接上了钢炮。

  

碳素钢虽然不能算韧性最好的钢材,但是只需要不到二十毫米的壁厚,就能满足黑火药的发射,并且能够将炮弹送到最远两千米的距离。

  

赵德昭直接就上了实心弹和空心弹,链弹三种,这些炮弹针对城墙,堡垒,人员,都有足够的杀伤力。

  

三千支火枪被装备了皇宫禁卫,而其他的军队的将领,只要在开封府的,无不缠着赵德昭想要火枪。

  

但是赵德昭谁也没有答应,借口产量不高拖延着,把权力交给了赵匡。

  

而赵匡见识到了这些火枪,火炮的威力,立即激发了他的野心。

  

朝廷关于北上和南下的争论,由此展开。

  

《我的大宋新帝国》来源: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