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我要做明世祖

第243章:太学生下乡运动

我要做明世祖 搬砖呢别闹 4644 2024-07-16 21:13

  

眼下大明走在正轨上,除了老天爷不给面子,每年都喜欢弄几场天灾出来祸害人外,朱见济自我感觉,是符合一个正常王朝发展规矩的。

  

按照前面历朝历代的经验,一个政权建立后的七八十年左右,当迎来一个盛世。

  

因为大多王朝开国之初,政治清明,一路打拼上位的君臣脑子也清楚,能力强大,很容易就能安抚住从战争泥潭里走出来的百姓。

  

休养生息、劝课农桑、积蓄国力…这是立国时期的主要基调。

  

等到二代三代皇帝上位,一边继承先帝政策,一边做出些许调整,国家就能迎来一个迅速发展的“治世”了。

  

就像大明朝的“仁宣之治”,还有汉朝的“文景之治”,本就是抚民政策推行几十年后,厚积薄发的成果。

  

而经历过如此的几十年后,应该是要更上一层楼,铸就巅峰辉煌,以成“盛世”的。

  

毕竟“治世”只是说明国家情况稳定,百姓没有大面积的受灾,挣扎在痛苦中罢了,在对外方面,可能还会存在着强大的竞争对手。

  

如大明的蒙古,汉朝的匈奴。

  

而“盛世”却是意味着经济文化和国力都到达了高峰,同时也击败了敌人,成为了该国所在文明范围内的中心。

  

以此类推,大明朝的盛世本应该在二十多年前就到了。

  

但这不是天降奇才朱祁镇了嘛!

  

那一大波见了鬼的操作,直接把朱见济这个大伯送上了历史帝王的倒数位置,保二争一,蔑视赵家三姐妹。

  

后面光是为了收拾他留下的烂摊子,就献祭了朱见济他爹和不少老臣子。

  

到了如今,这个属于“明朝”的盛世,也该到来了!

  

不过朱见济是个很注重实际的统治者。

  

“乾圣”可以有盛世,

  

可鞑清的“康雍乾”也有盛世啊!

  

他绝对不能让自己放松下来,沉浸在天下太平,没有爆发大规模起义和人口增长的快感里,最后让他的盛世也变成“吃糠喝稀”的样子。

  

天下兴亡反复多少次,可老百姓的日子差不多只保留在一个水平线上,还是在受苦。

  

朱见济和一些地方的农会管理者有书信往来,是知道此时农民情况的。

  

虽然集中生产让他们少了很多负担,可下面人还是希望朝廷能给自己多贷一些粮款和农具,以便度过荒年。

  

人,是很难胜天的。

  

更何况是在小冰河期里面。

  

这对于朱见济来说,想要缔造一个他心目中的“盛世”,难度自然比前人更高,要花费的精力也就更多。

  

而当务之急的,就是保障农业问题。

  

老天爷靠不住,他们就只能尽力而为的去调和水土。

  

广修水利,发展交通是极有必要的。

  

所以朱见济对朝廷机构进行了调整。

  

“以后专人专事,检查起来也方便。”

  

权责不明,是懒政怠政的一大因素。

  

毕竟不能确定这事责任在于我,那皮球就能随便踢,跟击鼓传花似的,随机找人背锅。

  

去年徐有贞为了讨好朱见济这个大领导,派了自己手下去地方查探基建情况,发现问题后,就遇到过这种情况。

  

气得朱见济直接把人给撸了,随后下定决心再搭一个班子出来。

  

这并不算“冗官”。

  

起码李贤他们也是赞同这事的。

  

只要有过实际的工作经验,有脑子的都会明白真正专家的能力有多重要。

  

“至于任职的人…就去工科院里面找,学了几年出来,总有人才能胜任吧?”

  

朱见济想着他手底下的人才储备,觉得各种局子建立起来后,应该不会出现空荡荡无人主事的情况。

  

“臣等遵旨!”

  

内阁诸臣齐声答道,继续去帮朱见济完善这些新机构的搭建工作了。

  

新的岗位,新的权力…

  

拿着勺子想往里面捞肉吃的太多了,必须得仔细对待才行!

  

而在乾圣君臣对国家管理工作进行整备时,太学和工科院那边则是响应皇帝号召,开始了他们的“工作实习”。

  

用皇帝陛下的话来说,这便是“青年人才下乡,为日后处理各种杂务练手”,需要大家打起精神来应对。

  

因为等到下半年,吏部就会对这群帝国精英学子们进行整体考核。

  

不止会看他们在学三年间的成绩和表现,还会根据这次“实习”的结果进行评定。

  

据说后者在评定过程中所占的比重还很大呢!

  

所以不管是对学霸还是学渣而言,这都是期末毕业前的最后挑战。

  

前者拼搏一把,证明自己可以“学以致用”,是个皇帝眼里的好学生,以后还能分配到一个好地方。

  

后者则是没办法,要想好好走出学校大门,就必须抓住这次机会。

  

一入学就成为好伙伴的刘韫和张匂,就是这两种人的代表。

  

“张弄潮,起来了!”

  

宿舍里面,刘韫一大清早就起了床,爬下来后开始收拾东西。

  

等他弄完一看,发现张匂竟然还在睡觉,便跳起来,手越过上方床铺的栏杆,给了人一巴掌。

  

开春后的余寒让张匂极为留念被子里的温暖,被拍醒后也是磨磨蹭蹭的,不想起身。

  

但在太学里磨砺久了,他又清楚的知道,违背学校规矩会怎么样。

  

他们那个祭酒周洪谟,可不是一个好糊弄的老头啊!

  

司业孔公诚身为奉圣公,看上去笑呵呵的很好相处,实际上却是个能下狠手折腾你的。

  

强强联合的威慑力,让张匂被迫和刘韫一块整理起了包裹。

  

“我一点都不想下乡实习…老刘你说我爹给我起这么个字,是不是傻了?”

  

张匂一边动作着,嘴里一边念叨。

  

随着后世的教育方式被朱见济复制到了大明的太学里,并且被学子们接受后,太学生那年轻人特有的骄傲也浮现出来,时常引用《文政杂谈》上的评语,说自己要在“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为此,张匂他爹迎合时尚,特意给自家的傻儿子起了个字,假装后者是个文化人。

  

可他看着能是“时代的弄潮儿吗?”

  

谁不知道他张匂,是靠着捐钱进来的!

  

“张兄不要妄自菲薄,你最近考试起码都过了线,可见还是能塑造的。”

  

太学生是真正的“为国储才”,所以就算是捐生这种走捷径进来的,朱见济也没有放弃压榨他们。

  

能捐钱入学,本就意味着那些人家里不缺财物和人脉。

  

如此,天然便携带这种优势的捐生们如果去了地方上干活,不管本人水平如何,却是能动用亲朋好友的力量,做出一番成绩的。

  

哪怕会出点小混乱,但最后老百姓还是能得到点好处的。

  

这是别人掏钱,朝廷受利。

  

为了充分利用这一批人,朱见济还鼓励捐生们在学校里找私教补课,降低了对方毕业的分数要求。

  

有赖于此,当年著名的废物张匂,如今也是能考试及格的了。

  

“而且你听说下乡的事,也就是嘴上抱怨乡下生活艰难,没有真做什么…不像其他人,觉得以读书人的清贵去和乡下农户为伍,是自降身份,找祭酒打报告称病不肯去呢!”

  

刘韫帮两人检查了最后一遍行礼,觉得没问题后,才拍拍面沉如水的张匂肩膀,“不要担心!”

  

“在学校里,先生们不是也让我们种过田吗?”

  

“去了那边,顶多是多挑几担粪水,多搅几堆水泥而已!”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