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大争之世

东周思想四大家(4)

大争之世 月关 2518 2024-07-17 05:20

  

飞上青天欲得月(4)富国强兵有妙着-代表法家的韩非好了,终于写到了思想四家中的最后一家,法家了,大家先鼓掌一下吧…

  

事实上,在东周主流的思想四家中,法家算是最晚成形出现的学说,但也是真正影响最大的学说,因为它的出现与完全落实,使得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全面性,长达数百年之久的混乱局面,落幕了…

  

而催生这个一个实用性甚强的学说,法家的韩非是怎样的一位传奇性的人物呢…

  

后世称为韩非子的的起点或说是身份地位,其实非常的高,他是韩国的公子,也就是韩王的儿子,有史记录,他才思机敏,博学广才,曾与后来在秦王手下大用的李斯有同窗之交,一起在荀卿(也就是荀子,也是个大思想家,是中兴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门下受教,但优秀的表现常常令李同学自叹弗如,独自伤神不已。

  

除了身具倾国之才外,韩非也是位爱国之士,身为王族,对于韩国当时的积弱无力,面对秦国强大的压力,韩王却没有任何的危机意识与应对之法,这样的情形,令学成归国不久的韩非大感焦急,苦思对策。(这是很正常的,毕竟他是王子,可能也有资格接续王位的,当然对国家的未来发展要上心的多。)

  

因为自身国家不振的种种原因,韩非整个思路的着眼点也就完全不同了,他并不像他的老师荀子,以儒家的王道守礼来思考问题,却是独具别慧的看上了近二百年前的法学,看上了商鞅的学问,潜心而学,并且提出自己的见解与看法,使的法学真正的得以系统化并实用化,而且多次进言,但都被韩王华丽丽的无视了…

  

在这里,要先提到个很有趣的点,虽然身为王子,却不受韩王的重视,其中有个很大的原因,也是一个思想家最致命的点,韩非居然是个口吃,也就是说话会,这…这…这个…样…样…样…子…的…结…结结…结…巴…巴巴。很难把自己理论中的特点与长处说明的清楚。

  

所以,韩非只能弃口从手,弃论从文的写出了一篇篇精彩的法学论述,他的法学深入浅出,横生妙趣又不死板,言语精炼之余还不失童趣,是用最简单的话,道出了最重要的事,中国成语中的“自相矛盾”、“守株待兔”、“讳疾忌医”、“滥竽充数”、“老马识途”等等,其实都是出于他的着作,这些生动的故事,蕴含着令人拍案深隽的哲理,给人们许多的智慧启迪,一时之间,人们争相传阅抄录,声名传于四方万邦…

  

(有的时候的事理就是这样,自家有个宝却不知是宝,虽然看它是根草,但是总有人会看出真正的价值的,韩非的情形就是如此。)

  

随着着书越传越远,终于被秦王政所见,大为激赏下,得知作者在世且在韩国,竟不惜发动战事,也要夺此人才为臣…韩非就此被命为特使,去使秦国,平息争端,却不知,这一去,就是永别于人世的序曲。

  

得见韩非,原本大喜过望的秦王,却也是因为韩非的口吃而不得其欢心,本来这也没有甚么,怎料,那个原先皆为同学的李斯,这时已开始被秦王重用,却深知韩非之才,因而以:

  

“非者,韩之诸公子也。今王欲并诸侯,非终为韩不为秦,此人之情也。今王不用,久留而归之,此自遣患也,不如以过法诛之。”进言提醒,本就多疑少德的秦王,就这样令人将其下监处死,韩非也就这样屈死于秦国的大牢之中,如同三年后,韩国灭亡的悲凉与无奈…

  

(李斯这人,有才而无德,贪权却少智,虽有才学但无品行,多次为固权势而不顾大局与义行(扶苏与韩非;)所以最后也落个九族皆诛的下场,可说天道循环之,报应终有时,令人大快也,此为旁话,飞月纯有感而发。)

  

历史之中,常常有说不出来,惊人的相似之处,相隔约二百年的商鞅与韩非,在他们的人生路途上,也是那么的相象;同样是在本国中不得志之士,是王族的后人(商鞅是魏国的公子,也有一说为卫国。)也同样被秦王看中其才学,但最后却落得惨死的结局。

  

然而,前后重视法学的秦国,经过这两次的思想升华,却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集权国家的催生者与大争乱世的终结者。

  

韩非在其法学中所提及的,以法治国,提倡君权神授,并提出重赏、重罚、重农、重战的”四重”政策,自秦以后,历代的治国理念都颇受韩非子学说的影响,成为中国式君权制度的稳定基石。

  

法家治世之重刑强兵之学,也成为中国,甚至后代世界中,被不断使用尊崇的实用之学。

  

韩非陷身屈死时,岂能尽晓身后事;血泪万言终得识,泉下含笑若有知。

  

小结,后记:

  

不论身后的功过如何:举凡、

  

落魄的万世师表;儒家的孔子,惊人的苦行求道;墨家的墨翟。

  

俗世之间无所要;道家的老冉,富国强兵有妙着;法家的韩非。

  

他们皆身处于东周乱世之中,也都为这样的杀伐无止而心痛,身为走在众人前端的思想先驱,也如同治世医生般,开出了四道皆能解决此之乱世病症的药方,给我们后进之人看见了中国人的哲理与智慧。

  

笔者身为中国人,实感万分骄傲,并为他们这些先哲们,喝采不止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