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大明:我,朱棣,开局扬言夺嫡!

第三百五十四章观摩团抵达纪纲告密

  

“下官锦衣卫千户,求见燕王!”

  

纪纲恭敬站在书房外,眼神余光悄悄窥探内里。

  

‘沈仁完全倒向朱四郎了!’

  

见到沈仁坐在里面,心中只是略微有点惊讶,来福建、江浙秘密活动快一年,关于沈仁等福建军政官员的态度变化,他还是比较清楚。

  

甚至,他都已经把锦衣卫线人,安插到了沈仁身边。

  

若没有这种高效办事的能力。

  

他也不可能短短时间,被蒋瓛提拔为锦衣卫千户。

  

书房内许久没有回应。

  

纪纲顾不上想其他,心头渐渐沉重。

  

审视的视线落在身上,让他有些喘不上气来。

  

“进来。”

  

直到屋内平淡声响起时,压力才骤然消失。

  

纪纲暗暗吐了口气,更加小心谨慎了,进入书房,来到书桌前,郑重行礼“下官纪纲,拜见燕王。”

  

朱棣审视着此人。

  

这个人为何出现在这里?

  

与锦衣卫百户去梅花瓶收买吕珍有没有关系?

  

吕珍向他汇报,神秘锦衣卫百户,自从出现了一次,这一年多,再未现身。

  

仿佛把吕珍给忘记了。

  

但他知道,幕后之人不是忘记吕珍。

  

吕珍在幕后之人手中,是一条长线,只有在最要命的时候,才会突然启用这颗棋子。

  

有这种耐心,布置这种棋局的幕后之人。

  

他不敢、不想、不愿深究。

  

至于纪纲,都升任千户了,却突然出现在福建。

  

他能猜出很多中可能。

  

比如,在福建建立更为完善的锦衣卫系统。

  

全方位,全面观察福建风吹草动。

  

罢了,左右他也没想做什么,这些人想做什么就做吧。

  

朱棣收敛思绪,语气平缓询问:“纪千户来见我,有什么事?”

  

纪纲感觉压力突然消失,瞬间有种如沐春风感,暗暗苦笑。

  

说实话,他不想靠近这位。

  

为了观察朱四郎的海军、新军,他也乔装打扮去了闵安镇码头。

  

吴海就那么被杀。

  

仿佛捏死一只臭虫。

  

“禀王爷,下官是来通知王爷,观摩团已经从金陵出发…”

  

宋濂、沐英、蓝玉、俞同渊、方孝孺…

  

沈仁听闻纪纲报出的一大堆名字,惊的微微张嘴。

  

观摩团的规模,也太大了吧?

  

余光看向朱棣。

  

朱棣也略微震惊,‘没想到,老头子弄出这么庞大的观摩团。’

  

腹语同时,点头道:“我知道了。”

  

原本打算,处理完福建的事情后,就尽快折返鸡笼屿,如今看来只能停留在福建,等观摩团抵达,然后一起去鸡笼屿。

  

从观摩团离开金陵的时间算。

  

去鸡笼屿大概是年节前后吧。

  

就招待观摩团在鸡笼屿过年吧。

  

很快,朱棣就有了观摩团抵达后的大概安排。

  

起身,来到沈仁身边,拿起火铳,转移话题询问:“春节后,我让辉祖交由锦衣卫,将这种长管身新式火铳送回朝,你知不知晓此事?”

  

纪纲暗暗苦笑。

  

他已经猜到,朱四郎想问什么。

  

他当然知道了。

  

他在金陵时,就专门负责收集、汇总、分析福建方面锦衣卫信报。

  

朱四郎送回朝的火铳,他不但亲眼见过,而且还亲自射击试验过。

  

长管身火铳在百步左右,依旧有很强杀伤力。

  

除了准头比不上弓箭,可几乎已经和弓箭差不多了。

  

其实,战场上,两军交锋,并不追求特别苛刻的准头。

  

就是弓箭兵,战场上,很多时候,也只是瞄准敌人密集的区域,进行攒射罢了。

  

利用密集的数量,达到大量杀敌的目的。

  

当然,即便长管身火铳,相交弓箭的弊端也很大。

  

发射后,重新装填弹丸、火药所需时间太长。

  

一个善射的弓箭手,射出六箭,火铳手或许才能完成两次射击。

  

“卑职知道,此事还是卑职亲自处理,禀明指挥使,又由指挥使向陛下汇报…”

  

朱棣微微皱眉。

  

纪纲突然变得更加恭从,让人费解。

  

“既然你亲自处置,那就应该清楚,我送这种长管身火器回朝的目的。”

  

纪纲硬着头皮点头。

  

朱棣继续,“我在鸡笼屿的火器工坊都已经找到了一种,比较廉价且效率较高的改进工艺,朝廷匠作监,拥有数万名匠人,这么长时间,对火铳的改进如何了?”

  

来了!

  

纪纲早猜到朱棣要问什么,已经想了一套应付说辞,“禀王爷,朝廷认为这种长管身火铳,还有很大弊端,所以决定在王爷长管身火铳基础上,继续摸索研究,希望能制作出一种,彻底取代弓箭的火铳,匠作监的大人们认为,用现在这种长管身火铳,代替朝廷现在用的铸铁短管身火铳,耗资巨大,提升却微乎其微…”

  

朱棣眉头皱的更紧了。

  

老头子他们难道就这么短视?

  

长管身火铳的确还有各种各样的缺点。

  

但战场威力也已经十分惊人了。

  

他是先天条件不足。

  

否则,陆军第一镇,他就会大量列装火铳。

  

把刀盾兵的比例,压缩到最小。

  

说实话,配置了铳剑的长管身火铳,其实基本已经满足,冷兵器作战和热武器作战了。

  

陆军第一镇,接近一万三千人。

  

如果配置一万把长管身火铳,在配合少量方便携带的铸铜小炮。

  

就算面对骑兵集团冲锋。

  

他都敢直接迎战。

  

多段排枪铸铜小炮发射铁砂。

  

百步距离,即便骑兵速度快,也会成为一道天堑。

  

另外还有陆军骑兵标、以及少数刀盾兵配合。

  

不对!

  

“纪千户!”就当朱棣意识到,纪纲说谎了,沈仁突然开口:“陛下对这种长管身火铳,真是这种态度?”

  

纪纲的说辞没错。

  

可他才不信纪纲这套说辞。

  

当初因为听信金陵传来的各种信息,差点做出蠢事后,他就专门让家人回金陵,各处打听。

  

得到的结果是:陛下十分重视燕王的意见。

  

燕王摆明了要在新军中,全部列装这种长管身火铳。

  

他不信,陛下会因为长管身火铳的缺点,就放弃改进长管身火铳制作工艺。

  

朱棣单手举火铳,铳剑尖锐尖刃,直接抵在纪纲下颚,“说!”

  

下颚传来的冰冷感,让纪纲浑身紧绷。

  

循声看向朱棣。

  

对上朱棣冰冷眼神,纪纲满嘴苦涩,原以为能糊弄过去,没想到还是被识破,结巴道:“殿下,据卑职打听…”

  

匠作监一些官员,是太子系的人。

  

这些人不想改进成功后,军中上上下下都说,长管身火铳是燕王弄出来的。

  

直白点,就是不想燕王在大明军中影响力太大了。

  

所以就直接把改进火铳之事,束之高阁。

  

至于皇爷,日理万机,事情交代下去后,以为下面人会认真做,就没有再关注。

  

现在好了。

  

匠作监那群人不愿做。

  

人家燕王仅用半年时间,看样子,是改进了制作工艺。

  

至少,应该能承受得起,所以才开始在新军列装。

  

燕王都能承受得起,这种生产工艺,朝廷肯定也能承受。

  

燕王鸡笼屿小小工坊都能改进工艺。

  

朝廷匠作监,数万能人巧匠,定然不在话下。

  

本来,观摩团不需要羡慕此事。

  

可如今…

  

全都被匠作监那群自做聪明的文官给搞砸了。

  

也不知,此等利器,列装军队后,成千上万人齐射,何等壮观?

  

也只有等观摩团抵达,跟随观摩团一起去鸡笼屿,才能一窥真容了。

  

等着吧。

  

若是永昌侯、西平侯等人观摩后羡慕,得知事情原委,匠作监那群自作聪明的家伙,铁定要倒霉。

  

沈仁看向朱棣,见朱棣愣怔同时,满脸失落,不由叹了口气。

  

这个答案,他早猜到了。

  

他也断定,殿下肯定会膈应难受。

  

一片好心。

  

却被小人揣度,任谁都会愤怒、失落、膈应。

  

朱棣默默叹了口气。

  

他真的挺生气。

  

没想到,就因不想让他扩大在军中影响力,就有人把长管身火铳束之高阁。

  

这种政治文化、政治氛围,真的很糟糕!

  

好在,他已经为大明种下了乡土村社和雇工身股制的种子。

  

乡土村社发展向更高级时,一个个星罗棋布的小型经济体,必然会催生技术进步。

  

无数渴望过上更好生活的百姓。

  

会积极主动,提高生产效率。

  

组织力以及技术工具,决定生产力大小。

  

组织力,乡土村社本身就是通过调节人分工合作的组织力,进而提高生产力。

  

千千万万百姓,想再提升生产力。

  

只能从技术、劳动工具入手了。

  

想到这些,朱棣心情好了不少。

  

看向纪纲,“我知道了,你下去吧。”

  

纪纲走后不久。

  

孙元楚再次来报,张三丰、沈万三求见。

  

沈仁趁机提出告辞。

  

片刻后。

  

张三丰和沈万三被带到书房。

  

落座寒暄几句,朱棣忙了一天,实在有些累了,直截了当询问:“不知张真人找晚辈,所谓何事?与吴海有关?”

  

张三丰自然看出朱棣脸上倦意。

  

笑着摇头又点头,“王爷,月满则盈,水满则溢,世间万物相生相克,有黑就有白,有好就有坏…”

  

朱棣挑眉,一时不知这位到底想说什么。

  

“若无黑对比,人就无法识别白,若无坏参照,天下人就会迷失在好中,进而无法分辨好与坏。”

  

“因有恶,所以人才知何为善,才知善之美。”

  

“若真有一天,把恶彻底铲除,老道以为,绝不是一件好事,这世间一定变得更加糟糕,人不知何为善,人不知善之美,一旦崩塌,就是毁灭。”

  

朱棣隐约明白张三丰想说什么。

  

这位不愧能在历史,留下偌大名头的人。

  

把黑白、好坏、善恶看的很透彻。

  

的确,别说黑、坏、恶这些负面的东西,根本铲除不了。

  

就如张三丰所言。

  

真能完全铲除,也绝非好事,一定是件极为糟糕的事情。

  

无暇的完美,一旦崩塌,就是毁灭。

  

朱棣笑道:“张真人是想提醒我,类似吴海这样的人,其实不应该杀,让他们成为衬托乡土村社、雇工身股制美好的反面,对吗?”

  

沈万三惊讶看着朱棣。

  

然后视线转移,看向张三丰求证。

  

‘张真人这番话,真是提醒燕王?’

  

张三丰含笑点头。

  

‘朱皇帝这个儿子,果真聪慧的厉害!’

  

暗暗感慨,随即说道:“不错…”

  

这位四皇子很聪明,手段也很厉害。

  

同时,他感觉,此人骨子里特别冷漠、冷血。

  

这种人身居高位,一旦开杀戒,比他爹朱皇帝更狠。

  

他就是想为天下苍生劝劝对方。

  

若对方出海倒也罢了。

  

左右中原百姓不会因他而蒙受苦难。

  

可未来,谁能说得清呢。

  

朱棣笑了,感谢道:“多谢张真人指点,我并不介意某些群体,叽叽歪歪说三道四,只要对我要做之事,影响不大,我可以容忍,但若是吴海这样,已经严重威胁到我要做之事,无论他是读书人、还是百姓,亦或是好人,坏人,如果劝说不听,我都会毫不犹豫铲除…”

  

吴海之流,其实就是大明版公知。

  

如果只是叽叽歪歪,说几句牢骚话。

  

他也不在乎。

  

就像张三丰所言,留着这些人,作为反面典型,反衬他做的事情。

  

即便部分百姓一时间被蒙蔽。

  

可终究纸包不住火。

  

百姓幡然悔悟时,反而更珍惜乡土村社、雇工身股制。

  

他曾见过很多年轻的反贼,幡然悔悟后的忠贞。

  

可吴海,已经严重触及了他施政根本。

  

对于这类情况,别说吴海本身就是个伪君子。

  

就算换成宋濂那种无私君子,他也会毫不犹豫动手。

  

枭雄!

  

张三丰看朱棣,含笑侃侃而谈,意志坚定不移的样子,暗叹一声。

  

他看不透这位明四皇子的未来。

  

朱棣表明态度后,邀请道:“晚辈想邀请张真人在福建走一走,看一看…”

  

张三丰之前说出那番黑白、好坏、善恶之论。

  

他就动了这个念头。

  

并非向张三丰炫耀他的功绩。

  

“希望张真人看后,能给晚辈提点意见。”

  

这位真人,对于道有着很深的理解。

  

或许,能给他提一些意见。

  

“老道荣幸之至,若燕王能邀请老道去你的东番看看,老道更高兴!”

  

朱棣不由被逗笑。

  

没想到,这张真人还是个惯会顺杆爬的。

  

随即许诺道:“当然可以,这也是晚辈荣幸,朝廷观摩团已经离开金陵,不久后会抵达,观摩团考察福建后,就会动身前往鸡笼屿,观摩我麾下陆军第一镇新军,到时张真人可与我们一起同行。”

  

张三丰含笑点头。

  

他对这位皇子编练的新军也特别好奇。

  

朱元璋那人他见过。

  

是位雄主。

  

但出身缘故,性格比较保守。

  

如今大明搞乡土村社。

  

把最优秀的儿子‘放逐’出海。

  

还派一个观摩团来福考察。

  

看样子,这些年变化很大。

  

朱元璋的变化,大明的变化,与这位四皇子密切相关。

  

以前的大明,他一眼能看到未来。

  

如今,看不透喽!

  

真想多活几年,多看看,未来,朱家天下到底会变成什么样。

  

双方议古论今,又谈了许久,夜很深了。

  

沈至亲自赶着马车来接人。

  

张三丰和沈万三才离开。

  

马车渐渐远离县衙。

  

沈万三放下帘子,感慨道:“可惜了,这位出生晚了,虽是嫡子,却只是排名第四的嫡子。”

  

他着实被惊艳到了。

  

后面,议论古今。

  

朱棣旁征博引,信手拈来,竟然能和张真人对答如流。

  

举手投足间气度,更是令人莫名惊骇。

  

可能这位皇子自己都不知,放开了谈,其身上那股气势,多么强烈。

  

话音落下,好奇看向张三丰:“真人,感觉如何?”

  

张三丰略作沉吟,张了张嘴,又沉默不语。

  

许久,才说:“这等人,我评价不了。”

  

有些人的未来成就,他一眼便可洞察。

  

不过,这位皇子,他洞察不了。

  

也无法评价。

  

沈至在外面赶车,竖耳偷听,听到这里时,不由面露惊讶。

  

随后时日。

  

张三丰果然开始在福建到处考察。

  

甚至还在福建办了一场道会。

  

十分鼎盛。

  

无数人慕名而去。

  

朱棣忙抽不开身。

  

但还是让徐妙云带着孩子们去旁听。

  

期间,张三丰也给朱棣提了一些有关乡土村社的意见。

  

其中关于士绅入股乡土村社,产生的影响最大。

  

张三丰建议保留。

  

同时,写了一封很长很长的信,阐述其建议保留的原因。

  

百姓没有经历士绅入股的坏,就无法产生警觉。

  

张三丰提议,不妨把已经发生的士绅入股保留下来,只要确保不扩散即可。

  

让已经发生的士绅入股,作为对照。

  

等待士绅贪婪,百姓受到损害时,再出手整治。

  

更直言,没有坏的、糟糕的前车之鉴,即便写入大明律中,也总有人会修改动摇大明律。

  

甚至,某一天,百姓受人蛊惑,都可能要求士绅入股。

  

彼时,朝廷当如何自处?

  

对于张三丰设立对照的提议。

  

朱棣接到信后,认真考虑,立刻对叶茂做出指示:不准扩散,予以保留,坐等脓疮发作,彻底警示后人!

  

纷纷扰扰忙碌中。

  

十一月中旬。

  

观摩团进入福建境内的消息传来。

  

而于此同时。

  

张三丰为朱棣‘效力’的消息,也被纪纲悄悄送回朝中。

  

因为他知道,张三丰可是皇爷邀请,都邀请不动的大德大贤!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