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君临给李玄霸的命令是让他带领暴熊营两万骑兵,乘坐水师战舰,绕过高句丽半岛,走倭国海峡,在突厥的东海岸登陆,直扑突厥的老巢。
而且王君临还交待李玄霸,让他带领两万骑兵将突厥人的老巢尽可能的搅得天翻地覆。
就是带着这样的命令,李玄霸带领两万骑兵,杀气腾腾的直入草原深处。
所谓围魏救赵便是如今李玄霸所做之事。事实上,对于李玄霸来说,攻入突厥老巢,便是对大隋最好的救援手段。而且将草原上的突厥人打得越狠,效果便会越好。
试想一下,自己老巢被王君临派去的一支奇兵杀掠,在雁门郡一带的突厥大军还能待得住,自然要赶紧赶回去看家。这个时候即使始毕可汗的话都不管用。
而只要突厥人军心乱了,急着撤回老巢,大军战力便在无形中丧失大半,不光是雁门城危局被解去,这种情况下,王君临才有机会带领人马将突厥大量杀伤,乃至让突厥全军覆没。
当然,所有的计划,几处同时展开的战场最终结果如何,关键还要看始毕可汗的应对。
始毕可汗若撤退果断,善于保持已方军力,最后的结果如何,还真不一定,因为毕竟即使王君临和聂小雨里应外合之下,如今已经让突厥大军在雁门城和其他地方损失近二十万人,但剩下的二十多万突厥骑兵从兵力和战力上来看,依然比隋军要总体占优势。
…………
…………
雁门郡北方十里处,一处荒草密布的小山上,特战队侦察小队的队长高成峰用一个望远镜观察着官道上的一队突厥粮草队,周围还有六名队员,他们趴在茂密的草树丛中,身上盖着一块枯黄色的伪装布,头上的帽子上插了一些干枯的枝叶。
“骑兵两千,护送粮草一百车。”
高成峰一边说,一个队员用铅笔在一个册子上不停记着,他们都是用符号,画出一个类似的形状,也是特战队
专用的。
他们这个小队是全队隐匿、潜藏、侦察综合考核分数最高的五个小队之一,其中不乏易容、轻功高手,张天冈让他们专门负责侦察突厥大军粮草、辎重护送情况和踩点。
他们白日专走附近的山路,夜间则走大路,自来到雁门城北草原上之后,两日只睡了四个时辰,终于和其它五个侦察小队彻底打探清楚了突厥大军护送辽草的兵力、路线、规律等等。
这些粮草都是由八十里外的突厥后勤大营运送过来的,但那里有三万突厥骑兵看守,而且异常警惕,而且后勤大营护卫的异常严密,张天冈带领特战队一千人倾巢而出,试着潜入几次,竟然效果不大,还折了数十人。
张天冈便果断撤退,准备断了突厥人的粮道。
侦察兵摸清楚突厥的粮道和送粮草队伍的规律之后,接下来便是通知特战队主力出动,摧毁突厥粮草。
官道上突厥人的骑兵隆隆行进,队列严整,无有多少人喧哗谈笑,带着一股百战之师的傲气。高成峰往地上呸了一声,心想等今天晚上之后,有你们哭的时候。
“咱们守到天黑,看看有没有后队,然后派两人回去送信,其他的人跟在突厥粮队后面。”高成峰对麾下六名队员吩咐道。
…………
…………
夜,子时,又名中夜或者半夜,是十二时辰中第一个时辰。也是人类睡眠最沉的时候。突厥一支运送粮草的队伍迎来了一群鬼魅一般的不速之客。
不得不说,突厥人护送粮草的队伍非常谨慎,光是外围哨兵都布了两层,营地中还有游动哨,营地布局也很合理,粮草在最中间,宿营帐篷在外围环绕。
然而,这一切,在这一群已经不在寻常战士范畴的特种兵面前都不算什么。
外围两层警戒线,总计一百多名哨兵被无声无息的捂嘴割喉,没有发出丝毫声音。
最终潜入宿营地的人并不多,只有二十人
。但是,这二十人是特战队轻功夜行最为出色的二十个人,他们都是一身特制夜行衣,在月光之下不会有丝毫反光,每个人身上都有一个背包,里面装着他们完成此次任务的关键物品。
很快遇到的四十多名游动哨已经全部无声无息的死去,二十人成功潜入到宿营地最中间堆放粮草之处,快速的打开背包,从里面拿出燃油包,然后依次倒在了一百多个粮草车上。每个人又在一时半会火势烧不到的地方,放置了一个火药包。
…………
…………
“敌袭!”
“着火了。”
“完蛋了,粮草全部着火了。”
等二十人悄无声息飞快离开至宿营地边缘时,一百多个粮草车上火势已经很大,终于惊动了护送粮草的突厥骑兵,所有的突厥骑兵怒吼着衣衫不整的跑了出来,有军官喊着救火,也有喊着杀敌。也有无头苍翼乱跑的。
不过,总体来说,这支突厥骑兵还是反应很快,随行也带了一定的救火工具,带队的部族头人也组织很有效,一部分在外围警戒的,但大部分在救火。然而就在他们冲上前去救火时,藏在粮草里的六个火药包爆炸了。这个火药包是远东军出产的最大型号火药包,重达二十五斤。可想而知爆炸的威力。
最后的结果是参与救火的突厥士兵被炸死五百四十多人,炸伤二百多人,最主要的是一百车的粮草全部被烧成灰烬。
几乎同一时间,这一幕也在另外两队突厥运送粮草和一队辎重的队伍中发生。
…………
…………
雁门城外,突厥大营中,始毕可汗脸色很难看,如今的情况是他们眼看着就要将雁门城攻下了,可是大隋的援兵来了,而且还会越来越多。而他们在这短短几天时间内,竟然稀里糊涂的损失了近十八万人。
眼下,他们唯一能够保住胜利果实的办法只有攻下雁门城,活捉隋朝皇帝杨广。